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第七节 成人教育




  绥化地区境内的成人教育始于清朝末期。

  清末民初,在今全区境内各县,先后成立了通俗教育讲习所,设所长和讲演员,以读报讲
解为主,对民众进行劝善兴利讲演。内容多为“改良风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邻里和睦”等。所谓挽正人心,维持风俗,辅助社会教育之进步。并设图书馆、阅报室。民
国15年(1926年)改称通俗教育社,推行失学民众补习教育。民国18年(1929年)易名民众教育馆,
设民众学校、图书馆、问字处等。

  伪满时期,各县仍设有民众教育馆,下设图书室、问字处、民众学校、青少年补习班等。
以讲演“新国家政治”,向民众灌输“新国家思想”为宗旨,培养为维护伪满洲政府统治服务
之人才。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事业,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城乡创办了各种类型的
成人业余学校与专门学校,从而使成人教育有了蓬勃发展。

  一、农民教育

  (一)冬 学

  解放后,1946年至1951年农民教育以“冬学”识字和时事教育为主。

  1946年冬,各县、区开始办“冬学”,结合“土改”、“武装自卫斗争”,利用冬闲时间
在各区、村小学办夜校,对农民进行启蒙教育和识字教育。

  1949年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冬学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区各县、区、村都设立了
冬学委员会,普遍开展了办冬学运动。每个县都办冬学300~500处,组织村屯干部和广大青壮
年农民入学。1950年12月,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
各地冬学运动形成高潮。农村近80%的青壮年农民都参加了学习,皆以学文化为主,一律使用
《东北农民文化课本》。不识字的学习第一册;识200字以上的学习第二册;识500字以上的学
习第三册;识800字以上的学习第四册。

  1951年,中央教育部要求把冬学转为农民业余学校,由冬学转为常年学。各地相继办起了
农民业余学校、学习小组,皆以学文化为主。民师由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基层干部、农村知识青
年和小学教员兼任。1952年,农民教育由“冬学”转入扫盲教育。

  (一)扫 盲

  1952年,各县都成立了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展了扫盲运动。各地都办了
区、村干部参加的农村脱产扫盲班和青壮年农民参加的常年识字组。一般县都办有常年识字组
300至400处,识字小组千余处,掀起了扫盲高潮。到1956年末,全区农民脱盲率已达30%。

  1958年“大跃进”时期,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农民扫盲教育出现了浮夸风。有的县提
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登翻地球冲破天,苦干十几天,读、写、作运动一齐掀,七年后专
家教授出万千”,“全县青壮年,个个是学员,苦学一个冬,都把高小升,中专教育网,三年
要建成,七年大学化,社社有专家”等极“左”口号。各县都办起了农业大学、农民大学,各
公社都办了红专学校、业余中学。全区共办农业(农民)大学12所,红专学校及业余初中 5287
所。并争先恐后地向省、地报捷。“大跃进”过后,所有县办农业(农民)大学全部夭折,绝大
多数社办红专学校、农民初中停办,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教育基本停止。文盲大量
回升,到1962年 4月普查统计,全区共有青壮年农民 872 491人,其中非文盲 453 007人,占
51.9%;文盲、半文盲419 484人,占48.1%。

  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教育也得到恢复。当年,全区有2 572 个生产
队复课,93 877名青壮年农民参加各种班级学习。本着中央提出的“实事求是、巩固提高、适
当发展”,“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大忙不学或机动学”的原则,做到了坚持经常,区别对待,
灵活多样。并制定了扫盲的具体标准。以学会 1 500个常用字,能读报,会写简单的应用文为
脱盲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农民初等和中等教育。农民教育由各县委农工部和农业局主管,
教育局配合。各县教育局内设业余教育股,配备3至5人。从此农民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到1965
年,全区青壮年农民文盲率已下降到20%。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民扫盲教育停止。民校被以学习小靳庄、样板戏为主要内容,
的政治夜校所取代。复盲现象严重,新文盲大量出现。据1973年统计,全区12至15周岁青少年
总数为 321 584人,其中文盲 43 432人,占 13.5%。16至2 5周岁青年808 781人,其中文盲
230 150人,占28.5%。26至45周岁青壮年888 466人,其中文盲362 409人,占40.8%。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农民扫盲教育。各县首先对农民中的文盲、半文盲进行
了调查摸底。全区12至40周岁农民总数为166.5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52.7万人,占31.65%。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了扫盲宣传教育,制定了扫盲规划,进一步开展了扫盲工作。

