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驻军武装第一节 驻军 一、绥化驻军
绥化从清光绪五年(1879年)至1978年有驻军19支。
清光绪五年(1879年),北团林子(今绥化市)有旗营分4处驻防,229人(官佐29人)。
清光绪八年(1882年),北团林子有练军210人驻防,官佐10人,甲兵200人(马、步兵各100
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绥化厅驻的练军改称制军,初建时有步兵 2 000人,清光
绪二十八年(1902年)增加马队250人。制军以营为单位,每营5哨,每哨10棚,每棚50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10月,绥化厅有巡警军驻防。巡警军分左、中、右三军:中军为4
个营(马、步兵各2营);左、右军各3个营。共有官兵5 195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绥化府驻有巡防队1个营、捕盗营51人(官佐6人)。
同年,武威左将军派马、步、炮三军10个营到龙江,分驻绥化、呼兰等。
民国3年(1914年)7月,绥化县驻省防军第四旅八团(3个营,每营4个连),团长李庆禄,官
兵696人(每营232人)。
民国6年(1917年)10月1日,驻绥化省防军团长李庆禄被提升为混成旅旅长。旅部驻绥化县
城。防卫区为:望奎、绥棱、青冈、海伦、庆城(今庆安)、铁山包(今铁力)、巴彦、呼兰、十
问房(今绥化的永安镇)、双河(今绥化的双河镇)、赵家窝堡、施家窝堡等13处。
民国12年(1923年)绥化县驻游击队5个营,964人(官佐67人)。
民国13年(1924年)绥化县驻骑兵二十、二十一、二十二3个营(每营4个连),621人(官佐36
人)。
民国14年(1925年)绥化县驻骑兵9个队,1 062人。
民国16年(1927年),绥化县驻兵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 3个营(每营158人,其中官佐
12人),计474人(官佐36人)。
民国19年(1930年),绥化驻骑兵第一、二、三中队,计893人(官佐36人)。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4月,日本骑兵96人侵驻绥化县城。
同年9月 27日,日军平贺旅团、独立守备队三大队部分先遣队与大岛大队一中队先后侵驻
绥化县城。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日军在绥化县城北门外修建飞机场1处、机库16栋、机堡6组。1945
年“八·一五”东北解放时,被苏联红军炸毁。
1946年 1月,驻绥化县的龙南纵队改为警卫一旅(5个营)。同年5月,因“四保临江”战事
紧急,该旅迁驻望奎县,编制增至 5个团,约四五千人。1947年,“四保监江”战役人民自治
军胜利,警卫一旅迁回绥化县,改称龙南第三军分区,编入第四野战军。
1964年,57335部队驻绥化县。1975年改称57312部队。
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1医院驻绥化县,后该院撤走。
1978年12月,沈阳军区的81852部队驻绥化县。
二、海伦驻军
海伦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1964年有驻军14支。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海伦有旗营驻防,1180人(官佐61人,甲兵1119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海伦境内匪患四起,知府王彭到任后,请省援助,省派拨
1个营进驻海伦。
民国10年(1921年)1月,海伦驻有新成立的游击队430人(官佐25人)。
民国13年(1924年),省防第四路军第十八营(4个连)207人(官佐12人),进驻海伦。
民国14年(1925年),海伦驻骑兵6个队,582人。
民国16年(1927年),海伦驻十七、十八两个营(每营3个连),每营158人,计316人(官佐每
营10人,计20人)。
民国17年(1928年),海伦驻警备队,后省令改称保甲游击队。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12月末,海伦驻军有:日军守备队一中队,官兵 214人;伪国
军混成第十四旅步兵二十团第一营,官兵350人;警察队(骑兵5个队,步兵2个队),官兵590人。
这3支日伪军直侵驻到解放前夕。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二旅(警卫二旅)骑兵、步兵各1个团,官兵1 000余人驻海伦。
