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职业教育 全区职业教育始于清末。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绥化府在城内东南隅设立了绥化乙种
工业学校,有教员 3人,学生30名。此为全区职业教育之发端。同年海伦直隶厅设立了乙种农
业学校,兰西县设立了初等工业小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青冈县创办一所乙种农业学校。
清宣统三年,肇州厅在头台站建立第一乙种农科职业学校,招收初小 4年毕业生,每年22~28
名,有教职员工5人。开设课程主要有工、农业常识和高小课程。
民国时期,全区职业学校有所增多。民国3年(1914年),青冈县建乙种农业学校1所,招收
学生50人,学制 3年。开设国文、数学、修身、博物、农产、畜产、物产等课程,使用国家教
育部审定的教材。民国4年(1915年),绥化县在县城内西南三道街路南设乙种农业学校1处,有
教师3人,学生70人。同年8月,肇东县将布台镇第一国民学校改为县立乙种农业学校,民国11
年(1922年) 7月又改为县立第二初高两等小学校。民国15年(1926年)12月,安达县崔志伦创办
私立农业汽犁传习所,以传授使用汽犁、培养司机、开垦荒地及改良农事为宗旨。招生17人,
请俄侨民瓦西利担任教师。学生每月纳学费大洋 10元,技术纯熟即准毕业。到民国19年(1930
年),全区境内共存有职业学校4所。
伪满时期,全区境内曾先后设有职业学校9所。
肇州县乙种农科职业学校,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伪康德 4年(1937年)改为国民优
级学校。
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农业训练所,始建于伪康德3年(1936年)4月,当年招收高小毕业
生30名,学制2年,毕业后分配到旗公署及各街村当技术员或雇员。伪康德6年(1939年)改称农
民训练所,次年撤销,共毕业4期110人。
青冈县办乙种农业学校,始建于民国3年(1914年),学制3年。伪大同2年(1933 年)将学制
改为1年,在校学生108人,学生毕业后即停办。
绥化县农业讲习所,始建于伪康德元年(1934年)7月,学制1年,有教员6 人。第一期学员
14人,第二期学员20人。该校以实习为主,开设公民常识、农业簿记、农村示范经济、生理病
理、害虫学、畜产、土壤、肥料、普通作物、经济作物等课,培养懂得农业技术,能指导农业
生产的人才,伪康德8年(1941年)停办。
青冈县农业学校,始建于伪康德7年(1940年),学制3年,当年招生50人,伪康德11年(1944
年)改为国民高等学校。
肇东县农业讲习所,始建于伪康德3年(1936年),有教员2人,学生34人,同年12月改为省
立农业学校。
望奎县农民学校,始建于伪康德3年(1936年)春,招收国民优级毕业生25人,设1个班,有
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2人,学制 2年。讲授课程名为农业知识,实则是统治农村纲要,毕业
后充任各街、村公所雇员。伪康德5年(1938年)改为街村吏员训练所,设所长 1人,事务2人,
聘请兼职教师7人,招收学员69人,6个月毕业后分配到街、村任职。
望奎县农业学校,系望奎初级中学于伪康德5年(1938年)改办而年。有学生 120人,教师8
人,由日本人任副校长,总揽校务,学制 2年。学生课业以农作物栽培为主,半农半读,有学
田13.34公顷,土地收入用于办学经费。
明水县农业学校,建于伪康德6年(1939年),学制 2年。伪康德8年(1941年)改建为北安省
立明水国民高等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绥化地区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发展,先后办了大批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和半
农半读学校。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全区各市县相继恢复
和重新创建了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农业技术初中、技工学校,并在普通中学附设了农职
班。职业教育形成了初级、中级2个层次和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体制。
一、农业中学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即普通教育与半工半读、半农
半读教育), 各县开始大办农业中学。全区各农村公社绝大多数都办起了农业中学。有的大队
小学也附设了农中班。到1959年12月末统计,全区共办起农业中学157所,在校生13188人,教
职员工677人。1960年以后,由于农业中学招生困难,时办时停。 “文化大革命”中,于1968
年全区各农业中学均停办或改办为普通中学。
农业中学采取“社来社去”、“队来队去”的招生和分配办法,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具有同
等学历者,学制 3年。除学习普通初级中学课程外,还开设农业基础专业课,教材使用初中课
本,农业课由各县自行编选补充教材,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农业生产。
农业中学都有农场或校田地,并有生产用的车马及农具。学生实行半耕半读,采取灵活多
样的原则安排教学和劳动时间,农忙时少学,农闲时多学,一般实行“六五一”制,即全年学