  自1976年至1981年全区累计扫除青壮年农民文盲、半文盲371 752人,文盲率下降到9.3%。
到1985年,全区农民文盲率已下降到8.7%。按上级要求,全区已基本扫除了文盲。

  1986 年以来,为巩固扫盲成果,全区认真地贯彻执行了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坚持
“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扫盲,全区文盲率逐年下降。1986年全区
文盲率下降到7.2%。1987年下降到5.7%。1988年下降到5%。1989年又下降到4.5%。安达、
望奎 2市县的扫盲教育已通过了省政府验收,被评为全省扫盲先进市县。安达市还被评为全国
扫盲先进县,受到了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绥化地区出席了全国扫盲工作会议。

  1990年,全区又有2.9万人脱盲,使全区文盲率下降到2.5%。绥化地区再次出席了全国扫
盲工作会。会上,望奎县成人教育办的张久居,被评为全国优秀扫盲干部。

  (三)农民初等教育

  为提高脱盲农民的文化程度,1980年以来,各市县开展了农民初等文化教育。其标准为能
识 2 500字以上,能写简单应用文,会加减乘除法。办学形式是公社、大队、小队三级办学,
长短班结合。当年全区共办农民小学班6 421个,招生64 028人。到1990年末,全区累计有85 194
名脱盲农民获得了初等文化合格证书。

  (四)实用技术培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在扫除文盲的
基础上,各地相继办了专业技术班与科普班,大力开展了普及农业技术教育。自1986年起,全
区又重点开展了回乡知识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当年有164464人参加学习,占回乡知识青年总数
的43.5%。到1990年,全区72万回乡知识青年已普遍地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培训面达100%,
其中80%的人已初步掌握了一两项实用技术,成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主力军。

  (五)农民中等专业技术教育

  1980年,全区开始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五·七”大学进行了整顿,端正了办学方向。
通过整顿,全区有海伦、青冈、肇州、肇东等 4所“五·七”大学,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改建
为农村建设学校,开设农学、农林、兽医、卫生、师资等专业,学制 2年。1981年,全区共有
农村建设学校9所,13个班,731名在校生,当年招生601人,毕业生176人。农村建设学校还办
短训班59期,结业5052人。1982年以后,农村建设学校先后改为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农民中专承担培养农村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招生对象为农村知识青年,学制 2年,
学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哪来哪去。开设农学、牧医、房建、农经、农机、庭院经济等十几个专
业。每年有脱产中专在校生近千人,每年毕业生600~700人。农民中专还设有半脱产班、函授
班、短训班,每年培训2000人左右。

  1990年,全区共有农民中专22所,在校生7 991人,毕业生1 115人。其中兰西、海伦、绥
化、安达、肇东等市县办的5所农民中专,已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备案。

  (六)农民教育办学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的农民教育,逐步实行县、乡(公社)、村(大队)三级办学。
到1981年,全区共有县办农村建设学校9所,13个班,731人;公社办农民技术学校(班)32个,
1 911人,农民业余中学班427个,13 043人;大队办农民技术培训班118个,1 445人。农民初
等学校589所,4 307个班,92 603人。其中小学班2 358个,46 749人;扫盲班1 949个,45 854
人。

  1989.年以来,全区重点加强了农民学校的建设。到1987年,全区236个乡镇,都建立了农
民技术学校。其中有165个乡镇农技校达到实体校标准,占 70%。安达、肇州、明水、绥化、
海伦、肇东等市县受到省教委的奖励。1989年,全区重点抓了乡、村两级未达标学校的建设工
作,地区召开了实体校建设现场会,推动了全区乡、村实体校建设。至年末,全区乡校达标面
为85%,村校达标面为62%。

