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学 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绥化两等小学堂附设了中学预科,此为境内中学教育的开始。
民国时期,在今绥化地区境内开始独立设置初级中学4所。
民国8年(1919年)7月,绥化县知事赵兰亭主持创办了今绥化地区境内第一所中学。校名为
黑龙江省第二中学,简称省立二中,校址在今绥化市第二中学。民国13年(1924年) 8月,海伦
县设县立海伦初级中学1处,共 2个班,50名学生,4名教师。校址在海伦城内西南隅,今海伦
市农职高中院内。民国 14年(1925年),绅士杨志倬(杨兰亭)在安达县创办了私立兴安小学(华
俄高级小学),附设初中班1个,学生26人,教师 3人。翌年秋,由东省特别区接管,改为东省
特别区第二学区第一中学。有学生42人,教师 4人。民国17年(1928年)易名为东省特别区第四
中学,有3个班,89名学生,8名教师。校址即今安达一中。民国15年(1926年),望奎县设初级
师范学校1所。民国17年(1928年)改为初级中学,共 2个班,74名学生,8名教师,校址即今望
奎县第三中学。
伪满初期,在今绥化地区境内中学数量没有增加,只是班级和学生人数略有增多。
伪康德 5年(1938年),县初级中学开始更名为国民高等学校,没有中学的县,也先后建立
了国民高等学校,部分县还创办了女子国民高等学校。
绥化县于伪康德 5年,将省立绥化中学与省立绥化师范学校合并为绥化县男子国民高等学
校,校址在今绥化市南门外人民公园西侧。同时,改绥化女子初级师范学校为女子实业学校,
后又改为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校址在县城东南隅南四道街路南(今绥化继光小学校址)。
望奎县于伪康德5年改县初级中学为2年制的农业学校,伪康德7年(1940年)又改为4年制的
农业国民高等学校。设4个班,在校学生200人,教职员工20人。
海伦县于伪康德5年改县立初级中学为国民高等学校,伪康德8年又成立了女子国民高等学
校。伪康德9年,2校共有12个班(女高4个班),学生528人(女高169人),教师26人。
安达县于伪康德5年,将滨江省立安达初级中学改为滨江省立安达国民高等学校,有4个班,
162名学生,教师9人。 伪康德11年(1944年),又建了滨江省立安达女子国民高等学校。2校共
有学生457人,教师19人。
肇东县于伪康德7年(1940年)11月创办滨江省立肇东国民高等学校1所。
青冈县也于同年创办3年制的农业学校1处,伪康德11年改为国民高等学校。
明水县于伪康德 8年,在农业学校的基础上,设北安省立明水国民高等学校,校址即今明
水县第一中学,有学生50人,教职工6人。
庆安县于伪康德8年设庆城县国民高等学校i处。
绥棱县于伪康德10年(1943年)设补习科1处,校址在绥棱县西二道街路西(今绥棱县总工会),
修业2年,相当于民国时的初中。
肇州县于伪康德11年(1944年),在县城北门外建国民高等学校1处,设 2个班,有学生110
人,教职工7人。
兰西县也于伪康德11年(1944年)建国民高等学校1处,招收学生60人,有教师8人。至此,
在今绥化地区境内12个县除肇源县外,均创办了中学,共有国民高等学校14所。其中女子国民
高等学校3所(绥化、海伦、安达各1所)。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各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伪满政府遗留下来的国民高等学校,
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对留用教师进行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 1946年春,各校先后更名为
初级中学,并开始复课。到1949年建国时,除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绥棱县外,其余各县
均设立了初级中学,共有初级中学10所,在校生3 328人,教职员工270人。1950年,郭尔罗斯
后旗(今肇源县)、绥棱县也成立了初级中学。至此,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均设立了初级中学,共
有中学13所(绥化县2所),在校学生4 300人。
1951年,黑龙江省立安达初级中学增设了高中班,改称黑龙江省立安达中学。1952 年,
海伦中学、绥化中学、肇东中学也增设了高中班。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
教育的指示》,望奎中学、肇州初级中学、青冈初级中学等也先后增设了高中班。到1958年,
全区各县均办了高中班,设立了完全中学。
1958年,全区开展了以“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
的教育革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大力发展了教育事业。全区普通中学由1957年
的38所猛增到77所,一年时间就翻了一番;在校学生由2.4万人增至3.2万人,增加了33.3%。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盲目大办,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教学秩序混乱的现象。
1960年至1965年,中学教育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发展规模趋于合理。1965年暑
期,全区共有普通中学I21所,在校学生5.1万人。
“文化大革命”中,普通中学又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势头。农业中学、耕读中学全部改为普
通中学。1969年,农村人民公社开始办高中,生产大队办戴帽初中(六、七年级)。全区普通中
学由1968年的 175所猛增至356所,增加了 1倍多。在校生由 9.9万人增至 13.8万人,增加了
39.4%。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区教育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本着“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普通中学进行了整顿。 多数公社中学的高中部撤销,改为几个公社
