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学前教育

第二节 学前教育




  一、幼儿园与学前班

  解放前,在今绥化地区境内部分县曾创办过幼稚园(班),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最早创办
的是肇东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校附设幼稚班,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伪康德7年(1940年),
安达县天主教堂办幼稚园1处,入园幼儿41人,保教人员 2人。安达道德会创办幼稚园1处,入
园幼儿52人,保教人员2人。伪康德8年,肇东县设幼稚园1所,人园幼儿60人。

  建国后,1951年肇东县建立了机关幼儿园,招收4至6周岁的机关干部子女入园。1953年,
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在县城内创建了红旗幼儿园,入园儿童20人,都是双职工子女。1955
年,明水县教育科在县城实验小学内设文教幼儿园 1处。1956年,安达县、望奎县也建立了机
关幼儿园。至此,全区已有幼儿园5所,13个班,入园幼儿392人,幼儿教师46人。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县提出了“幼儿教育普及化”的口号,兴起了幼儿教育热。各
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公社纷纷办起了全日制幼儿园、季节性幼儿班(组)。全区仅全日制幼儿园
就达791处,1439个班,入园儿童 25 838人。但是,由于物质条件差及幼儿师资缺,城镇街道、
农村社队一哄而起办的幼儿园,组建时间不长就大都停办。到1962年,全区仅存有幼儿园32所,
78个班,入园幼儿2 316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学前教育基本停办。

  1975年,学前教育被纳入“五七教育网”,城乡开始办育红班。1976年,全区共办育红班
1328个。1978年,随着“五七教育网”的消失,育红班相继停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幼儿教育得以恢复和发展。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19号文件精神,各县小学开始办学前班,招收5至6周岁儿童入学。
当年全区共办学前班532个,入班儿童14 145人。

  1983年,各市县贯彻了国家教育部《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进一步发展了
学前教育,以县幼儿园为中心,各企事业单位及农村乡镇相继开始建立幼儿园、班,并出现了
个体幼儿园、班。到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幼儿园683所,1 793个班,入园、班儿童50 856人。
其中学前班1 261个,33 403人。

  1986年,全区各市县贯彻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校办学
前班与个体学前班有很大发展。当年,全区学前班已达2 059个,61 370人。

  1990年,全区共有幼儿园934处。其中公办447处,集体办370处,个体办117处。共有幼儿
班3 008个,其中学前班2 843个。入园儿童共计86 815人,其中学前班 72 550人。6周岁儿童
入班率达90.35%,全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绥化市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把幼儿教育纳入了初等教育系列,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
一要求,重点抓了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到1990年,全市已建有实验幼儿园1 所,企事
业幼儿园16所,个体幼儿园27所,城乡学校办学前班364个。城乡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达96%,
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肇州县在县办实验幼儿园影响带动下,农村乡镇、村普遍办起了幼儿班。城乡各小学都办
了学前班,并进行了标准化幼儿园建设。1988、1989两年,仅县实验幼儿园就投资6.5 万元,
安装了暖气,购买了电冰箱、红外线消毒箱、电烤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放像机及其他游
乐、教学设备。1990年,肇州县共有各类幼儿园、班361个,其中农村乡镇办幼儿园、班296个。
全县入园、班儿童11 676人,占4至6周岁儿童总数的63.5%。6周岁儿童入园、班7 159人,占
6周岁儿童总数的95.3%,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二、教 学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正常
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教育内容分为生活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
算、音乐、美术8个方面。课程设置分为6大科12门课程。6大科有语言、计算、音乐、体育、
美工、常识。12门课程是:识字、儿歌、故事、唱歌、舞蹈、律动、游戏、绘画、折纸、泥工、
计算、常识。

  教学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既严肃认真,
又生动活泼。上课时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小班每周上课6至8节,每节10至15分钟。
中班每周上课10至11节,每节20至25分钟。大班每周上课12节,每节25至30分钟。各市县实验
幼儿园和机关幼儿园按《幼儿教育纲要》进行教学,使用黑龙江省统编教材。个体幼儿班和小
学附设学前班自选教材,主要教识字、计算和拼音。有的还选用小学一年级教材。

   全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表 
表19—1 单位: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