  1990年,全区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屯三级农民教育办学体系。全区共有农民中等专
业学校22所,7 991人。其中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备案的农民中专5所;农民初中7所,下设6个
教学点,在校生207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229所,下设133个教学点,在校生279 346人;农民
初等学校2 601所,下设14 348个教学点,在校生867 339人,其中技术班1 314个,787 901人,
小学班394个,45 301人,扫盲班893个,34 137人。

  市县主要办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承担培养中等专业水平的农村技术人才的任务。承认
学历,不包分配。

  乡镇主要办农民技术学校和农民初中。学校都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图书室等设备。一般学
校有专职教师2至3人,还聘请一些有技术专长的兼职教师。部分学校还有实习基地。乡镇农校
是三级农民学校的重点,学员主要来自乡村干部、技术员、知识青年和乡企职工。学制1至2年,
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形式,累计学时毕业。教材使用省统编课本。

  村屯主要办农民文化校和初等技术学校,承担扫盲、初等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任务。
一般都有固定教室,有专职教师或固定的兼职教师,有活动经费和教材。

  绥化地区的农民教育曾多次受到省和国家的奖励。1986年以来,国家教委和成教司的领导
先后来绥化地区视察,肯定了绥化地区的农民教育工作。1988年,绥化地区的农民教育,受到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好评。1989、1990两年,先后获省教委“金桥奖”和“燎原杯”奖励。

  (七)农民教育教师队伍

  1982年,绥化地区在海伦县长发公社、安达县吉星岗公社,进行了建立专职农民教育教师
队伍(以下简称民师)的试点,对胜任的民师颁发了任用证。民师报酬一般采用按工付酬、联教
补贴、年终评分的办法,有一技之长的乡村民师还搞了技术承包,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的肯定,
1985年开始在全区推广。目前,各乡村都配备了专职民师,完善了农民教育管理体系。

  1990年,全区共有专职农民教师48 53人,其中乡级农校专职教师2 752人。此外,尚有兼
职农民教师31 568人。全区自编发行各类农民学习教材50余万册,有专用教室10万平方米,桌
凳36 944套,图书31.4万册,实习基地2万亩,农民教育条件有很大改善。

  (八)绥化地区农业广播学校

  除了各县办农民中等学校,绥化地区还统一办 1个绥化地区农业广播学校,这个学校起的
作用较大,深受各地欢迎。它始建于1981年,1986年地委召开农业广播学校工作会议后,12个
市县分别成立了分校。1990年全区共有农业广播学校办学人员78人,已有了较全面的教学队伍。

  农业广播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本地培养中等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招生对
象是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实践的农民和农村干部。学制不定,每个专业开5至8门课
程,单科结业。应学学科全部结业后,由国家教委和农牧渔业部发给中专毕业文凭。学习方法
主要是按规定时间组织收听广播讲课,及时辅导和复习巩固。其特点是广大农村学员不离屯就
能学到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随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

  绥化地区农业广播学校自建校到1990年,先后开设了农学、农经、畜牧、水产、会计、乡
企管理、农副产品加工等7个专业,共招收7期学员19 083人。经考试合格已毕业 9 026人,其
中农学 6046人,农经2 240人,畜牧169人,水产 33人,会计454人,乡企管理和农副产品加
工84人,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职工、干部教育

  (一)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建国初期,全区各县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各级工会、劳
动等部门先后办起了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利用早晚工作之余,学习文化,教师多数是聘请中小
学教师兼任,适当配备少数专职教师。

  1955年,逐步实行了“政府领导,依靠工会,企业行政主办,青年团配合”的办学原则,
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走向了制度化。一般都开设了扫盲班、初小班、高小班和初中班,课程
设置有语文、数学两科,使用黑龙江省教育厅工农教育处统一编印的课本。