习6个月,劳动 5个月,假期1个月。劳动项目以农业为主,动物饲养、副业生产、果树栽培为
辅。
二、半工(农)半读中学
1964年,根据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和中宣部《关于调整初级中学和加强农业、工
业技术教育的初步意见》,全区各县都试办半工(农)半读学校4~5所。一般是工业局办工业中
学、农业局办农业中学、商业局办商业中学、林业局办林业学校、畜牧局办兽医学校等。有的
县还办了工业大学、农业大学。
半工(农)半读中学属企业办学,学生来源是小学毕业生,学制 3年,开设初中文化课和专
业技术课,学生毕业后分配到所属企业当工人。“文化大革命”中,两种教育制度受到批判,
半工(农)半读学校也随之夭折,有的撤销,有的改为普通中学,有的改办为“五·七”大学。
三、农职学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指示精神,绥化
地区开始兴办农业、职业学校。实行了国家办学和地方办学并举,教育部门与各业务部门及乡
镇联合办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学制有长有短,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
同时开设文化基础课。毕业生分配面向第一线,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自1979年到1990年的12年
间,绥化地区职业教育大体经历了恢复试办、大力发展、调整巩固3个阶段。
1979年到1980年为恢复试办阶段。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及黑龙江省教委
的要求,1979年绥化地区首先在海伦、绥化、肇州、肇东 4市县,创办了农业中学、职业中学
和农村建设学校等4所农职学校。在校生 157人。当时全区城镇职业中学主要有3种办学形式:
一是在原有高中基础上改办的;二是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联办的;三是其他部门单独办的。农
村农业技术中学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公社中学附设农中班;二是将原公社中学的高中部分改
办成农业技术中学。到1980年暑期,全区共办农业技术中学12所,140个班,在校生6 344人,
占农村初中毕业生的13%。其中普通中学附设农中班 118个,学生5 403人。共办职业中学7所,
53个班,在校生 2 728人,占城镇初中毕业生的 7.4%。其中普通中学附设职中班23个,学生
1 170人。
1981年至1986年是大发展阶段。
1981年以来,各县普遍加强了职业教育工作,各县教育局内都增设了职教股。地区教育局
多次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从实际出发,
面向第三产业,面向自谋职业,开设了麻纺、制糖、土木建筑、电器修理、幼师、园艺、养殖
等专业20余种。办学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校型由小到大。
1983年以来,各市县又普遍兴办了农业技术高中和职业高中。1984年开始了初中加一年试
点(第四年学农职技术课),每市县2处,计24处。
1986年暑期,全区共有农业、职业高中88所,其中教育部门办38所,企业办49所,企教联
办1所。共有农业、职业初中17所,普通中学附设农业、职业高中班105所,4年制初中班64个。
全区农业、职业中学(班)在校生总人数19 049人。其中农职高中在校生18 224人,占全区高中
在校生的35.1%。
1987年至1990年为调整巩固阶段。
1986年,根据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会议精神,地区教育局先后两次下发了《关于发展全区
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本着“巩固成果、稳步发展、闯出新路、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原
则,于1987年开始对全区城乡农业、职业学校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巩固,逐渐形成了市县办、
乡镇办、企事业单位办和系统办4个办学层次。学制采取长短结合的形式,有2 年、3年的长班,
也有几个月的实用技术培训班。专业设置也已趋于合理,农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农学、园艺、
土壤、肥料、遗传、畜牧、食用菌、水稻栽培、烤烟生产、温室技术、水产养殖、植物生理、
树木管理等课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开设缝纫、财会、幼师、体育、音乐、美术、体操、烹饪、
电工、纺织、制糖、微机、制药、机械修理、土木建筑、企业管理、家电维修等课程。专业课
的设置,基本适应了本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建成一批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全区共建成示
范性农职学校21所。其中绥化市职业技术高中、安达市农业技术高中被黑龙江省教委定为省重
点甲级农业、职业学校。海伦市农业技术高中、安达市职业高中、肇州县农业技术高中、绥化
市农业技术高中、肇源县职业高中被黑龙江省教委定为省甲级农职学校。
