第四节 计划执行
第四节 计划执行
1952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0.4%,平均年递增 9.5%。其中:农业总产值增
长40.9%,比年计划多完成43%;工业总产值增长1.7倍,比年计划多完成18%。社会商品零售额
比1949年增长2.4倍,比年计划多完成3%。农副产品采购总额比1949 年增长 97%,比年计划多
完成2.7%。
1953年至1957年,经过统购统销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列入计划的项目增多,各项主要
经济指标完成较好,特别是工业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 1倍多。社会商品零售额1957年
比1952年增长了53%,比年计划多完成4%。
1958年后,全区国民经济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各项经济指标比省下达指标安排的略高
一些,以便增加保险系数。1959年全区林、牧、副、渔多种经营产值比1958年增长149%,农副
产品采购也比年计划多完成 27%。但由于“左”的影响,盲目追求“大跃进”的高速度和生产
关系的“一大二公”。1960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安排的过高,计划指标与实际完成有很大距
离。粮、豆、薯总产量计划比1959年增加37%,实际只完成计划的62.8%,比1958年还下降 20%。
生猪计划比1959年增加1.7倍,实际只完成计划的24.4%。工业计划安排了5.21亿元,实际完成
4.36亿元,结果造成一年内两次调整年度计划。地区管的52个产品,超额完成的仅有发电机、
电动机、机床、白酒等 9种。未完成计划的有铁矿石、水泥、原木等33种。农副产品采购只完
成计划的50%。基本建设由于项目多达546个,战线长,投资超出计划的53%。
1963年至1965年,全区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关停部分在建
项目,调整比例关系,注重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6.3%;农副
产品采购总额占全省24%;生猪收购连年大幅度增长,1965年达45万头,是1962年的3.8倍,比
年计划多完成1倍;粮食征购量占全省28.1%;工业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 0%以上,1965年实际产
值比年计划多完成 19.6%;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主要因素是逐渐取消高价商品销售,减
收了一块,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下降,1965年比1962年下降15%,比1960年下降89%。
1966年至1976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粮食种植的比重安排的较大,产值占83%
左右。林、副、牧、渔业产值只占17%。粮食中玉米种植比重占粮豆播种面积的36%以上,产量
相对高些,但产值增长较缓慢。工业总产值增长较快,1976年比1966年增长了155%,比年计划
增长了20%。
1978年,全区积极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全面发展,社会总产值第一次突破30亿元,
比1976年增加22%。其中:农业总产值增加 20.6%,工业总产值增加23%。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完
成4.35亿,比1976年增加51%,占全省的20.7%。其中征购粮占全省 24.8%。由于职工就业人数
增多,农村人均收入增多,社会购买力随之增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76年增加8%,全区人
均零售额在 150元左右。同时,全区对安达、肇源、明水、肇东、肇州、望奎 6个糖厂共投资
3 760万元。全区基本建设投资比1976年增加87%。
1979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安排20亿元,实际完成25亿元。工业总产值比年计划超额5.7%。
列入地区计划的107种工业产品,有68种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其中:44种超额10%以上。
发电量完成6 910万度,超额10.2%完成计划。农业在减产的情况下,粮、豆、薯产量仍占全省
的22%,向国家交售征购粮占全省的21%。全区农副产品采购额达5亿元。占全省的18.2%,收购
的13种主要品种中,有7种超额完成计划。其中生猪收购比计划超额20%。由于农村副业兴旺发
展;全区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收入111元。农村旺季商品销售比1978年增加30%;家庭副业收入
人均30元,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向国家交售92元农村产品。
全区完成国家预算内批准的自筹城建住宅建筑面积26.2万平方米。由地区安排的投资 5万
元以上的90项在建基本建设项目,由于资金、材料缺口大,停建了21项。与此同时对明水、肇
源等6个糖厂投资3 782万元。当年,明水、肇源、安达糖厂正式投产,肇东、望奎、肇州糖厂
开始试产。本年还对兰西、海伦、庆安、望奎 4县的城镇自来水工程进行了续建和扩建。其中
兰西供水面达到70%。
1981年,全区国民经济经过调整、整顿,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农业按着党中央提出
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1981年达到
总耕地面积的 17.2%。继续扩大水稻、大豆面积,减少玉米面积。全区甜菜、烤烟、油料面积
比1979年增加1倍以上,比年计划增加20%。全区家庭副业收入年人均达到74元,集体分配人均
139元。工业提高了轻工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 58.5%提高到61.5%。工业总产值比年计划多
完成7.1%,绥化、肇东2县工业产值突破2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创造的产值,
比年计划超额 14.2%。列入省计划的25种主要产品,有14种超额完成。全区给水建设发展迅速,
饮用自来水人数达 33.4万人。绥化、肇东、安达、庆安等县,城镇供水达到80%。社会购买力
上升,社会商品零售额年递增 10%以上。37种计划内主要商品销售量,有24种超额完成,仅电
视机年销售量就达8 000台。
1982年至1983年,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区播种面积和农作物总产量