联办高中。生产大队办的初中,改为几个大队联办或改为戴帽初中。全区普通中学由1974年的
415所调整为1978年的349所,“戴帽初中”由1976年的1 140处调整到1980年的420处,学校设
置趋向合理。
1981年以来,随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深入及《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全区普通中学
稳步发展。到1990年暑期,全区共有普通中学414所,其中高级中学14所(省重点高中4所)、完
全中学57所、初级中学343所。在分布上,城市和县镇共设有普通中学151 所,农村设有263所。
在办学方式上,教育部门和集体办384所,企业及其他部门办 30所。全区普通中学共有教学班
6 506个,在校生303 259人,其中高中班6 49个,在校生 38 660人。初中班5 857个,在校生
265 599人。
全区中学情况表
表19—6
全区普通中学情况表
表19—6 单位:所、人
二、学 制
民国2年(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学制4年。民国11年
(1922年)11月,实施《壬戌学制》,中学学制为6年,“三三”分制,初级、高级各3年。
伪满初期,沿用《壬戌学制》。伪康德5年(1938年)1月1日,实施《新学制》,中学改为4
年制不分段的国民高等学校。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中学恢复 6年“三三”分级制,春季始业。1953年改为
秋季始业。
1961年秋,全区有11所中学32个班进行了中学5年制实验,“三二”分段,初中3年,高中
2年。
1967年,全区中小学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中学改为4年制,初、高中各2年。同时改秋季
始业为春季始业。1972年又恢复秋季始业。
1978年秋,实施中小学十年一贯制,中小学各5年,初中3年,高中2年。
1981年秋,中学恢复6年“三三”分级制。
1984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决定,各县开始试办 4年制初中,把普通
中学规定3年时间学完的文化课分散到4年中完成,并加上农业和职业教育内容,或先学文化课,
第四年集中学农职业课,使普通教育与初等职业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到1990年,全区有
20所初中办4年制班37个,在校生1 912人。
三、课 程
民国初期,依照国家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规定,全区境内各中学开设修身、
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音乐、体操、图画、手工等课程,使用教育部审定的
教材。
民国12年(1923年) 6月,依照教育部颁发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初级中学除古
典文学外,废止文言文,使用白话文。开设社会科(包括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 (包括国
语、外语)、算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科(包括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包括
生理卫生、体操),使用新学制课本。民国17年(1928年),依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条例》
规定,中学增设三民主义、党义童子军、植物、动物等课程,使用国民党的新时代课本。
伪满时期,国民高等学校课程分农、工、商等科,原有教材一律废止。开设国语、日语、
数学、物理、化学、作文、农产、畜产、体育、音乐、图画、军训、劳动及国民道德等课。日
语被列为主要学科,课节最多。军训课每周 3节。学校还设日本人任副校长或教务,对学生进
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把进行奴化教育的基本学科一国民道德课
改为“建国精神”课,规定每月 8日为“大诏奉戴日”,师生列队去日本神社祈祷所谓“大东
亚圣战完遂”。劳动课以农田劳动为主,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名为“勤劳奉仕”。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中学教育主要服务于根据地建设和全国解放战争。教
材以老解放区的教材和本地乡土教材为主,增加了政府领导人讲时事政治课,每周 3小时,主
要讲授中国抗战史等内容,还增加了俄语课和社会活动课。各校都组织了文工队,编排了《兄
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文艺节目,到各地演出。1948年下半年,按照东北政委
会第三次教育会议的要求,中学开始走向正规化教育阶段,文化课占总课时的90%以上。课程
设置主要有国语、数学、博物、理化、史地、体育、音乐、手工、图画、俄语等。
建国后,中学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
1950年,中学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包括算术、几何、代数)、历史、地理、物理、化
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初中增设自然,高中增设生物和制图。
1952年 3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的规定,中学取消
自然课,增设植物、动物和生理卫生课。
1953年 9月,全区开始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科书。初中三
