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范围与内容
第二节 统计范围与内容
一、统计范围
1958年,地、县统计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基本建设统计、物资
统计和劳动工资统计。文化、教育、卫生及社会情况统计均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1961年至1965年,统计范围扩大到生产、流通、消费和积累等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以
及反映社会基本情况和国民经济全部活动的内容。其主要范围有人口统计。农业生产和支援农
业统计,工业生产统计,运输和邮电统计,基本建设和施工统计,地质勘探和勘查设计统计,
城市建设统计,物资供应统计,技术改革统计,国内商业统计,对外贸易统计,物价统计,劳
动工资统计,财务成本统计,财政金融统计,国民收入统计和人民生活统计。
1966年至1970年统计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0年统计范围恢复到包括工业和工业财务成本
统计、农业统计、基本建设统计、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社会商品零售额统计、物资统计等范
围。
1977年后,统计范围迅速扩大。特别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后,统计范
围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统计;国民财富统计;农、林、牧、渔和水
利建设统计;工业统计;地质普查和勘探业统计;建筑业统计;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统计;
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统计;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
统计;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统计;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统计;科学研究和综
合技术服务业统计;金融保险业统计;财政和财务统计;物价统计;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固定
资产投资统计;人民生活统计;政治、法律和民政统计。
二、统计内容
1、农业统计。 1978年之前,基本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统计。此后转变为农村经济统计,其
主要项目:①农作物种植统计。包括粮食、油料、麻类、烟、中药材及蔬菜、瓜果种植量。②
林业生产统计。包括营林生产规模、林产品产量、造林抚育、迹地更新、育苗情况。③畜牧业
生产统计。包括生产规模、效益、存栏、产品、产量。④副业和渔业生产统计。包括采集、捕
猎、捕捞、养殖产量。⑤农业总产值统计。以货币形式按日历年度计算的农业、牧业、副业和
渔业产值。⑥农业净产值统计。按农业生产劳动在报告期内创造的价值。⑦农村社会总产值统
计。包括农村工业、农业、建筑业、商饮业、运输业、邮电业的产值。此外,还包括农村社会
组织统计、农民家庭生活情况、农村收益分配、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人口、农村固定资产等
内容。
2、 工业统计。主要内容有:工业产品产量、品种、产品质量;工业总产值、企业财务成
本;产品库存、出厂价格;工业企业基本情况、大中型企业及产业结构;乡镇工业企业情况;
合营企业、个体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固定资产情况。
3、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包括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有投资规模、
资金来源、投资完成情况和新增效益。
4、 交通运输业统计。主要内容大体分货物运输量和旅客运输量。运输量包括全社会货物
周转量;货物运输能力、货物装御、线路里程、公路运输、内河运输、各类运输生产业务状况
等。
5、 邮电业统计。包括函件与机要文件业务量、汇票量、订销报刊量、电报业务、电话业
务、信件投递量。
6、 商业统计。在1978年之前,主要是国营商业和供销社业务情况统计。1978年后,统计
内容有:社会商品零售额和主要商品零售量;农产品及工业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库存量、
商业网点。1979年,增加了工业部门零售额和主要商品零售量。1984年,增加集体所有制商业
购销存和商业企业效益。统计范围已由国合商业扩展为社会商业统计。此外,商业统计还包括
社会商业购买力来源和分配;主要消费品产销平衡统计;零售物价统计;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
数及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指数的统计;外贸出口商品统计;农副产品收购量和收购额统计。
7、 物资供应统计。在1978年之前,仅统计计划内物资供应情况。此后,统计内容增多。
主要项目有生产资料货源、库存及供货合同执行情况;原材料、燃料供应消费和库存基本情况;
机电设备使用与库存;物资消费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项。
8、 财政金融统计。主要是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统计,包括编制财政决算平衡表、财政收支
构成情况表。金融包括银行信贷和现金收支统计。
9、 文教卫生统计。文化艺术统计内容主要是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情况,文化艺术队伍
发展情况,教育方面主要是各级分类学校的基本情况。卫生方面主要是卫生队伍发展情况,各
类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情况,计划生育情况。
10、 体育统计。主要统计群众体育活动、体育队伍情况,各类体育竞技项目情况。
11、人民生活统计。主要为居民家庭收支统计,主要项目是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和居民消
费结构。
12、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包括社会产值构成和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消费和
积累;人口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