1990年,全区共有农业、职业中学65所,290个班,其中农业、职业高中57所、初中7所、
初高中合设1所。附设农职班的普通中学16所,48个班。农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 16 237人。其
中农职高中在校生13 718人,占全区高中在校生的30.5%。农职初中在校生 2 519人。共有专
任教师1 228人,其中文化课教师824人,专业课教师404人。
自1979年到1990年,全区农业、职业中学共培养毕业生42 627人,其中安排到国营、集体
等企事业单位的18 891人。
省重点农职学校简介
(一)绥化市职业技术高中
绥化市职业技术高中,是1980年由绥化县城郊公社中学改办的 3年制职业高中,1986年被
定为黑龙江省重点甲级职业中学。
1990年,全校共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567人。设有服装、幼师、微机、家电、财会5个专
业,其中骨干专业是服装和幼师。全校共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67人(文化课教师37人,
专业课教师30人)。大专文化程度55人,占任课教师的82%。高级教师2 人,一级教师24人。
学校占地面积 2.8万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2 100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积2 200平方米。
文化课设有理化、生物实验室。专业课设有微机室、琴房及被服、家电实习车间和实验幼儿班。
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卫生室各1处,藏书1万册。还有校办棉织厂1处,年收入近5万
元。
1980年至1990年,先后有电工、地毯、纺织、蔬菜、报务、家电、微机、财会、幼师、坚
固呢、钢筋等 11个专业,10届29个班毕业,毕业生总数1 226人。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
口率为85%,部分人已成为专业骨干,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
(二)安达市农业技术高中
安达市农业技术高中,是一所设有高中部和中专部 2个教学体系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创
建于1983年 9月。1986年被定为全省重点甲级职业中学,并被确定为省实施“燎原计划”重点
单位和省农业教育研究会成员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东北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
黑龙江省畜牧学校、宁波物资信息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形成了人才培养职业化、技术
开发适用化双主导的农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0年,安达市农业技术高中设有牧医、庭院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家电维修
5个专业、8个教学班,在校生310人。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 41人,其中具有中教一级职称的15
人。大学本科毕业的3人,专科毕业的18人。
安达市农业技术高中校园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 114平方米。设有较先进的教
学实验室5个,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和卫生室各1处,藏书1.7万余册。学校还设有牧场、
农场、兽医院、孵化场等教学和生产实验实习基地。
建校8年来,共为安达市农村培养合格毕业生367人,其中有近2/3的毕业生被集体和全民
企事业单位录用。
(三)海伦市农业技术高中
海伦市农业技术高中,始建于1983年,1987年被黑龙江省教委定为省甲级职业中学。
1990年,学校设有农学、园艺、家庭经济、财会、幼师、制糖、制药、音体美师资等专业,
共有14个教学班,在校生595人,共有教师6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2人。
校园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 960平方米。学校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
教学仪器齐全。还设有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练功房、琴房各 1处,藏书近万册。校内有
小区实验田15亩,校外有实习基地180亩,还有400平方米塑料大棚 1个、葡萄园1 处。建校以
来共培养毕业生1 301人。
(四)安达市职业高中
安达市职业高中,是在安达市第六中学及第二中学附设的职业高中班的基础上,于1986年
8月独立建校的,1987年被省教委定为省甲级职业中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1 988平方米,3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 754平方米。设教室7个,办公室9
