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党校
第十节 党校
一、地委党校
中共松花江地委党校,创建于1959年 3月,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全校有教职员
工55人,其中教员20人,处级以上干部 3人,科级干部5人。 党校领导机构为党委,党委书记
(校长)由地委书记兼任,另配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下设党委办公室、哲学教研室、政治
经济学教研室、党史教研室、行政科。1962年,增设图书资料室。
1965年 7月,随地委更名为中共绥化地委党校。内设机构没有变化。教职员工增加到56人,
其中教员20人。全校有处级以上干部5人,科级干部17人。
1966年 7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校也随机关一起被砸烂,人员被调走,办公及教
学设备被分掉,2.5万册的图书资料丢失、霉烂。
1967年 8月,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原党校部分人员到安达县升平公社拥护大队办了一所
“毛泽东思想大学校”。1968年10月,在海伦县东方红水库附近,建立了绥化地区东方红“五
·七”干校。1969年 5月,干校迁至绥棱县阁山,更名为绥化地区“五·七”干校,1978年底
干校撤销。
1978年10月,地委党校恢复,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兼校长由地委
书记兼任,另配副书记兼副校长主持工作。党校教职员工55人,其中教员 15人;副处级干部4
人,科级干部8人。 内设哲学、党史党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和党委办公室、
教务科、行政科等8个工作机构。1983年9月,增设图书资料室、文史、管理教研室。到年底,
教职员工增加到74人,其中教员30人(大专毕业生24人,中专6人)。全校有副处级以上于部4人,
科级干部15人。1984年,党史党建教研室分为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行政科、总务科改为
行政处和总务处。1985年,增设食堂科和劳动服务公司。1986年,增设电教室和领导科学教研
室,同时,改食堂科为生活科。1987年,图书资料室改为图书馆。1989年,增设函授站和《干
部教育》编辑室。同年党史、党建两个教研室合并为党史党建教研室。
1990年底,党校教职员工 105人,其中教员30人(副教授5人,讲师18人,助教6人),行政
人员41人(副处级以上干部 7人,科级干部27人),工人35人。内设机构有:哲学、政治经济学、
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文史、管理、领导科学教研室和教务处、政治处、行政处、办公室、
图书馆、电教室、函授站、《干部教育》编辑室、劳动服务公司等。
党校占地面积约7 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7 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 800平方米,办公
室2 600平方米,俱乐部800平方米,图书馆近 300平方米,藏书2万册,资料3 500余册,食堂
600平方米和锅炉房、车库、仓库等其他设施。
1983年至1990年,地区财政为党校累计拨款 325.8万元,平均每年拨款40.7万元;党校创
收累计129.1万元,平均每年创收161 375元。
党校建立之后,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培训党员干部。1959年至1964年,认真贯彻
党校“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联系实际、改造思想”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培训骨干和理论教育的师资力量。这期间办了干部轮训班、读书班和师资班,每期 1个月,
每期培训 300人,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和党的方针、政策。轮训班,培训对
象是全区公社正、副书记、主任,地、县机关科以上党员干部,共办 15期,约培训3 500名干
部;读书班,每期学习 3个月,学员主要是地、县机关科以上干部和预备干部。学习《马恩列
斯论共产主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党的生活的几个
问题》等。师资班,每期 6个月,每班培训30至50人,学员是地、县理论、宣传干部。学习的
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期间共办班 27期, 培训干部约
4 500名。
1968年 3月,地区在安达县升平公社拥护大队创办一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共办4 期,每
期3个月,培训干部1 200余人。
同年12月,在海伦县东方红水库附近,成立了绥化地区东方红“五·七”干校。它是按照
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的所谓“吃小米、爬大山、路线分析、改造世界观”的“左”的
办法办的,把地直机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所谓叛徒、特务、走资派的人送到干校劳动
改造,打草、盖房、开荒、种地、放猪、养羊。1970年开始办学习班,每期 3个月,每次训练
300 人左右,一切行动军事化,按班、排、连的编制。训练对象是,农村公社书记、主任、县
革委常委和机关科以上干部。主要是参加农业、林业、畜牧等生产劳动,早晚学习毛主席著作,
联系思想斗私批修。1978年10月干校撤消。这期间共办6期学习班和读书班,训练干部约1 500
人左右。
1978年10月党校恢复以后,根据中共中央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精神,并参照中央党校的教
学计划,开办短期培训班。1978年11月,举办了为期 1个月的理论干部学习班,约50人。学习
的内容是《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胡乔木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文
章。1979年至1982年初,共举办13期,每期3个月,共轮训干部1 000人。学员对象是地直机关
副局级以上干部和各市县委常委。 主要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 恩格斯
《路德维希·弗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
《卡尔·马克思》,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
论》、《反对本本主义》、《论十大关系》、《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经典著作。
1982年5月,办了2期2个月的理论、宣传干部哲学读书班,学员共100人。对象是各县(市)的专
业理论干部、地直企事业单位和驻绥单位的理论工作者。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 8篇哲学著作。