年级增设中国革命常识,中学各年级均增设时事政策课。
1954年7月,中国革命常识课停开,初二增设卫生常识,中学各年级均停开外语课。
1956年,中学语文改为文学、汉语两科。
1957年,中学取消算术、制图课,恢复外语课。
1958年,中学文学、汉语又合并为语文课。
1963年,实施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工作条例》,中学开设语文、数学 (包括几何、
代数、三角、解析几何)、 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政治、历史、地理、体育、
劳动等课。初中还设生产知识、音乐、美术等课。高中三年增设农业科技知识、制图、历史文
选、逻辑等选修课,学生任选一科或两科,选修课不进行考试。各科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1966年 8月至1967年,由于开展“文化大革命”,学生“停课闹革命”,原统编教材停止
使用。
1968年复课后,中学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
文艺等课。使用自编和选编教材,多以毛主席著作为主。1970年,开始使用省统编教材。1974
年,取消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革命文艺等课,恢复物理、化学、历史、地理、
体育、音乐和美术课。
1981年至1990年,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开设政治、
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
术等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四、教 学
民国时期,中学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开始注重讲解与练习,并提出了直观性、积极性等教
学原则,提倡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日伪时期,为推行奴化教育,教学方法粗暴,采取
注入式,强制学生学习。
解放后,对教学制度、教学方法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1946年9月,贯彻东北政联行政委员会《关于改造学校教育的指示》,课程按“学以致用”
的原则开设,纠正了“学非所用”的弊端。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研究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
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辅导学生自学,使学生的个人自修与集体讨论研究紧密结合。着
重实践,注意观察、实验和实习。
1952年,根据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行了教师责任制,教学工作成为学校
的中心环节。中学各学科建立了由教导处领导的教研组,加强了教学研究工作,钻研教材,认
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
1953年,全区各中学普遍推广了苏联凯洛夫教育法,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巩固性、系统
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五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
布置作业等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1958年,在教育大革命中,各校片面地理解了中央“勤工俭学”和教学、政治、生产“三
结合”的指示,忽视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大搞“放卫星”、炼钢铁,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劳动。
一般中学全年劳动达4个月之多,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据部分中学统计,自 1958年9月5日
至同年12月30日,海伦一中应授课111天,但实际授课仅53天,停课劳动达68 天;庆安一中应
授课107天,实际授课仅58天,停课劳动49天;肇源中学、茂兴中学停课劳动竟达 70余天。由
于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各中学都突击赶教学进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1960年,整顿了教学秩序,积极开展了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工作。强调了以课堂教学为主,
加强了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及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教学。 对语文课内容作了适当调
整,规定了精讲课、略讲课、阅读课等三类课文。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删改。提出
劳逸结合,减少会议,停止一切不必要的竞赛、评比活动,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批改作
业,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
1962年至1965年,各中学推行了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并开始制作和采用新教具,开
展了电化教学。
1966年8月,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年复课,但多数时间是学习政治和参加社会活动。
