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经营体制改革

  1979年,肇州县永胜公社实行了“小段包工,联质计酬”的生产责任制,之后在全区推行。
1980年在生产队内部试行“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和“小包工”等办法。1982年,联产承
包制的生产队占全区生产队总数的70%以上。其中“联产到劳”成为主体责任制形式,占46.5%;
联产到组占10.5%;专业承包占5.5%;小段包工占28.6%;包干到户占8.9%。

  1983年,全区总结了包产到户的经验,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初,全区16 377
个生产队中,有12779个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生产队的78%。1984年初,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增加到 99.6%,从而形成了有统有分,集体和农户双层经营的经
济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全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但也随之出现了小地
块与大机器的矛盾,村级统一服务功能与其经济实力不足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1985年初,
地区在肇东、庆安、肇州3县分别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于1986年摸索创造出3种效果好、
最受农民欢迎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为双保制。即村合作经济组织保一定数量的生产资金、良种、化肥和技术指导,农户保
证按技术方案操作,保证完成各项任务。村与农户签订双保合同。

  二为互助联合制。把无独立经营能力的贫弱户组织起来,由能人牵头,实行统一耕种、统
一管理、统一分配,靠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贫困户的困难。

  三为统种分管连片轮作制。是村组织对农户统一下达种植计划,统一使用良种、化肥,统
一播种,统一耕暄,分户管理和收获,以解决承包地块零散、种植混乱、大型机械作用难以发
挥等问题。

  1989年,绥棱县在9 个村试行了定产承包制,此后在庆安、肇州的18个乡镇推广,并在部
分村屯试行了两田制、租赁制。年末,全区实行两田制80万户,有10.5万户实行了租赁制。年
末,全区实行两田制80万户,有10.5万户实行了租赁制。

  同时,各市县成立了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在全区12个市县的22个乡镇、200 多个村
建立了18个试验区。试验内容包括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建设、贫困区经济开发、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产业结构和产
业政策调整以及农产品基地建设等10多个方面。

  至1990年末,全区实行双保制的村有 720余个,占总村数的 28.2%;建立各类互助农场达
19 450个,入场农户11.86万户,覆盖了95%的村。其中集体型1 051个,实体型1 322个,松散
型7 926个,服务型8 805个,其他型 346个。实行统种分管种植的已有 451个村,占村总数的
17.7%,统种分管面积135.4万亩,占总面积的5.5%。试行定产承包的有233个村,试行面积174
万亩;试行两田制的有503个村,试行面积206万亩;试行租赁制的有 9.8万户,62个乡镇,试
行面积245万亩。

  二、管理体制改革

  1984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全区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生产
资料所有制方面,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在生产经营方面,由集体统一经营
管理,变为社员在集体经济组织的安排下自营生产。人民公社制度已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了。
全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的指示,在原人民公社
一级建立了乡党委、乡政府和乡级经济组织;把原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和与之平行的经
济组织;把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同时,长期作为农村经济载体的供销社、信用社等经济组
织也由官办恢复为民办。

  1988年,全区2 549个村中,有892个村单设合作经济组织,占全区村级组织的 34.9%;有
1 657个村实行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组织“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占65.1%。农民创办的
各类经济联合体833个。

  1990年,全区2 551个村中, 村民委员会与村经济合作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上升到
73.2%,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与村党支部交叉任职的占26.8%。

  三、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出现了一些办不了、办不好的难题。为了
适应商品生产的发展,全区对农村的服务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所
有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到1988年,全区有各种服务组织10 017个。其中:国家办的以农业技
术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网点,以供销社为主体的物资服务网点,以农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等为
主体的金融服务网点,以国合商业和外贸为主的流通服务网点共有 1 303个;全区乡村集体办
的种子站、合作基金会等网点5434个;农民自办的专业者协会、研究会等组织4 180个。

  这些服务组织从产前、产中以物资、资金、技术等服务,逐步发展到全程综合配套服务。
全区烟草系统除了及时为烟农提供种、肥、药、煤等物资和技术外,还购置了大中型农具,统
一为烟农起垄施肥。1989年,全区形成了烤烟、甜菜、亚麻、奶牛、肉鸡、大鹅等综合服务体
系。

  1990年,全区地、县、乡、村、民办的各类服务组织达1.4 万个,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服务
网络。其中:国家办的服务组织有720 个,乡村集体办的有3 900个,农民自办的有9 700个。
形成了专项服务型、行政协调型、技术指导型、信息咨询型、实体服务型、联合互助型、产加
销一体型等多种服务方式。并在服务机制上逐步规范化,全区共签订各种服务合同1.5万份。

  四、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随着农产品商品量的大幅度增加,1985年后,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流通体
制也随之进行改革,主要是改变了国家统一收购和供应的流通体制,变国家统购统派制为国家
定购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双轨制”,放宽农产品流通政策,拓宽渠道。各种农副产品都允许
多渠道经营;放开价格,将国家定购外的农副产品价格全部放开,一律随行就市;放开时间,
粮食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的前提下,常年放开经营;品种粮在完成定购任务后全部放开。为确
保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撤销了区内各种关卡,简化出境粮油的手续。

  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全区常年或季节进入流通领域
的农民约有15万人。蛋类、瓜菜类、皮毛等产品的流通基本以农民购销队伍为主。

  为了更有效地将生产、加工、经营衔接好,形成贸、工、农互相合作,互相信赖,风险共
担,利益均沾的新机制。1988年后,全区开始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体系,围绕烟、乳、糖、麻四
大产品和粮食、畜产品、瓜果蔬菜、山产品进行综合开发。以乡镇、村经济组织为中介环节,
连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以企业为龙头,加工生产对路产品,以贸易组织为中介,将产品
连接国内外市场。

  1990年,行署专员赵林茂深入肇东昌五镇,总结了该镇贸工农一体化典型,并在昌五举办
了各市县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区贸工农一体化的培训班。

  同年,全区建立了贸工农一体化体系105 个,形成了以昌五冷冻厂为龙头的肉鸡产加销体
系,以肇源罐头厂为龙头的瓜菜产加销体系,以望奎县供销社为龙头的大鹅产加销体系,以兰
西县亚麻厂为龙头的亚麻产加销体系等专项贸工农一体化体系。全区贸工农一体化体系,全年
共收购、加工农副产品120万吨,占全区农产品商品量的20%以上。

  五、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后,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全区从调动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农民
的素质入手,改革农村科技和教育体制,实行农、科、教三结合。

  全面放活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兴办了各种科技服务实体,参加农业承包,开展各种咨
询,为农民培训技术人员。为了解决科技部门经济不足、服务能力差等问题,允许科技服务,
开展有偿微利服务。

  同时,为培养了人才,全区开办了农业职工中学,在农村普通中学增加农业专业课程,积
极开办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村民校。党、政、青、妇、武等各部门与科技、教育部门配合,
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此外,全区还试行了“燎原计划”示范,采取燎原示范乡镇站、所联校,校联村屯,师生
联户的做法,形成了乡村保学校试验基地、试验费用,提供试验项目和专业师资,学校保证科
技咨询、培训、试验成果和成果推广。

  至1990年,全区共放活科技人员4 000余名,其中参加农业承包的3 190名;在职开展各种
咨询服务的360人,建立了 1.5万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乡镇畜牧综合服务站228个,农业技
术综合服务站156个,办庄稼医院82个,建立各种科技联合体310个。并在部分市县和乡镇实行
了绿色证书制度。全区落实农科教三结合试验示范项目622项,333个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