此后又办了1期中青年干部学习班,学期7个月,人数50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等基本理论。学习方法是以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进行必要的辅导。
独立思考,敞开思想,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讨论。
1983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决定》,党校要由过去办短期培训班
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培训,以办长期班为主。招收学员的条件是政治可靠,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
年龄在4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副科级以上职务的党员干部或后备干部。采取组织推荐和统一
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择优录取。至1990年办了 2年制政治大专班,3年制函授政治大专班、2年
制行政管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员达 3 273人。学习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建党、方针政策、国民经济管理、法学、领导科学、现代汉语、
写作、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形式逻辑、现代科学和调查研究等16门课程。到1990年底,
毕业9届,1 406人。其中128人取得国民教育大学本科学历毕业证书,1 278人取得大专学历毕
业证书。
党校在办长期培训班的同时,还举办了不同类型的短期班,主要有处级干部学习国民经济
管理、领导科学的进修班,学习中共十三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的辅导班,后备干部培训班,
乡镇长、党委书记岗前训练班和经营管理、哲学师资班等共29期,培训干部1 437人。
二、市县委党校
1945年 9月,绥化县在全区境内办起了第一个干部训练班,当时叫“红军之友社”,后改
为“民众教育馆”,开始训练基层干部。同年11月.海伦县办起了军政干部学校。到1946 年各
县都先后办起了干部训练班,培训乡、村基层干部和土改工作队员。1948年各县干部训练班改
为党员训练班。1957年至1958年间改为县委党校。由县委书记兼党校校长,配专职副校长和教
育干事、组织干事、事务干事等工作人员5至7人。党校多是办短期培训班,每期学习10至15天
左右。培训对象是农村公社党员干部、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妇女主任、团支部书记、民
兵连长和非党积极分子。利用春耕结束到夏锄前和秋收后的农闲季节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多是
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政治运动选学毛主席著作和有关文章。
1960年各县党校开始办理论学习班和文化补习班。主要培训县直机关各委、部、办、局的
负责干部和农村公社副社长以上的干部以及大队党支部书记、妇联主任等。每期1至3个月。学
习内容,理论班主要是以毛主席 4篇哲学著作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以及《辨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等有关材料为主。文化补习班,学习小学、初中语文、
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此时期各县党校编制均增加到8至12人,设办公室和教研室。
各县自成立党校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都举办了20至40期不等的培训班,培训党员
干部2 500至7 500人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县党校停办。1968年,各县革命委员会按照黑龙江省柳河
“五·七”,干校的模式,分别在农村、山区或靠近水库的地方办起了县“五·七”干校。用
所谓的“吃小米、爬大山、路线分析、改造世界观”的办法指导办学。校革命委员会(校部)下
设农业连、畜牧连、基建连等,把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认为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
送到干校劳动改造。 1971 年后,抽调县直机关干部、公社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革命委员会成
员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分批到干校学习改造,白天参加劳动,早晚学习毛主席著作,联系思想
斗私批修。至1977年各县“五·七”干校撤销。这期间每县办班都在20期左右,参加训练的有
1500至3 000余人。
1977年至1978年间,各县陆续恢复了县委党校。编制为10至15人,校长由县委书记兼任,
另配专职副校长,设办公室和教研室。1990年,县党校编制增加到20至30人,设办公室、马列
教研室、管理教研室、教务处、资料室等教学机构。各县党校恢复后至1982年,大都开办短期
培训班、读书班、辅导班等15至20期,培训党员干部1 500至2 000 人。
1983年,党校教育改革,各校除办短期培训班培训科以上党员干部和各乡党委委员外,重
点转向培训预备干部和普及中专教育。招收 2年制的大、中专班,学员毕业后发给文凭,承认
学历。同时为在职干部报考省、地党校和其他学校办各种辅导班。到1990年底,各县党校一般
都办了长、短班20至30期,培训学员1 000至2 500人。
三、乡镇党校
1984年初,各县陆续开始创办乡镇党校。到同年10月,全区 12个县的234个乡镇党委全部
办起了党校。同时,在县城内各系统有百名以上党员的企事业党委也都办起了党校。到年末,
全区共办起乡镇和企事业党校466个。
乡镇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制,校长由乡镇、企事业单位的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副校长
由宣传委员担任,教导主任由专职教师担任,日常工作由教导主任和专职教师负责。教学人员
是从离退休的老干部中选调一部分,从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党员中招收一部分,从机关企事业的
干部中聘请一部分。到1990年底乡镇党校教师总数为 5499人,其中专职教师348人,兼职教师
3612人,聘请教师1539人。
党校的教学内容多是按照面向生产实际、面向改革开放实际、面向党的建设实际确定的。
以政治学习为主,结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坚持灵活多样的办班形式,根据农村和企事业单位
的生产工作情况,采取办大小班结合,长短班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办法,办培训班。
1986年到1990年,全区乡镇党校共办培训班 13 145期,训练基层党员干部和非党积极分子657 250
人次。其中有800多名党员走上领导岗位,2 400余名非党积极分子入了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