1972年各中学开始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打乱
了正常教学秩序。到1975年,全区354所中学,有305所与工厂、农场或农村社队挂钩。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各中学开始整顿教学秩序,把学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教学上
来,坚持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1978年,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各中学试办了重点班、加强班。成绩好的学
生按年级编成重点班,成绩差的按年级编成加强班。
1979年,开始在教学中加强“双基”教学,全面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方法。注
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大力开展了电化教学。
1982年,各校取消了重点班、加强班。在教学上强调吃透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开发
学生智力。
1984年,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
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各学校认真贯彻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的指示,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教育、智力和能
力的开发培养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三者统一。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指导学
生自学方法,增强独立获得新知识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部分中学进行了“数学自学辅
导实验”和“语文分类定型、放手读写教学实验”。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课题。在全区实验始于1984年
8 月。主要采取自然实验法,设实验班和对比班。对比班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验班则
是在老师指导下,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方法,采取启(启发)、读(读书)、练 (练习)、知
(知道结果)、结(小结)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一般保证学生有连续30至35分钟的自学时间。
中学语文分类定型、放手读写教学实验,是黑龙江省教育科研所的理论研究课题,在全区
实验始于1985年 8月。实验遵循教学的规律性,探索减轻教师与学生负担的办法,培养学生能
力,提高教学质量,注重使初中语文教学科学化。采用自然实验法。实验班使用“分类定型、
放手读写”实验课本,采用导读课、自读课、独立作业课、朗读课、表演课、作文课、书法课
和知识竞赛课等“八课型”教学法。实验期为 3年。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增强、各学科的全面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优于对
比班。绥化地区中学语文“分类定型、放手读写”教学实验,于1987年 7月通过专家组鉴定,
获得黑龙江省教育科研所授予的“教学改革成绩优异奖”。
1981至1990学年度全区中学周课时表
表19—7
五、省重点中学简介
全区现有黑龙江省重点中学 4处,即海伦市第一中学、肇东市第一中学、绥化市第一中学
和安达市高级中学。
(一)海伦市第一中学
海伦市第一中学,始建于民国13年(1924年) 8月。当时称海伦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海伦
县城内西南隅(今海伦市农职高中校址)。当年招生50人,有教师 4人,学制 3年。伪康德 5年
(1938年)改为北安省立海伦国民高等学校,学制4年。
1945年11月,海伦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改校名为海伦男子中学。1947年初,海伦女子
中学并入该校,改校名为海伦中学。
1949年建国时,海伦中学共有9个教学班,在校生765人。1952年海伦中学开始办高中班。
1953年改校名为海伦第一中学。1956年校型固定为 18个班,初中6个班,高中12个班,此校型
一直延续到1966年。1988年过渡为高级中学。
1986年,海伦一中被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同时迁入新校址(建设路121号)。
1990年暑期,海伦一中共有教学班24个(均为高中),在校生1415人。全校共有教职工 110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0%,专任教师84人。学校有教学楼面积5 500平方米、实验室300
平方米、学生宿舍楼4 000平方米、餐厅400平方米、教师家属楼 720平方米。自1979年至1990
年,共为大专以上院校输送新生1 316人。
(二)肇东市第一中学
肇东市第一中学始建于伪康德7年(1940年)11月,当时称滨江省肇东国民高等学校。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并于1946年 1月改校名为哈西公
学。主要任务是为支援解放战争培养地方行政干部和部队文化干部。校长由哈西专员公署专员
王学明兼任,下设教务科、总务科。校内设有中学部、职业部、师范部,共计8个班,400余名
学生,20余名教职员工。1946年秋,哈西公学搬到原伪满肇东县公署位置(即现肇东二中校址)
继续办学。并对在校学生陆续分配了工作。1947年,哈西公学改为肇东初级中学。招收小学毕
