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干部管理

第四节 干部管理




  干部管理工作是在党委领导下由组织部门具体负责,按照党的“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
干部政策,选拔、培养、考察、任用干部。1955年前,干部管理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和政府人事
局共同负责。组织部管理县副科级、股级及县直机关干部,人事局管理一般行政干部。1956年
开始,全区建立了在党委领导下按系统分级管理干部的制度。组织部负责管理乡、镇及县部门
的一般干部,并协助省、地、县管好科级以上干部。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干部管理工作受到干扰、冲击,偏离了按德才兼备
的标准选配干部,致使干部队伍出现不纯。1973年地、市县机关进行机构整顿时,干部管理工
作基本恢复了正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干部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984年,为使干部管理工作适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地委根据省委的指示,
下发了《关于贯彻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的具体意见》,改革了干部管理体制。地委对市县的干部
管理由过去的下管两级(处、科)改为下管一级(处级),对市县的地管科级干部全部下放给市县
管理,把过去按系统分级管理改为按级别分级管理。

  在干部管理的党政分工上,地、市县委组织部负责干部的教育、考察、调配、任免、奖惩
及党群干部的管理;行署和各市县人事局负责地市县一般行政干部的任免,军队转业干部的安
置,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

  二、干部培训

  (一)党校培训

  从1946年开始,各县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采取长短班结合
的形式,通过党校办各种类型班,培养训练干部。1962年全区各县共办了 209期短训。班,轮
训了各级党政干部16 808名。1989年,全区各级党校共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06 期,培训干部
12 016人。

  (二)在职提高

  组织在职干部于法定学习日(每周三、六上午)或业余时间学-U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
和业务知识等,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重组织干部学习了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有关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等方面的方针、政
策。

  (三)开放式培训

  为了加速培养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的干部,近几年来采取了开放式的培训干部方法,即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换脑筋,学习
先进管理方法;同时,派得力干部到外地区先进单位挂职学习,掌握真实工作本领。

  三、后备干部

  1965年,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全区各县委组织部选拔确定了后备干部对象 861名,有计划
地抽调他们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接受锻炼。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下派到基层担任领导
职务,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全区共提拔任用 151名后备干部,其中
县级干部 4名。“文化大革命”期间,选拔培训后备干部工作被迫停止。1977年后,地、县委
组织部门开始抓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工作。1979年全区选拔出后备干部 701名,其中县级后备干
部165名,公社级后备干部 242名,县直部、委、办科级后备干部254名,地直局级后备干部47
名,科级后备干部93名。1981年全区共选拔科级以上后备干部2 279名,其中县级后备干部279
名。

  1982年,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全省县以上组织部门都建立青年干部工作机构的指示精神,
地、市县委组织部均设立了青年干部工作科、组。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培养
优秀青年干部的方针、政策,制定选拔、培养规划,研究青年干部状况,提出建议,推荐后备
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人选等。1984年,地、市县组织部采取党委推荐,组织部门审定,充
分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按照德才兼备,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的选拔标准,全区共选拔出科以
上后备干部3 798名。其中,处级干部635名,在处级后备干部中有妇女干部55名,少数民族干
部20名,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48名,有各种技术职称的172名。

  地、市县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对后备干部培养形成了制度,按照后备干部管理权限,一级
培养一级,层层负责,逐人落实。采取下派锻炼或由老干部传帮带,缺啥补啥,定向培养等方
法进行培养。由主管部门定期考察,建立考察档案,及时填写考察结果,掌握基本情况。在提
拔任用上,本着“小步加快跑”的精神,条件成熟,工作需要,及时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1984年,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后,科级后备干部由市县组织部管。1985年,地委组织部管理
的处级后备干部622名。1987年,地管处级后备干部324名。1990年,地管处级后备干部388名,
其中妇女干部42名,少数民族干部10名,非党干部1名;有高级技术职称4名,中级65名,初级
34名。提拔任用75名。

  四、干部交流

  1962年,地委根据中央决定和省委指示,对全区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
进行了交流。1963年交流了市县主要党政领导干部14名。1965年全区在整顿县社领导班子时,
调整和交流了县、社两级领导核心干部202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在1979年调整充实领导班子时,在12
个县委中交流了16名领导干部。1984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区共交流了市县正、副书记,正副
县长24名,科级干部674名。1985年至1986年,全区交流了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29人。1987年
至1990年,交流和回避了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65人,其中市县间交流10名,市县地直间交流14
名,地直各部门间交流41名。

  五、老干部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干部制度改革,新老干部交替,大批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
下来。为了做好老干部工作,1982年,地、市县委先后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
1983年12月,撤销地区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中共绥化地委老干部局;各市县于1984
年 1月陆续将老干部办公室改为老干部局。在党委领导下,地、市县老干部局从政治上、思想
上、生活上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

  为了老干部学习、娱乐、锻炼身体有活动场所,地直和各市县都建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在
活动室内有各种报刊杂志、书籍和文体娱乐活动用品。在节假日,还经常举行老干部座谈会和
各种文艺比赛活动,使老干部精神愉快,身心健康,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应有的余热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