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绥化地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始于60年代初期。当时国家号召向立志务农的优秀青年
董加耕、邢燕子等人学习。全区各县有一些考学未成,就业困难的知识青年主动到农村、农场、
林场等地参加生产劳动。

  196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的指示,向全国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绥化地区机关及各县相继成立了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办公室,为劳动部门内设机构。一般设5至7人不等,负责本区、本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工作和哈尔滨、北京等大中城市来绥化地区插队的青年安置工作。

  1968年,上山下乡达到了高潮,地区及各县知青办从劳动部门划出,单独办公。

  当时上山下乡的对象是城镇的中学毕业生,一般除升学、病残、独生子女、父母身边只有
一个子女、中国籍外国人子女及家庭有相当实际困难外,其他的一律动员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形式有 4种:一是在农村生产大队建立青年点,集中食宿和学习,分
散至各生产小队参加生产劳动。劳动报酬与社员相同,均按活计挣工分。一般青年点三五十人
不等,最多的可达百人。由青年家长所在单位选派干部或工人做“带队老师”负责管理工作。
二是有条件的县和单位自办集体农场,如“五·七”农场、青年农场、林场等。建制与管理依
照国营农场的管理模式进行。青年有的挣工分,亦有按月开工资的。三是直接插入农、牧、渔、
林场,为集体或国营工人的。四是根据本人要求和申请,单独或兄弟(姐妹)几人结伴到家居农
村的亲属家投亲靠友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大多数人能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有
的担任“赤脚”医生、代课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有的因劳动积极,表现突出被推荐到大、中
专院校学习。有的在青年点入伍参军。还有一部分青年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但也确有一些表
现较差的,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1978年,根据中央精神,全区上山下乡工作全部停止。知青办亦随之撤销。至1980年末,
除在农村结婚扎根和极少数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外,其余的知识青年全部返城。房屋
和其他物资折价卖给当地公社、生产大队或生产小队,回收款做安置待业青年的扶持基金。

  截止1979年,全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总数 110 128人。其中有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哈
尔滨等大中城市知识青年1 112人。共建青年点7 784个,建筑面积达34.2万平方米。其中砖瓦
结构27.1万平方米,草泥结构7.1万平方米。国家拨给知识青年费用6 507.5万元,其中安置费
6 080.2万元,周转金378万元,业务费49.3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提出广开就业门路,扶持自谋生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努力下,
至1985年,全区返城的知识青年基本安置。

   绥化地区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表
表18—5 单位:人



   绥化地区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费统计表
表18—6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