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十九篇 教育
篇下序
绥化地区境内,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私塾,始于清代前期。到光绪年间,又出现了官办小学。
同时,各县还先后创办了农业、工业、商业、师范等职业学校。
民国时期,各县官办小学校不断增多,不仅在县城内设了初级、高级、初高两级小学校及
女子小学校,还在农村创办了各类小学。民国 8年(1919年),绥化县在城内设立了绥化地区境
内第一所中学一黑龙江省立第二中学。此后,海伦、安达、望奎等县也先后设立了中学。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实施殖民主义奴化教育。各类学校均把日语课列为主要学科,开设
了“建国精神”课,向学生灌输“日满亲善”、“共存共荣”等反动思想。增设了“勤劳奉公”
和军事训练科目,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伪满康德5年(1938年)1月,境内各县
实施新学制。初等教育分为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中学改为国民高等学校。到1945年“八·
一五”光复前夕,除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外,其余各县均设立了国民高等学校。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各县人民政府接管了日伪遗留下来的学校,对旧教育进行了
改造。废除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奴化教育,建立了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
建国以来,绥化地区的教育事业同全国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现已形成了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新格局。
幼儿教育 建国初期,部分县创办了机关幼儿园。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各行各业、
各人民公社都纷纷办幼儿园。1961年后,多数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幼儿教育基本中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幼儿教育得以恢复发展。特别是1981年以来,各小学附设学前班
及个体幼儿班有了很大发展。到1990年,全区已有各类幼儿园934处,3 008个班,入幼儿园和
学前班儿童共86 815人。全区6周岁儿童入班率达90.35%,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中小学教育 1949年至1956年,全区基本达到了县县有中学,区区有完全小学,村村有小
学校。此阶段改革了教育制度,重点推行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
工作秩序。师资力量有很大增加,办学条件也有了一些改善。
1957年,中小学贯彻党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和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进行
教育改革,收到明显效果。但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全区有近千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挫
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工作受到冲击。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各中小
学普遍开展了以“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收到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过多现象。
1963年,中小学教育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
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进一步确定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以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从而,
促进了全区中小学教育稳健发展,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区中小学教育遭受严重摧残。大部分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遭到
破坏,图书资料大部被焚毁或丢失。多数领导干部、教师无端遭批斗,有的长期蹲“牛棚”,
有的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还有的致残或身亡。工人、农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
驻学校,管理学校。中小学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但多数时间仍是参
加社会活动,搞大批判。继而,又是“反回潮”、“学朝农”(即学习辽宁朝阳农学院)、“开
门办学”、以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取代高考制度等等,使全区中小学动荡不安,学校学风不正,
贻误了一代人。
粉碎“四人帮”后,对教育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彻底清算了“左”的错误思想,对建国后17年的教育工作做出了公正准确的评价。落实了知识
分子政策,全区共平反教师中的冤、假、错案457起,改正错划右派706人,提高了广大教师的
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整顿恢复了教学秩序,全区中小学教
育重新获得生机。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区开展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工
作,实行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调动了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1986年,经黑龙江省政府验收,全区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任务。
1987年,全区开展了农村教育改革工作,建立了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实行教育、经济一
体化,“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1990年,全区共有小学校2 803所,下伸教学点1 494处,在校生659 768人。普通中学414
所,在校生303 259人。其中高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 57所,高中在校生38 660人;共有小学
教职工43 311人。其中专任教师39 195人,学历达标率61.2%。共有普通中学教职工23 926人。
其中,初中专任教师16 715人,学历达标率28.5%。高中专任教师2 580人,学历达标率24.8%。
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2 827 178平方米,校舍砖瓦化程度达 89%。自1982年至1990年累计为大、
中专院校输送新生3 3911人。
职业教育 1958年,绥化地区开始兴办农业中学。1964年,全区又大办半工(耕)半读的林
业、畜牧、农机、工业、商业等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中学也增设了半工 (耕)半读的农职班。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教育夭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全区各市县相继建立了
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农业技术初中,并在普通中学附设了农业班和职业班 (以下简称农
职班)。1990年,全区共有单独设置的农职中学65所,普通中学附设农职班 48个,在校生总数
达 16 237人。共有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以下简称农职中学)专任教师 1 228人。自 1979年到
1990年,全区农职中学共培养毕业生42 627人。两所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 2 320人。卫生中
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842人。
成人教育 建国初期,工农教育主要是开展冬学运动,以识字为主,兼学时事政治和生产
技术。1952年以后,工农教育的重点是扫盲。“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人教育受到干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成人教育得以恢复发展。先后开展了农民扫盲教育、农民初等文化
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职工“双补”教育、职工中专教育、职工
干部高中教育、职工中级技术培训和职工岗位培训。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和社会力量办学
也有很大发展。全区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办学网。
1990年,全区共有农民中专22所,在校生7 991人。其中有5所农民中专经黑龙江省政府批
准备案。农民初中7所,在校生207人。农民初等文化校2 601所,在校生867 339人。已有85 194
名脱盲农民获得了初等文化合格证书。农民技术培训学校229所,在校生279 346人,已有72万
回乡知识青年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共有扫盲班893个,34 137人。全区文盲率已下降到2.5%。
全区共有职工中专21所,在校生5 179人。职工干部高中14所,在校生2 522人。职工中级技术
培训学校143所,在校生18 978人。有地区广播电视大学1处,市县电大分校、工作站12处,在
校生3 601人。有地区教育学院1处,在校生1 601人,其中函授生1 019人。有市县教师进修校
12处,自1978年至1990年累计毕业离职进修学员3 385人,业余进修学员19 983人。
特殊教育 绥化地区特殊教育始于1958年。到 1990年,全区共有聋哑学校1 2所,在校生
1 042人,聋哑儿童入学率达59.8%,累计培养盲聋哑毕业生1 783人。
少数民族教育 绥化地区境内解放前就有朝鲜族小学和蒙古族小学。建国后又先后建立了
朝鲜族中学和蒙古族中学。1988年,绥化市又设了满族中小学。1990年,全区共有朝鲜族小学
17所,在校生1 313人。共有蒙古族小学10所,在校生565人。共有满族小学10所,在校生1 718
人。共有朝鲜族中学4所,在校生728人。蒙古族中学1所,在校生 369人。满族中学1所,在校
生10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