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宣传教育
第六节 宣传教育
一、宣传机构
1945年冬,各县建立县工委时,有部分县建立了宣传部。1946年 8月,各县工委改为县委
后,普遍建立起县委宣传部,编制3至5人。
1956年 3月,成立中共绥化地委宣传部,编制20人。内设秘书科、宣传科、文教科、理论
教育科和宣传部代管的中共绥化地委讲师团。1958年 8月,随地委更名为松花江地委宣传部,
编制增加到21人。撤销了讲师团,成立了松花江地委学习室,仍由宣传部代管。同年,各县委
宣传部编制扩大,设部长1人,副部长2人,干事6至9人,内设宣传组、通讯组、科技组和县委
学习室。1962年 6月,撤销了地委学习室。同时,宣传部增设了科技科。1963年10月,又恢复
了地委学习室。1964年,增设党员教育科,宣传部编制增加到24人。1965年 7月,随地委更名
为绥化地委宣传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宣传部工作被迫停止。
1967年 2月,各市县先后在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内设宣传组。一般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等
工作人员。同年 3月,成立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下设政治委员会(后改为政治部),内设宣传
组,编制11人。1968年宣传组与文教卫生组合并为宣教组。1970年又改为宣传组,编制增至31
人,内部分工为秘书、宣传、理论教育、统战、通讯、学习等。
1973年 6月,恢复中共绥化地委,同时进行了机构改革,撤销政治部,成立地委宣传部,
编制仍为31人。内设秘书科、宣传科、理论教育科、新闻科、统战科和学习室。同时,各市县
恢复了中国共产党市县委员会,改政治部宣传组为县委宣传部。1979年,市县宣传部编制扩大,
增至17至26人。内设秘书组、社会宣传组、党员教育组、通讯报导组和理论学习室。1983年增
设了“五四三”(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和文艺工作组。到1990年无变化。1978年,统战
科划出,成立地委统战部,宣传部编制为24人。1981年4月增设党员教育科。1982年9月,学习
室改为中共绥化地委学习室,仍由宣传部代管。1983年增设文艺科。同年12月,撤销地委学习
室,成立中共绥化地委讲师团,编制10人,由地委及其所属的宣传部领导。1984年,地委决定
成立绥化地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宣传部合署办公。1986年
9月,正式成立绥化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五四三”)办公室,定编3人。
1990年底,宣传部编制为22人,内设机构有秘书科、社会宣传科、理论教育科、党员教育
科、新闻科和文艺科。另有绥化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二、社会宣传
建国初期,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主要进行了土地改革,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
宣传工作。针对有些群众存在的不正确的观念,反复深入地讲清了国民党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
的,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国民党不抗日,丢了东北,共产党坚决抗日,取得了抗战胜利。
要当家做主人,保家卫国,搞好土地改革,发展大生产,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抗美援朝宣
传中,具体讲清了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并针对有些人恐美思想严重,激发群众要仇视、蔑视、
鄙视美帝,坚决打倒美帝,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政治觉悟,保证了土地改革、支援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工作胜利完成。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主要是深入进行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恢复国民
经济,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等宣传,有力地保证了上述任务的完成。但在宣传中由于受“左”
的思想影响,也宣传了一些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的东西,如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翻三尺深,黄土变成金”,“人民公社是桥梁”,“快马
加鞭,进入共产主义”等等。这些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实际的宣传,助长了“共产风”、“浮
夸风”、“高指标”、“瞎指挥风”的泛滥。后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都得到了纠正。然而,
在1963年至1965年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和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宣传中,又出现了“左”的毛病,尤
其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中,“左”的宣传错误更加严重了。如什么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走资派在党内”、“走资派还在走”等等。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给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粉碎“四人帮”(江青反革命集
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宣传工作才逐步走上了正确轨
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动员、鼓舞、团结全区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正确
导向和开路先锋的作用。
1、认真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为了从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
从1978年起,地委举办了多次真理标准大讨论学习班,轮训了县、处级以上干部 300余人。地
直机关党委轮训了科级以下党员干部。各市县对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公社正副书记、正副主
任和党委委员也进行了轮训。对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采取了大讨论、大讲解的方法,联系十
年动乱的惨痛教训,清“左”除旧,正本清源,端正思想路线,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积极性。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区立即组织干部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入学习,并向广大
群众广泛开展了宣传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
问题决议》,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深入一步地开展起来。全区训练宣
讲员和学习骨干13万人,采取各种方法和形式宣讲“决议”内容,使80%以上的群众受到了教
育。1987年,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突出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
88年,参照中央宣传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宣传提纲,结合几年来改
革的成果,大力宣传了改革的大好形势和有关方针、政策,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坚定了改
革的信心。1989年和1990年初,全区抽调了处级以上干部300余人,科级干部3 150人,青年干
部 1 000余人,组成工作队,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一次系统的社会
主义教育(即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时间将近3 个多月。针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实际,
在宣传教育上,主要是:(1)进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解决对党的基本路线执行不自觉、不全面的问题。(2)进行坚
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教育,解决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和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
(3)进行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解决社会主义信心动摇的问题。 (4)进
