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

第六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




  解放前,农产品综合比价动荡不稳,农民以同等数量的农产品交换工业品的系数,以1934
年为100,1936年达到134.62%,1937年降为126.11%,1938年再次降到115.29%。1940年后,由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全区境内民需工业品物资输入减少,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大扩大,
1934年至1939年每百斤高粱平均可换22尺白细布,1944 年只能换6尺白细布。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解放初期,经济基础差,国民党又发动内战,物资交流不
畅,加之市场物价基本为自由调节,物价呈上涨趋势,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扩大。

  建国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均为上涨趋势,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幅度太于工业品上涨幅
度,1951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50年上涨了16.6%,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涨了9.9%。1952
年,农副产品收购价上涨了 31.6%,工业品零售价格上涨了 22.9%,工农产品剪刀差1952年比
1950年缩小了6.7%。

  1953年,由于对粮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有计划地调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工农产
品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与1952年相比,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上涨了7.5%,工农产品剪刀差缩小
22%。

  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物资缺乏,价格上升,但与1957年的工农产
品剪刀差相比逐年缩小。1959年缩小了9.9%,1962年缩小了24.3%,到1966年缩小了30%。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场零售价格冻结,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1966年、1971年两次
提高粮食类和经济作物类收购价,1972年、1975年,又提高经济作物类和畜产品类收购价,同
时,降低了文化用品、医药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使农村工业品零售物价指数稳定。与1965年
相比,农副产品收购指数1970年上涨到112.3%,1978年下降了1%。工农产品剪刀差与1965年相
比,1976年缩小了18.5%,1978年缩小20%。

  1979年后,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相应提高了猪肉、牛肉、羊肉、牛奶等 8种主
要副食品及其连带产品的零售价格和烟、酒、棉纺织品的销售价,同时降低了化纤织品零售价
格。与1978年相比,1983年工农产品剪刀差缩小21.7%,1985年缩小了32.5%。由于剪刀差的缩
小,每个农民年平均受益23元左右。

  1986年后,由于逐步提高了纺织品、絮棉、食糖、煤炭、烟酒等工业品的零售价,特别是
1988年后,随着原材料涨价,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加之农副产品放开经营,市场价格回
落,工农产品剪刀差又有所扩大。

         民国17年工农产品比价表
  表11—28



         伪满时期工农产品比价表
  表11—29



        建国后主要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表
  表11—30






         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表
  表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