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共党员 一、党员发展
1926年 9月,中国共产党北满地方委员会派党员到安达站开展党的工作,积极宣传党的主
张,发动群众进行罢工、抗租、反压迫、反剥削斗争。在斗争中发现、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
展党员。到同年12月发展 9名党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海伦、绥
化、绥棱、庆安、安达、青冈、肇东、肇州、肇源等县城乡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到1941年,
发展党员共140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冬至 1946年春,全区各县先后建立了县一级党的工作委员会(后
改为县委会)。 各县委在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清匪反霸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中,秘密发
展了一批党员。全区到1947年底,已发展党员9 000余人。
1948年 7月,开始公开建党。各县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积极地、公开地、审慎地、建党的
指示精神,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把在反奸清算、土地改革和砍挖运动中涌现出的成份好、历
史清白、工作积极、为人正派、政治觉悟高、群众拥护的工人、农民、职员、干部和其他先进
分子,经过培养教育,发展为中共党员。到1949年底,全区党员已发展到27 621名。
1951年,根据全国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关于发展新党员的决议》中,提出的“必须严格
防止反动分子和投机分子钻入党内”的精神,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尤
其注重家庭出身和个人历史,所以这一时期党员发展较少。全区1953、1954、1955年发展新党
员分别为310名、2052名和2055名。
1956年,根据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
营农场。全区当年发展新党员9685名,大部分是农村党员。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高潮时期,为壮大党的队伍,为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的左”
的思想影响,对党员发展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所谓跃进指标。党员总数 1957年为 55 403人,到
1960年发展为89 725人;党员总数由占全区人口总数的 1.8%,上升为3.69%。由于单纯追求
发展数量,忽视了质量,把一些成分不好、历史不清、觉悟不高的分子纳入党内。1961年,根
据省委指示精神,对接收新党员开始加以控制,同时加强了非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培养教育工
作。1961年全区发展新党员735名,1962年发展1 507名。通过教育整顿,到1965年全区党员为
80 251名,占总人口的1.97%。这个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不重视在知识分中培养
发展党员,本年度统计,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党员只有536人,占党员总数的0.67%。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发展党员工作停止。“文化大革命”
后期,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江青反革命集团”横行时,党员发展工作搞以派划线,突击入
党,使一些“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和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混入党内。十年动乱
期间,全区发展新党员62959名,其中1966年发展13139名,1974、1975、1976年,分别发展为
6338、8499和9032名。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妥善处理突击发展党员的意见》
的精神进行了纠正。全区在1988年至 1989年,清理了不合格党员7 130名,其中“文化大革命”
期间入党的3 179名,占受处理党员总数的44.6%。
1981年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对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指示,全区把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放
在各行各业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生产才能的生产、工作骨干上;放在各行各业第一线以及党员
数量少、党的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地方,因而使发展党员的工作走上了均衡发展的正常轨道。到
1983年全区党员总数已达165 153人。
1984年后,重点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到1987年的4年中,全区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党员
6034名,占同期发展党员总数的26.5%,平均每年发展1508名,使专业技术人员党员由1983年
的12017人,上升到1987年的17243人,占党员总数的9.2%。
1988年根据中共中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全区注意做
好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同时,吸收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工人、农民入党。在新发展的党员中,
企业、农村生产一线的中青年比例逐年上升,到1990年已达70%,既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不合
理的状况,又充实了生产第一线党的力量,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到1990年底,全区有党
员185 017名。其中工人党员22 655人,占党员总数的12.2%;营业员、服务员党员6 132人,
占3.3%;国家干部党员61 955人,占33.5%;集体企事业管理人员党员2 058人,占 1.1%;
专业技术人员党员638人,占0.3%;其他职工党员421人,占0.2%;乡镇企业劳动者党员3 320
人,占1.8%;农、牧、渔民党员64 160人,占34.7%;民办教师、乡村医生党员3 321人,占
1.8%;学生党员36人,占0.02%;城镇个体劳动者党员168人,占0.09%;离休干部党员7 542
人,占4.1%;退休职工党员10 810人,占5.80%;其他党员1 801人,占1%。
二、党员教育
1946年至1955年,对党员主要进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抗美援朝、“三反”、“五反”
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1956至1963年,主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即三面红旗)的教育。1964年至1965年,重点是进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
斗争的教育。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党委被夺权,工作机构被砸烂,党员教育工作被迫
停止。1973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党员教育工作由组织部门主管,1981年又改为宣传部
主管。教育形式主要有:
1、经常性教育。(1)坚持“三会一课”。基层党的组织定期召开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
支部大会,定期给党员讲党课。1990年全区有兼职党课教员 15 000余人。(2)短期培训。各市
县每年都利用农闲季节对党员进行3、5、7天不等的集中培训。1981年冬到1982年春,全区405
个基层党委普遍开展了党员的培训工作,受教育面达90%以上。重点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
提高了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党性,
端正了党风,加强了党的纪律,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作用。1982年冬到1983年春,以中共十二
大文件为教材,以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为核心,以基层党委为单位,对全区党员普遍进行了半个
月的培训。1983年 7月《邓小平文选》出版后,各地采取宣讲的形式,向党员宣讲了其中的12
篇文章,使80%以上的党员受到了教育。 (3)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全区各地开展了“党的基本
知识竞赛”活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主题讲演会”活动、“为党争光、为民谋利、为
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争做商品经济排头兵”活动,等等,
把对党员的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定期民主评议党员。1988年以来,
各地采取“学、比、查、改、定”的方法,对党员进行民主评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部分党员
存在的信仰动摇、宗旨不牢、纪律松驰等问题,提高了党员政治素质。
2、表彰奖励,全区各级党组织把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作为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
大党员奋发向上,推动全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一种
有效形式。地委于1981年发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通知》。每
年“七·一”或年终,各级党组织都通过总结评比,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
1990年,在纪念“七·一”党的生日时,地委做出决定,树立了模范共产党员沃玉庭、李
方才等11名先进典型。同年底,表彰奖励了全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
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市县委 4个,先进基层党委15个,标准化党支部35个,模范党小组12个,
党建工作先进个人31名。
3、创办党校,进行系统教育。早在 1946年,全区各县委就相继办起了党员训练班。1957
年,在党训班的基础上建立了县委党校。根据各时期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党的中心工作,
确定学习内容,分长班、短班培训党员。1948年至1990年,各县共办了1560多期训练班,受训
党员达15600多人。
4、组织党员干部到省、地以上党校学习。 全区各市县每年都输送一批党员干部到省、地
以上党校离职学习。 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48年到1990年,全区共输送1.8万多人到省、地以上党校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绥化地区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12—9
表12—9
表12—9
表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