行深化农村改革和党在农村经济政策的教育,解决怀疑改革性质,担心政策多变和三者利益关
系摆得不正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管理体制,繁荣农村
市场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5)进行农业基础地位的教育,解决忽视长远建设,综合生产
能力低的问题,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此外,还进行了法制和社
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通过以上的教育,用党的基本路线统一了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
思想,发挥了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建
设。
3、从 1987年开始结合形势、任务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在全区有效地进行了增强商
品意识教育。全区从机关到各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发展商品经济大讨论。地直有关部
门印发了大量宣传材料,传播了商品经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宣传教育中着重破除轻商、
老守田园、小富即安、满足现状、封闭保守、眼光狭小、习惯于自然经济等旧的思想和传统观
念。从而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增长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意识,为农村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扫清了思
想障碍,促进了全区商品经济活跃起来。
4、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知识的四有新人为目的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委、行署向各级领导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领导,两者都要摆上位置。1982年 3月地委召开了各市县委宣传部长会议,转发了中央关
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对全区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作了具体部署。当中共十二大提
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后,及时把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引向着眼于提高群众的政治素质上
来,加强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1983年 3月,报纸、电台重新发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
题词后,全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地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城乡组织各种学雷锋
小组4.1万多个,有56万多人参加活动,做好事近60万件。同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现场会的情况报告》精神,全区
广泛开展了军(警)民共建、街企共建、厂校共建、工农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1985年沈
阳军区召开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报告会,绥化地区肇州县委和肇州县人民武装部,绥棱县十部大
队和驻军81032部队两个典型对子,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同年4月,地委、行署召开了首届文明
单位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大会,授予肇州、肇东、庆安、绥化 4市县为精神文明
建设先进县(市)荣誉称号;授予安达市万宝山乡等51个单位为文明单位(村)荣誉称号;授予绥
化市职业高中等83个单位为创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潘丽婧等15人为精神文明建
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86年 1月,地委宣传部、政法委员会、工会、妇联、团地委联合从全区各条战线先进模
范人物中选拔 9名同志,组成了“四有”教育报告团,分别到全区12个市县和地直机关做了13
场报告,直接听报告的有1.2万多人。
1987年 3月,地委下发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的实施意见,规定了8项具体任务,提出了5项措施。从此,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创文明城镇、
建文明单位、做文明市民”为主要活动内容,广泛开展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技能教育。
共编写教育材料40多种,培训骨干10万余人,受教育面达80%以上。在1987年全省开展的文明
城镇建设竞赛活动中,绥化、肇州、庆安、安达、肇东、绥棱等市县达到了竞赛标准,被省委、
省政府授予了文明城镇建设先进市、县称号。
1989年全区开展了 “三文明”(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和“三个一百”(百个廉
洁执法单位、百家窗口优质服务单位、百名最佳服务员)竞赛活动。 1990年扩大为“三个三百”
竞赛活动,年终评比出了“三个三百”竞赛优胜单位73个,“三文明”标兵 106名,受到了地
委、行署的表彰。
1990年,全区开展了文明知识竞赛活动。 编写了《文明知识三百题》,印刷5.5万余分,
发给基层单位,组织群众学习。全区共进行了1 400多场竞赛,有60%的人受到了教育。到1990
年底,全区有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3个,省级文明单位 77个。地级文明单位标兵113个,地级文
明单位436个,遵纪守法光荣户45万多户,五好家庭14万多户。双文明户11万多户。
三、理论学习
解放初期,干部的理论学习主要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各级
领导干部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952年至1957年,理论学习
按干部文化程度组织。初中以下的以学习文化为主,初中或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均编为初
级组和中级组。初级组学习《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常识,中级组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联
共党史》后四章。地县领导干部。单独成立学习组,内容与中级组相同。学习方法:一般干部
以讲课为主,领导干部主要靠自修。学习理论的目的是解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公社干部
实行“五十制”或“三七制”(即10天或 7天下乡工作。7天或3天回公社学习),学习内容主要
是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1958年,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据10个县统计,办起县委党校 7所,业余党校
361所,红专学校935所,夜大学42所,建立起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3 514个。1959 年全区参加
学习的人391 837人,其中工人50 517人,农民225 330人,店员181 179人,学生8 392人,士
兵2 300人,干部30 726人,知识分子14 993人,街道居民41 400人。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理论队伍被拆散。1967年,地县革命委员会成
立后,先后由毛泽东思想宣传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负责理论学习。主要学习毛主席关于“文
化大革命”的指示和《毛主席语录》,规定每周三、六上午为学习日,制定“天天读”等制度。
1976年到199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区干部理论学习内容主要是《陈云文稿》、
《邓小平文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中央重要文件。1990年,组织干部着重学习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县处级干部还学习了《关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主要解
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
全区参加学习的共有 5万余人。学习方法是:阅读讨论、专题辅导、开展调查。每学完一门课
程,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证书,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全区已有24 300名干部得到
了结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