旅长张光迪,政委徐明。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 3071部队驻海伦,1968年撤走。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军1
个营驻海伦,该部主要任务是搞农副业生产。
1964年,沈阳工程农场军驻海伦,1971年迁防。
三、安达驻军
安达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1967年有驻军27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安达境内的烟筒屯、小蒿子屯、喇嘛甸子、萨尔图、安达等5
个火车站俄国军以保护中东路为名侵驻。宣统二年(1910年),俄军增至500余人。民国5年(1916
年),因其国内形势紧张而撤回。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安达驻奉天(今沈阳)五路军巡防队右陆军马队第三营(步兵1个
连、骑兵2个连),全营哨长12人,每棚正兵9人、书记长 1人、司生5人、鼓号目1人、鼓号兵6
人、护目1人、护兵16人、伙夫12人、马夫12人。全营181人,战马135 匹。民国元年(1912年)
6月撤回奉天。
民国元年(1912年),安达驻省防陆军1个营。
民国6年(1917年)12月,驻安达火车站俄军撤回,东省护路军三团驻防。
民国7年(1918年),安达驻省陆军1个旅。
民国12年(1923年),安达驻省游击队1个营,196人(官佐12人)。
民国13年(1924年),安达驻防军第二路第七营(3个连)158人(官佐10人),民国14 年(1925
年)撤走。
民国14年(1925年),安达驻步兵4个队,220人。
民国15年(1926年),安达驻省陆军五十一团,民国18年(1929年)7月调走。
民国16年(1927年),安达驻省骑兵第一营(2个连),146人(官佐12人)。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安达驻伪国兵混成第一旅六团。
同年,安达火车站驻日伪军陆军五十五团,同年8月27日,该团投降李海清队伍。
同年,安达驻伪国军混成第一旅一团步兵三营。伪康德元年(1934年),由混成十二旅骑兵
二十三团一连接防。
伪满大同2年(1933年),安达车站驻伪国军江省陆军第一混成旅步兵团,伪康德2 年(1935
年)撤走。
同年11月,安达驻日本关东军守备队 1个连。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被苏联红军缴
械。
伪康德2年(1935年),安达城内和火车站两处驻伪国军二十五团。伪康德3年(1936年),伪
军步兵二十六团(团长孙秀升)接防,后“褚团”(团长褚云龙)、“林团”(团长林统坤) 接防。
“八·一五”东北解放前夕,只有日本关东军守备驻防。
伪康德8年(1941年),安达建有日军731细菌部队的东北特别综合试验场。
同年,安达驻日本关东军300人,次年2月中旬秘密撤走。
1945年 8月17日,安达进驻苏联红军1个营500余人。司令官是比特洛夫少校。该部队1946
年5月撤回苏联。
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后,从满洲里败退日军2 000余人进驻安达,8月17日向苏联
红军投降。
1946年3月25日,安达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二十一旅二十六团。
同年8月,安达驻新四军三师七旅(后改八旅)。1947年1月,该部南下参加解放战争。
1947年6月,安达驻兵站1处,任务是接待过往部队。
1950年12月18日,安达驻东北第二十七、二十八野战军医院,每院有200余名医护人员,
任务是接收抗美援朝伤兵员。1952年秋撤走。
1955年 5月,安达驻黑龙江省军区健康六团,任务是接收抗美援朝归国官兵,1957年撤走。
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87162部队77分队驻安达。
四、肇东驻军
肇东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1979年有驻军18支。
民国元年(1912年),肇东昌五镇驻官军30人。
民国12年(1923年),肇东驻龙江道骑兵2个军营,后该部改编为1个营,官兵239人(官佐14
人)。
民国13年(1924年),肇东驻兵 7个队,官兵385人。同年5月,该部改称省防第二路军骑兵
第八营(4个连),官兵207人。民国14年(1925年),第二路军改保安团,官兵200 人。
民国15年(1926年),肇东驻东北陆军十旅二十一团(团长赵守功)。
民国16年(1927年),肇东驻骑兵第十营(4个连),207人(官佐12人)。