  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以扫盲为主。到1962
年,全区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在校生达67 349人,其中扫盲班14 015人,高小班26 183人,初中
班20 869人,高中班2 799人,初师班45人,中师班413人,初等技术班 1 908人,中等技术班
745人,大专班372人。共有专职教师565人,兼职教师1 285人。全区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在校生
29 609人,占干部总数的48.49%。其中扫盲班257人,高小班2 218人,初中班6 722人,高中
班4 271人,初师班7 042人,中师班7 643人,技术班及大专班 1 456人。共有专职教师423人,
兼职教师412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区职工、干部业余教育基本停办。 1972年以后有所恢复,县办
“五·七”大学,企业系统办“七·二一”大学,基层单位办“五·七”政治学校。由于“左”
的思想干扰,颠倒了主次.把阶级斗争、生产劳动作为主科,没能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1978年,各县对原有的“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整顿,改为职工学校。从实际出发,专业
对口,以学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技术为主,开展了职工、干部教育。到1981年,全区共设有各
类职工学校770所,在校生29 636人,当年毕业生1 942人,招生13 775人。其中职工高等学校
1所,在校生 32人。职工中等技术学校198所,在校生 9 554人。职工业余高中 27所,在校生
1 381人。职工业余初中171所,在校生9 067人 ;职工业余小学231所,在校生5 326人。职工
扫盲学校142所,在校生4 276人。

  (二)职工“双补”教育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全国职工教育委员会、教育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切实搞好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的联合通知》精神,全区各县
于1981年开展了职工“双补”教育。即对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和初等技术的青壮年职工进行文
化、技术补课。

  全区需要进行文化、技术补课的青壮年职工共有12万余人,经过5年努力,通过多种形式,
多渠道办学和多方配合,于1985年基本完成了职工“双补”任务。有10余万人取得了“双补”
合格证书。其中:文化补课对象111 177人,补课合格96 534人,占应补课总人数的87%(1981
年完成20%,1982年完成20%,1983年完成23%,1984年完成15%,1985年完成9%);技术补
课对象83 813人,补课合格74 947人,占应补课人数的89%(1981年完成24%,1982年完成22%,
1983年完成26%,1984年完成13%,1985年完成4%)。

  (三)职工“三中”教育

  1985年,在职工双补的基础上,全区的职工、干部教育转入以中专、高中和中级技术培训
为重点的“三中”教育。

  职工中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职工中专教育发展很快。1983年,经黑龙江省
政府批准,全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6所。即绥化市商业中专、海伦县商业中专、青冈县商业
中专、庆安县建委中专、肇州县经委中专和肇东县商业中专。1984年,又经省政府批准新增设
了绥化市粮食中专、绥化市卫生中专、绥化地区农机中专、海伦县经委中专、海伦县卫生中专、
青冈县工业中专、青冈县卫生中专、安达市职工中专等8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在校生1 514
人。当年有416名首批毕业生离校。

  1986年,经省政府批准,又增设了绥化市工交中专、绥棱县卫生中专、望奎县卫生中专、
兰西县卫生中专、黑龙江省供销职工中专、肇东市卫生中专、肇东市毛纺厂职工中专等 7所职
工中等专业学校。至此,全区已有职工中等专业学校21所。共开设商业、卫生、工业等10个专
业。在校生1 829人。当年招生410人,毕业生378人。

  1987年以来,对全区职工中专进行了改革、整顿。一是企业承包后,职工中专的生源困难,
各校改变了过去“坐等招生”的老模式,深入基层多方动员,主动招生。1987年招生 1 350人,
1988年招生1 476人,1989年招生1 807人,1990年招生 1 893人,均超额完成了招生计划。二
是根据省教委的指示精神,绥化地区承担了全省职工中专联合办学的试点工作。绥化、肇东、
海伦、青冈等市县的职工中专实行了块块联合办学。三是在职工中专中,进行了单科证书、专
业证书的试点。四是各职工中专都实行了多功能办学,在办好学历班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的岗
位培训服务。采取长短班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多
规格、多门类的急需人才。

  1990年,全区共有职工中专21所,在校生5 179人。当年招生 2 375人,毕业生1 225人。
自1985年到1990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 019人。

  职工、干部高中:1985年以来,全区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
大力兴办了职工、干部高中班。当年,全区职工高中在校生57 378人,毕业 1 663人,单科结
业2 006人。参加高中文化补习的机关干部10 806人,毕业1738人,单科结业2 572人。