个,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室、美术活动室、舞蹈练功房、琴房、医务室各 1个。还有服装、
实习工厂各1处。
1990年,学校共设音乐、服装、家电、美术 4个专业,6个教学班,在校生276人。共有专
任教师28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5人。
该校自建校以来先后开设了幼师、服装、微机、美术、俄语、财会、家电、音乐等 8个专
业。已有6个专业培养出毕业生 226人,其中幼师专业55人,服装专业 70人,财会专业38人,
美术、微机专业21人,俄语专业42人。毕业生中有 123人被企事业单位录用,占毕业生总数的
54%。学校还多次参加省、地举办的各种专业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1986年11月在黑龙江省
职业中学微机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88年 5月在黑龙江省职业中学幼师专业首届“金龙
杯”竞赛中,获县城组团体总分第三名。该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崔影,于1988年代表安达市参加
黑龙江省服装设计竞赛,获个人第二名,被派往日本学习。
(五)肇州县农业技术高中
肇州县农业技术高中,始建于1983年8月,当时附设在肇州县兴城中学内,只有2个教学班,
76名学生,开设农学专业。1984年 8月由兴城中学移址到肇州县农村建设学校,1987年被省教
委定为甲级职业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 434平方米。有教室、办公室 26间,图书室3
间,专业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琴房、练功房各2间,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各3间。学生实
习基地有:校办农场1处,土地90亩。校办饲养场1处,养猪62头,养兔43只。校办饲料粉碎加
工厂、榨油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各1处。
1990年,学校开设农学、幼师、岗前培训 3个专业,6个教学班,在校生240人。共有教师
3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4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人。
(六)绥化市农业技术高中
绥化市农业技术高中,始建于1984年8月,位于绥兰公路1公里处。当时仅有原农村生产队
办公室13间,作为教室、办公室及学生宿舍,招收2个农学班,共68人。1986年8月,教学楼建
成并投入使用。1987年该校被黑龙江省教委定为省甲级职业中学。
1990年,全校共有农学专业6个班,在校生249人,有教师40人,其中高级教师4 人,中学
一级教师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6人。
校园占地面积10 8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 872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 530平方米,学生
宿舍楼600平方米,食堂198平方米。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 1个,仪器室、卫生室、
图书室各1个。还有400平方米塑料大棚1座,144平方米日照温室1座,养鱼池1万平方米,水稻
实习基地30亩。
建校7年来,共有5届毕业生,496人,其中被乡镇企业录用为合同制干部 15人,任民办教
师35人,参军21人,考人大专院校81人。
(七)肇源县职业高中
肇源县职业高中,始建于1984年,初期没有校舍,附设在县第四中学内,1987年迁入肇源
县师范学校校址,独立设校。1988年县政府投资50万元,建1 300平方米教学楼1座。1990年被
省教委评为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同时被定为省甲级职业中学。
1990年,共开设电工、文档、农机、幼师、美术、机修、服装、体育 8个专业,11个教学
班,在校生512人。共有教师30人,其中文化课教师20人,专业课教师10人;高级教师3人,中
级教师17人。
校园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 500平方米。设有标准的物理实验室1 个,并
设有图书室、资料室、卫生室和练功房、琴房等。建校以来先后为社会输送了财会、音乐、家
电、师范、文档等6个专业的毕业生576人。
全区农业职业中学基本情况表
表19—8 单位:个、人
1990年全区农业职业学校情况表
表19—9 单位:人
四、技工学校
(一)学校设置
绥化地区境内现有各类技工学校20所,其中地区劳动局办 12所。中、省直单位办6 所(铁
路、林业、水利、供销、粮食、革志农场)。庆安钢厂办1所。地区商业局办 1所。这里只记述
地区劳动局所属的12所技工学校的情况。
绥化地区的技工学校(指地区劳动局所属技工学校,下同)创建于1978年,当年建校的有望
奎、青冈、肇源县。1979年绥化、肇州县建校。1980年明水、兰西、肇东县建校。1981年海伦、
绥棱、庆安县建校。1983年安达县建校。至此,绥化地区各市县均建立一所劳动技工学校,成
为全省唯一普及技工学校的地区。绥化地区于1987年至1989年,连续 3年被评为全省技工教育
第一名。