民国19年(1930年),肇东驻骑兵第一、二中队,步兵三分队,计910人(官佐36人)。
民国20年(1931年),肇东驻省陆军第三连。
伪大同元年(1932年),肇东驻伪陆军“屠团”、“宋团”。
伪康德6年(1939年),肇东驻日本满洲第782部队。队长青田世龙.副队长横山贤。
伪康德10年(1943年),肇东驻日本关东军983部队一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护卫关东军仓库。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肇东昌五镇驻哈西第四军分区司令部及所属第三团。
1947年10月,肇东驻嫩江军区独立三团、五团。1948年7月两团撤走。
1950年,肇东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勤医院3个连,于1953年撤走。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后勤部在肇东建军马场。
1963年,沈阳军区后勤部工厂管理局在肇东组建7440部队。
1976年,肇东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市警备区一团的1个连,1981年撤走。
1979年,肇东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坦克连、沈阳军区后勤部某部,同年3月全撤走。
五、肇州驻军
肇州从清光绪八年(1882年)至1946年有驻军11支。
清光绪八年(1882年),肇州茂兴(今茂兴划归肇源)设驻一支陆军,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裁撤。
民国2年(1913年),肇州驻第三路省防军骑兵2个营、步兵1个营。
民国12年(1923年),肇州驻省游击队二营,487人(官佐28人)。
民国13年(1924年),肇州驻省防军第二路骑兵第九营(4个连),207人(官佐12 人)。
民国14年(1925年),肇州驻省骑兵9个队,468人。
民国15年(1926年),肇州驻省骑兵游击队1个营(4个连),207人,改称警备队。
民国16年(1927年),肇州驻骑兵第十一营(4个连),207人。
民国18年(1929年 )1月,肇州驻省游击队第二大队骑兵第一中队(辖一、二、三小队)、骑
兵第二中队(辖四、五、六小队)、骑兵第三中队(辖七、八、九小队)、1个迫击炮队,计893人
(官佐36人、正兵857人)。
民国19年(1930年),肇州组建保卫团 250人。兵源:抽一区40人、二区60人、三区92人、
四区30人、五区28人。设大队长1人,分队长5人。
伪满大同2年(1933年)9月,肇州驻的警备队及警察大队改称警察大队部,辖 4个中队和骑
兵第二小队。
1946年,肇州驻东北民主联军七师十九旅。1947年南下参加解放战争。
六、肇源驻军
肇源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1958年有驻军13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驻捕盗营 150人,巡警马队、垦务马队
各1队。驻第六路省防军的马队2个营、步兵1个营。同年3月,在其境内的古恰(今古恰乡)设水
师营。
民国4年(1915年),郭尔罗斯后旗驻省游击队(马、步兵)101人;水上巡逻炮船 2艘,官兵
66人。
民国13年(1924年),郭尔罗斯后旗驻省防军骑兵第四旅(旅长李冠英),官军468 人。
民国17年(1928年),郭尔罗斯后旗驻省防军骑兵第一旅二十六团、四十三团。
民国18年(1929年),郭尔罗斯后旗驻省保安大队第二队的步兵一中队、骑兵二中队,计893
人(官佐36人、正兵857人)。
伪满康德2年(1935年)至伪满康德4年(1937年),郭尔罗斯后旗驻伪军二十五团,后被省防
军收编。
1946年1月,八路军七师(关内来的)平息姬兴洲叛乱后,驻郭尔罗斯后旗1个多月后撤走。
同年12月,郭尔罗斯后旗驻哈西军分区独立团及该团警卫连、炮兵连和二营的五、六、七、
八连。一营的一、二、三、四连驻该旗的二站。
1958年5月,肇源驻抗美援朝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个团。该团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
弟弟黄继恕及其战友。后该团撤走。
七、庆安驻军
庆安从清宣统元年(1909年)至1970年有驻军17支。
清宣统元年(1909年),余庆(今庆安)驻黑龙江巡防军左路步兵一营,官兵60人。
民国2年(1913年)4月1日,余庆奉令组建民团。城内设总团公所,四乡设8个分团。城乡马、
步兵1 309人。城内常驻骑军官兵65人,四乡常驻骑军官兵80人。民团设教练所1处,总团与分
团各设教员1名。半年后,民团裁撤,官兵归警务局。