业生,并附设1个师范部,共7个班,300名学生。
1952年秋,肇东初级中学改为肇东中学,开始办高中班。1953年,学校规模扩大,共有教
学班22个。其中高中班2个,初中班20个,在校生1 325人。高中学生招收范围除本县外,还有
肇州、肇源等邻县。
1955年秋,肇东中学分为肇东第一中学、第二中学 2所学校。一中搬进了新校舍,为完全
中学,有初、高中各6个班,在校生600人。1963年,肇东一中被定为省属重点中学,“文化大
革命”期间被当作“修正主义的黑宝塔”批判,1978年又重新恢复为省属重点中学。
1990年,肇东市第一中学共有教学班 24个(高中18个、初中6个),在校生1 293 人。共有
教职员工129人,其中教师89人。教师中,本科毕业占 45.1%,专科毕业占44%;高级教师18
人,一级教师 24人。学校占地面积9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753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室 5个
(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1个)、电教室1个、资料室1个、图书室1个,藏
书3万余册,教学设备完善。
自1980年至1989年,该校共为上级学校输送新生1 271人,其中大专生1 141人。1989年,
高考升学率为 61.66%。该校于1979年被国家教育部、体委、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授予体育卫
生先进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基点校称号。1986年又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三)绥化市第一中学
绥化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54年,当时全校共有教学班18个,其中初中班 6个,高中班12个。
招生范围除绥化县外,还有庆安、铁力、伊春等地。校址在绥化县南门外,即今绥化市工农东
路 146号。该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是以高中为主的完全中学,1989年下半年取消了初中班,成为
只办高中班的高级中学。“文化大革命”前,该校曾被定为省属重点学校。1980年再次被确定
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1990年11月迁至新校舍一绥化市南郊太平岗。
1990年,绥化市第一中学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 1 400人。共有教职员工156人,教师103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9人,中级职称的38人。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90%,大学专科
学历的占10%。校舍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 0.6万平方米,
科技楼0.3万平方米,生活楼0.3万平方米。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3个,电教室1个,语
音室1个,音乐、美术室各1个,阶梯教室1个,图书、阅览室各 1个,藏书3万册。各教研组均
配有教具室,电教设备齐全。
绥化一中自1954年建校至1990年,共培养初、高中毕业生1.7万人。其中高中毕业7 610人,
升入大、中专院校5 588人,历年平均升学率为 73.4%。曾多次被省委、省教委命名为先进党
组织、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省五讲四美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1989
年,该校又被列入国家出版的《中国著名中学》一书。
(四)安达市高级中学
安达市高级中学是于1962年8月由安达师范学校改办而成。建校时共有高中班14 个、中师
班4个,教职员工 78人。1968年改为安达县第七中学,初、高中学生兼收。1980年恢复为高中,
校名仍为安达县高级中学,同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高级中学。
1990年暑期,全校共有 3个学年、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6人,教职员工105人,其中专
任教师67人。教师中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 10人,一级教师31人。从学历看,大学本科毕
业的26人,占教师总数的38.8%;专科毕业的31人,占46.3%。学校占地面积57 172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7 360平方米。校园划分为教学、实验、电教、办公、生活、工厂和运动场等7个
区。有普通教室20个、学生寝室24个(床位465张)、物理实验室2 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
验室1个、仪器室3个、电教室1个、图书室和阅览室共3个,
藏书31 500册。校办工厂、农场和商店各1处。
自1962年建校至1990年,共培养毕业生8 500余人,其中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共2 066人。自
1977年以来,毕业生升人大学本科的1 053人、专科的363人、中等专业学校的3 32人、出国留
学的6人。
198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卫生文明单位、
改善办学条件标兵学校、庭院绿化先进单位、中学生生活管理先进集体、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
以及全国勤工俭学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