继续增加,水稻播种面积比1980年增加50%;烤烟面积比1980年增加3.4倍;甜菜面积比1980年
增加30%;粮、豆、薯总产量1983年达316万吨。农业总产值近2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农副
产品采购总值7.5亿元,比1980年增加了40%。
1984年,全区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业列入计划的品种逐年减少,1986年只有15
个。计划内供应的物资也逐年减少,大都改为市场调节。1986年计划供应的物资减少到19种,
计划内供应的钢材、水泥、煤炭占全部供应量的 30~50%。工业产值增长比较迅速,1985年比
1980年增长50%,比年计划增长13%;1986年比1985年增长 13.5%。社会商业零售总额逐年增加,
1983年为14.2亿元,1986年增加到20.3亿元。其中:对居民的消费品增加了 47%,对社会集团
的消费品增加了 36%,农业生产资料增长了 34%。农、轻、重比例通过调整, 1986年为56.7:
30.3:13。社会总产值比计划多完成21%。国民收入比1985年增长21.7%,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2.7%,
财政总收入增长29.9%,支出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控制的情况下,比1985年增加40%,
主要用于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全年投入达1亿多元。总投资中生产性投资占77%,基本建设投资
减少22%。
1987年至1988年,全区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社会总产值年递增 10%,国民收入平均年递
增17%,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1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年增长14%。
1988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3.8亿元,占年计划的95%,比1986年增长 7%。其中种植业产值
占74.8%,林、牧、副、渔业产值占25.2%。农村各类专业户1.6 万户,新经济联合体50个,农
村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运输业产值、商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24.6%。粮、豆、薯产
量在大灾减产的情况下达 394.5万吨。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产值突破20亿元。其中:肇东达到
6亿元,安达、海伦达到3亿元,绥化达到2亿元。比1987年实际完成数增长29.6%,比年计划数
少完成4%。农副产品采购额突破16亿元,比1986年增长29%。列入收购计划的4个品种全部超额
完成,其中粮食收购比合同定购超额17%,烤烟收购比年计划超额15%。
工业总产值达21.8亿元,为年计划的102.3%,比上年增长 13.1%。在省下达的13种主要产
品计划中,有12种超额完成。其中:纱比上年增长 88%,发电量、混合饲料、布、塑料制品、
啤酒都比上年增长20%以上,比计划超额30%。
全区本着“压缩基本建设项目,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精神,在计划内压缩19个建设
项目,减少投资0.13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7.9亿元,比上年增长 19.3%。其中:消费品零售额23.5亿元,比上年
增长22.1%;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减慢,比上年下降 6.4%;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比上年增
长13.2%。全区物资销售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 38.1%。主要是建筑材料销售量大增,钢材、
水泥等物资销售量增长 20—30%。国家统配物资占生产资料销售的比重继续下降,玻璃占7%,
木材占45.9%,水泥占27.5%。
1989年至1990年,全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都完成较好。全区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 12%,
1990年达29.6亿元。粮、豆、薯产量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1990年达538 万吨,比计
划多完成31%,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78.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 10.2
亿元,建筑业、运输业总产值达8亿元,商业总产值达2.7亿元。
全区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高于全省增长速度。肇东市工业产值每年达 5亿元以上,
绥化市工业产值达4亿元。在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66.5%;列入计划的
15种主要产品除啤酒外全部超额完成计划。其中:发电量、塑料制品、磷肥、水泥都超额4 070%。
共推广新技术22项,开发新产品91种。
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5.5%。其中1989年增长了9%,除物价上涨和职工收入增加等
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抢购风影响所致。经过一年多治理整顿,物价基本得到控制,1990
年,物价总指数比1989年只上涨4.6%。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呈下降趋势,1990年比1989年下降
1%。对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2%。
全区基本建设投资额增加。1990年比1988年增加28%。其中:自筹资金占37%,贷款占 31%,
国家预算内投资占3.4%,利用外资占18.6%,其他资金占10%。尽管投资额增加,但随着治理整
的深入进行,仍比计划压缩投资427万元。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额大幅度下降,两年共投资2.22
亿元,比1987、1988年投资额下降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