民国12年(1923年),庆城(今庆安)驻省游击队二营,250人(官佐18人)。
民国13年 5月10日,庆城驻省防军第四路骑兵第十九营(4个连),207人(官佐12人)。同年,
驻省防军森林剿匪队步兵 3个营(12个连),882人(官佐54人)。次年1月1 日,省防军一律改编
保卫团。庆城三乡保卫团常驻团丁325人(东乡 81人、南乡119人、西乡125人),不久,将保卫
团改称骑兵游击队。庆城 7个队,192人(官佐12人)。民国16年(1927年)2月19日,将骑兵游击
队改称警备队,庆城为黑龙江警备第五路军骑兵第二十五营(4个连),207人(官佐12人)。
民国20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万福麟(省主席)部下1连人驻庆城。同年10 月,该
部因参加江桥战役而撤离。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6月,日本军步骑千余人,侵驻庆城,1个月后撤走。
伪满大同2年(1933年),日本警备队40余人侵驻庆城。于伪康德元年(1934年)撤走。
伪满康德2年(1935年),庆城北四合屯(今同乐乡)驻日军步兵30人。该部至1945 年“八·
一五”解放才撤走。
同年,庆城南大罗镇驻伪军混成第十八旅第三十团。
同年,庆城七道岗(今勤劳乡)驻伪国军混成第十八旅第三十七团和1个迫击炮连。
1945年12月,庆安驻苏联红军1个连,协助剿匪,1946年7月撤走。
1968年3月,庆安驻中国人民解放军81524部队。建农场。
1969年4月,庆安驻中国人民解放军3160部队。建农场。
1970年5月,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等部分队。
八、望奎驻军
望奎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1945年有驻军8支。
清宣统三年驻海伦的巡防队一部马队1哨驻望奎。
民国元年(1912年),管带张奎武带马队1个营驻望奎。不久,由哨官张权率1哨留驻望奎。
民国2年,管带贵山率马队1个营驻望奎。翌年,改巡防军为陆军,管带改称营长,王铸人
团长派张营长1个营驻望奎。
民国 5年(1916年),连长宋则濂带本骑兵连驻望奎。翌年,陆军团长张永贵与营长张权率
马、步兵连队驻望奎。
民国7年(1918年),团长杨纯恩率部接防。直至民国11年(1922年)撤离。
民国13年(1924年) 6月,游击队及城防营改编为省防军十六、十七营,由营长刘树仁、李
福山率队驻望奎。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伪警备队驻望奎。伪康德元年(1934年),改警备队为警察队,人
数时少时多,少则170余人,多达1个营,称两大营。
1945年10月20日,于为民、王微范、何凌川等人来望奎组建起人民地方武装,称东北人民
自卫军黑龙江警卫第一旅望奎保安大队,800余人。编为3个中队、1个警卫连、1 个骑兵连。
九、绥棱驻军
绥棱,从中华民国13年(1924年)至1979年有驻军15支。
民国13年,北洋军系统第一营管带刘景祥和书记长马统元等率骑兵1个连,步兵2个连,共
计150余人驻绥棱上集厂西门里(称西大营)。民国16年(1927年)至民国 17年(1928年)间撤离,
由省骑兵一旅少校连长陈国玺率150余人接防。该部“九·一八”事变撤到省城齐齐哈尔。
伪满大同2年(1933年) 2月,滨江省伪军 1个步兵营驻绥棱上集厂西大营。该营伪康德5年
(1938年)由少校营长王永统领,于伪康德10年(1943年)撤离。
1950年 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路军二分院驻绥棱镇。该院有800多个病床,负责
接收由朝鲜战场下来的伤病员。
1952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山部第五支队驻绥棱镇,1953年撤离。
1961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 37001部队农场驻绥棱宝山人民公社(今四海店乡)。1975年该
部改称37001部队农场,1969年珍宝岛事件撤离,1973年撤回。
1965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81101部队农场(前程3082农场部队),驻绥棱幸福人民公社(今
三吉台乡)西北。
196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81032部队农场驻绥棱长山人民公社(今长山乡)东南。
1969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82021部队农场驻绥棱宝山人民公社。
