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治理整顿

第四节 治理整顿




  1989年至1990年,全区改革的重点围绕治理整顿进行。

  一、农村的治理整顿

  全区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首先调整了种植业的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增粮抓钱。增加了
玉米、水稻、高粱的种植面积,1990年全区播种面积比1989年增加了81万亩。同时,稳定经济
作物和瓜菜的种植面积,共种植了373万亩。

  全区调整了扶贫政策。对贫困程度较为严重的208 个村,除帮助解决农户口粮、换季等生
活困难外,普遍实行了种植计划基本放开,适当核减粮食定购任务。并在农业税减免、出义务
工、农贷发放、农用物资供应、大型农机具使用及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1990年全区地市
县都抽调一批干部,下基层包扶贫困村屯,帮助脱贫致富。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地区和各市县先后制定了贯彻《黑龙江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实施细
则,确定地、市县农委是农民负担的管理监督部门,明确规定凡属增加农民负担问题,均由地
市县委、政府下文有效,其它部门无权向农民摊派。同时对农民不合理负担进行清理,仅肇东
市就精简压缩村屯干部1070人,减掉乡镇多余民办人员109人。

  二、工业的治理整顿

  工业的治理整顿重点是制止工业滑坡。为了制止滑坡,全区加快了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调整的方向往支农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医药、化工、食品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和出口创汇产
品上调。同时注重新产品开发,1990年,全区新开发产品90种,其中列入省新产品开发计划的
60种。

  根据农副产品加工是全区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70% 的特点,全区加强了原
料基地建设,走以农兴工的路子。全区建立了糖料基地、乳品原料基地、亚麻基地、酒类原料
基地,在资金上、物资上、服务上、技术上大力支持,1990年已初具规模。

  全区注重解决市场疲软的问题,引导企业加深对“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认识,
产销并重。全区从企业内部选拔了 3 500名推销人员,从企业外聘请7 560名人员,组成了庞大
的销售队伍,形成了区内外销售网络。

  三、流通环境治理

  1988年末到1989年初,全区物价上涨,出现抢购风。针对这种情况,全区认真落实 “383
工程”,对103种商品安排了供给计划,其中安排区内生产的51 种。重点是粮食、蔬菜、主要
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并从调整生产结构入手,全区大力发展了乳品、白
酒、罐头、糕点的生产,年生产量均按计划超额完成,商品库存总额比上年增长10%。

  同时,对生活必须品实行了库存监测和报警制度,对突破了库存最低警戒线的主要商品,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市场基本未出现脱销断档现象。

  市场管理重点打击制造假冒商品、出售伪劣商品、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缺斤少两等不法
行为和犯罪分子,净化了市场环境。

  此外,全区清理整顿了各类公司。在整顿的795个各类经营性公司中,行政性公司73 个,
政企不分的公司103个。按整顿治理的要求,全区取缔了137个非法经营性公司,撤销了26个行
政性公司,对政企不分的公司转为行政管理职能的38个,转为经济实体的65个。并对15个“官
倒”公司予以立案审查。

  四、基建财政、金融治理整顿

  1989年,全区对基建财政、金融进行了治理整顿。本着压缩投资规模,保证重点建设的原
则,首先清理了在建项目。全区共停建缓建了21个技改和基建项目,压缩投资1333万元。在全
区范围内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重点清理“小金库”。全区共抽查 了1 643个单位,
清理出“小金库”款137万元。清理了职工欠款,全区共收回职工欠款1 460万元,占全区职工
欠款的51%。

  同时,全区清理整顿了金融秩序。加强了现金管理,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加强开户管理,
清理了企业在各家银行交叉开户、贷款和支现金的问题。由人民银行牵头,对全区2695个企业
在银行开户情况进行复查;制定了《全区金融业务交叉管理办法》;调整信贷结构,贷款向农
业、农副产品加工及高效工业倾斜。全区确定了9个重点行业、157 户骨干企业、183种主要产
品和50户立县企业作为扶持重点。

  1990年,全区重点清理收回拖欠款,盘活资金。全区共收回拖欠贷款4亿元,为130户企业
解开链锁债务,清理回收呆滞贷款5000万元。

  同时,加强债券交易管理,取缔国库券自由买卖,先后在全区建立了11个证券交易所,开
办了有价证券转让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