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市县人民政府 1945年9月26日至 28日,中共海伦地下党组织,在驻海伦县苏联红军司令部和抗联部队的
协助下,收缴了国民党保安队的枪支,捣毁了国民党县党部,解散了地方维持会,接收了海伦
县敌伪政权,于11月 9日,成立了绥化地区境内第一个人民政权机构——海伦县人民政府,第
一任县长高云梯。11月13日,中共绥化县工委书记陈雷主持召开了绥化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经协商,成立了绥化县人民政府,选举闫继哲为县长。至1946年 2月,绥棱、青冈、庆安、兰
西、肇东、肇州、郭尔罗斯后旗、安达、望奎、明水等县(旗),相继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选举产生主席、副主席、委员、县长、副县长、政府委员,组成民主政府。
1946年 6月,经东北局和西满军区批准设立乐安县,建立县政府和保安团。县政府设在五
站镇,县长冯克武。县政府和保安团建立后,开展剿匪活动,消灭了这一带的土匪和反动武装,
于7月2日,撤销乐安县,所属地域划归肇东县管辖。
同年10月,黑龙江省政府决定从绥化县划出部分地域设立绥东县,成立了县政府。政府机
关设在双河镇,县长路平。辖双河、津河、四方台、秦家、张维等。1947年 6月撤销,其所属
地域划归绥化县管辖。
同年10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设立通肯县。将原海伦县的三圣宫、水师营、英风寺、丰
山、八井、海兴、伦河、百祥等 8个区和拜泉县的三道镇,划归该县管辖,县址设在三道镇。
1948年9月,省决定撤销通肯县,将其管辖区域仍划归原所属县管辖。
1949年10月,绥化地区境内的各县政府均改为县人民政府。人民政府设秘书室、公安局、
民政科、粮政科、税务局、农业科、教育科、贸易局、工商科、邮电局、法院、检查院、人民
银行、物资管理局、司法科、群众合作社、武装科。
1954年 3月,各县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长、副县
长和政府委员,组成人民政府。1955年 3月,各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将人民政府改为人民委员会。
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郭尔罗斯后旗改称肇源县。
1958年 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将该县所属区域并入庆安县。1962年10月,国
务院批准恢复铁力县,仍归松花江专署管辖。
1959年 5月,望奎县人民委员会建立了望奎县人民公社联合社管理委员会。县长、副县长
为联社主任、副主任,实行政社合一。县人民代表大会即为联社社员代表大会,大会闭幕期间
由管理委员会代行人大职权。1962年 2月,根据省委指示,撤销了望奎县人民公社联合社管理
委员会。
1960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县,改建安达市,仍隶属于松花江专区。1964年6月,
撤销安达市,设立安达特区。1965年3月又撤销安达特区,恢复安达县。4月,省委任命了正、
副县长,组成安达县人民委员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后,各县机关受冲击,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2月至4月
间,全区多数县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以革命干部代表、“支左”解放军代表、
群众(造反派)代表“三结合”的临时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掌握了党、政、财、文一切大
权。肇东县因派性斗争严重,到同年 8月才成立起革命委员会。1968年10月各县革命委员会内
设的各委员会改为组,即政工组、生产指挥组、群众工作组、武装保卫组等。
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间,各县陆续召开了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将革命委员会改
为人民政府。
198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绥化县改为绥化市(县级)。1984年11月,安达县改为安达市
(县级)。 1986年 9月,肇东县改为肇东市(县级)。1989年 12月,海伦县改为海伦市(县级)。
1987年至1990年各县政府设政府办公室、经济委员会、工业局、轻工业局、交通局、建设委员
会、邮电局、电业局(农电局)、商业局、粮食局、县联社、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农业
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外贸局(外贸公司)、工商局、烟草公司、农业局、林业局、水利
局、畜牧局、农机局、气象局、水产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办公室、计划委
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统计局、物资局、物价局、计量局、经济协作办公室、乡镇企业管理
局、土地管理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民政局、人事局、劳动局、审计局、公安局、司法局、档
案局、人防办、广播局、医药药材局、信访办、爱卫办、体制改革委员会、环保局、建材工业
局、民族事物委员会、成人教育办公室。1990年 6月撤销教育局、成人教育办(工农教育办)成
立教育委员会。
各市县政府建立时间及变化情况表
表14—7
各市县政府领导人更迭表
表14—8 (1945—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