1979年1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先后有5支部队进驻绥棱镇:924兵站、81358部队医院、
81358部队留守处、81356部队后勤部、81356部队医院。同年3月后相继转移。
十、青冈驻军
青冈从清宣统三年(1911年)至1979年有驻军6支。
清宣统三年冬,省陆军某部驻青冈。
伪满康德2年(1935年),伪省陆军混成第十四旅二十团,团长马恩波率官兵363人驻青冈县
城,连长于洪江率1个连97人驻青冈兴化镇。
1945年9至1o月间,苏联红军1个排驻青冈镇,维护社会治安。
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七师派100人驻青冈镇,协助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 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二团(团长兼政委石核
林)驻青冈剿匪。
1979年1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机械化部队驻青冈,同年4月撤离。
十一、明水驻军
明水从民国3年(1914年)至1947年有驻军7支。
民国 3年(1914年),明水镇(当时称兴隆镇,属拜泉)驻陆防军一营二哨(1个连),官兵120
人。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
民国10年(1921年),明水(改称三里三镇,仍拜泉管辖)驻省骑兵二十团,下辖 3个营:一
营官兵200人,驻三里三镇;二营官兵200人,驻通达街;三营官兵200人,驻兴通屯。
民国16年(1927年)3月,驻拜泉统带所率的警备队第三路军第十六营驻明水,该营辖4个连,
官兵121人(官佐12人)。
民国19年(1930年),明水驻公安骑兵1个中队(辖一、二、三分队),官兵93人。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1932年),日军十四旅团140余人侵驻明水县城,半年后撤走。
1945年10月,苏联红军1个小队30余人驻明水,1946年初撤走。
1946年至1947年,八路军(关内来的)某部第四、六两个连官兵280余人驻明水。
十二、兰西驻军
兰西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1946年驻军10支。
清光绪十六年,双庙子(今兰西)驻镇边军马队1个营250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 撤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双庙子驻制军1个营(5哨,每哨10棚,每棚10人),后改称巡警军。
光绪三十年(1904年)裁撤。
光绪三十年十月,练军改为巡警左、中、右三军。兰西为呼兰防段,巡警右军驻防。光绪
三十一年(1905年),巡警军改为巡防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兰西驻武卫左军2个营(每营250人),计有官兵500 余人。光
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撤走。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奉军后路马队1个营(200人)驻兰西。后改每营3哨,每哨42人(官长
2人)。
民国12年(1923年),驻绥兰道的游击队第三营驻兰西,该营有 321人(官佐27人)。民国13
年游击队改编为省防军。省防军第二路第十营驻兰西,该营207人(官佐12人)。民国14年(1925
年)1月省防军改编为保安团,同年12月14日又改为骑兵游击队,游击队的第八队430人驻兰西。
民国16年(1927年)2月,游击队又改编为警备队。警备队的第八、九两个营316人(官佐20)
驻兰西。民国18年(1929年)1月,警备队又改称保甲游击队。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驻兰西的游击队改编为警察队,官佐兵186人。伪康德9年(1942
年)1月1日,成立伪警备队23人。
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七师十旅六团解放并进驻了兰西,1946年3月6日撤走。
1946年东北人民自治军七师二十一旅六十二团驻兰西,1947年1月撤走。
民国13年(1924年)省防军在绥化辖区的布防情况表
表16—1
民国13年(1924年)省防军军费情况表
表16—2
民国13年(1924年)绥化辖区各县局负担军费及省防军军饷表
表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