1990年,全区技工学校占地面积 313 320平方米,建筑面积72 016平方米。共有教职员工
802人,其中:专任教师(文化课、技术理论课、生产实习课教师)42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3.5%;
行政人员124人,占15.5%;实习工厂工人 34人,占4.2%;工勤人员118人,占14.7%;临时
工97人,占12.1%。在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生 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大学专
科毕业及本科肄业生176人,占41%。中专及技校毕业生163人,占38%。高中及其他58人,占
13.5%。有高级讲师4人,讲师137人,助理讲师144人,教员52人,一级实习指导教师 11人,
二级实习指导教师14人,技师 3人。1978年至1990年间,全区技工学校累计招生28 626人,累
计毕业生16 372人。1990年在校生12 246人。
(二)招生与分配
按照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和黑龙江省劳动局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
例实施细则》规定: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方法。1978年至1984年,全区技工学校统招高中毕业
生,学制2年。1985年至1990年统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毕业后均分配为技术工人。从1988
年起,根据省劳动局《关于技工学校毕业生当工人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实行“定向招
生、定向培训、定向分配”的招生分配原则,哪来哪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招生计划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
1978年全区技工学校共招生400人,1990年增加到3 870人,增长近9倍。 1980年全区技工学校
共毕业397人,1990年增加到3 490人,增长 7.8倍。自1978年至1990年,全区累计招生28 626
人,毕业生16 372人,这对提高工人素质,改变工人队伍结构起了重要作用。
(三)工种与教学
1990年,全区技工学校共开设30个工种(专业)。其中:在本地区内开设工种21个,即:车
工、钳工、铸工、电工、焊工、板金、化工、建筑、制糖、塑料、乳品、食品、酿造、电器、
棉纺、麻纺、商品、核算、烹饪、护理、体育等专业。在区外,与松花江、黑河、齐齐哈尔、
鸡西、伊春、森工等地、市.及部门对等交叉代培学生,开设9个专业。即:微机、园林、美工、
锅炉、水暖、汽修、医药、计量、幼教。
技工学校本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习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劳动
部和省劳动局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结合各校开设的工种
(专业)实际而定,由文化课、技术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四部分组成。1989年又增
加了安全常识和法制课。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教学为主,教学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原则,
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一般为 1:1,实践性较强的工种适当增加生产实习课比例,突出操作技能的
训练。在教学程序上,执行文化课为专业技术理论课服务,专业技术理论课为生产实习课服务
的原则、体现了技工学校的教学特点。
为提高教学质量,各校还先后建立了实验室、模拟室、实习厂(店),购置了足够的教学仪
器、教具、图书资料。加强了教师的培训提高,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教
学质量。1983年,在全省统考中,绥化地区技工学校名列前茅。兰西技工学校自1985年以来,
为黑兰亚麻纺织厂输送了1 000余名麻纺专业毕业生,占该厂技术工人总数的60%。
(四)办学经费
各技工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有以下4个渠道:
一是省、地财政部门按计划拨款,年拨技工教育经费25万余元;二是有关部门帮助,给予
积极赞助;三是学校同大中型企业签订协议,技工学校为企业培养特殊人员,企业为学校提供
一定的办学经费;四是扩大自费招生,广开财源。自1985年以来,仅在技工招生计划中,扩大
自费招生计划一项,就增加办学经费2 800多万元,补充了办学经费之不足。
技工学校的经费管理实行包干制,由省财政厅一次性下拨给地区财政局,地区财政局定期
直接下拨到技工学校。
绥化地区劳动技工学校情况表
表19—10 单位:个、人
注:1978~1983年招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1984~1 990年招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