  1986年,全区共办职工、干部高中班59期,2 797人参加学习,2 160人毕业。1987年共办
职工、干部高中班46个,学员2502 人。年末参考人员有 85%的学员全科及格毕业。其中机关
干部高中教育已累计合格6 655人,占应培训人数的 61.5%。1988年全区加强了职工、干部高
中教育管理,严格把住了入学、教学、考试三关,提高了办学质量。当年共办高中班82个,入
学人数4 184人,毕业3 826人,合格率达91%。其中机关干部累计毕业人数已占应培训人数的
83%。1989年,全区参加职工、干部高中教育的人数为7 870人,毕业人数7 102人,及格率达
90%。其中机关干部累计毕业人数已达98%,基本完成了机关干部高中文化补习任务。

  1990年,全区共有职工、干部高中14所,79个教学点,在校生2 522人,当年招生2 762人,
毕业、结业4 419人。

  职工中级技术培训:1985年,全区职工中级技术培训合格6 299人。1986年合格5 870人。
1987年培训13 790人,合格10 370人,合格率为75%。1988年培训 33 502人,合格30 44人,
合格率92%。1989年培训14 083人,合格12 958人,合格率92%。

  1990年,全区共有职工中级技术培训学校143所,在校生 18 978人。当年招生46 652人,
毕业、结业42 664人。自1985年至1990年累计培训合格人数1 15 651人,占应培训人数的85%,
基本完成了职工中级技术培训任务。

  (四)职工岗位培训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全国职教委、
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企业班组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绥化地区自1987年以来,在
认真抓好“三中”教育的同时,逐步把职工教育的重点转移到岗位培训上来。首先进行了企业
班组长文化、技术素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企业班组长岗位培训试点。

  全区共有企业班组长13 488人。从文化结构看,小学文化程度的941人,占7%;初中7 839
人,占58%;高中(含中专)4410人,占33%;大专298人,占2%。从技术结构看,三级以下的
3719人,占28%;4~6级9 142人,占68%;7级以上627人,占4%。从班组管理知识掌握情况
看,精通的3 442人,占26%;一般的7 034人,占52%;较差的2 695人,占20%;不懂的317
人,占2%。从工作能力看,胜任的9 639人,占71.5%;较差的2 582人,占 19.1%;不胜任
的1 267人,占9.4%。针对企业班组长文化、技术素质现状,地区工农教育办于1987年 7月召
开了全区班组长岗位培训研讨会,8 月份举办了有各市县成人教育办主任及职教股长、基层试
点单位代表参加的岗位培训学习班,1O月份又召开了全区岗位培训海伦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
了海伦县塑料厂、乳品厂的岗位培训经验。全区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自学、函授等多种
形式对企业班组长普遍进行了岗位培训。培训方法主要有系统办班重点培训,基层集中就地培
训,百工种竞赛干中培训,一班一题灵活培训及利用小黑板、小卡片随时培训等。到1987年末,
全区共培训企业班组长6 759人,占班组长总数的50%。其中培训合格5 826人,占培训人数的
86%。

  1988年,省教委在海伦县召开了全省企业岗位培训现场会,参观了海伦塑料厂等单位的培
训现场。在22个典型材料中,绥化地区占15个,受到省领导及与会者的好评。到1988年底,全
区企业班组长培训合格人数已达9 576人,占班组长总数的71%。

  1989年,全区企业班组长培训合格率已达83%。岗位培训教育由班组长培训转入全员岗位
培训。共在39个单位开展了全员岗位培训试点,计培训72 078人。

  1990年,全区参加岗位培训的职工人数已达182 245人,毕业166 891人。海伦市塑料厂被
评为全国职工教育先进单位,绥化地区被评为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

  (五)师资与办学经费

  绥化地区职工、干部教育师资一直以兼职教师为主。

  1962年,全区共有职工、干部教育专职教师988人,兼职教师1 697人。1976年有专职教师
249人,兼职教师6 655人。1980年有专职教师238人,兼职教师1 238人。

  1990年,全区职工、干部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发展到1 642人,兼职教师1 850人。其中职工
中专有专职教师446人,兼职教师178人;职工高中专职教师460人,兼职教师215人;职工技术
培训学校专职教师736人,兼职教师1457人。

  绥化地区职工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大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 1.5%提取。1990
年,全区各类职工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已达72 627平方米,基本满足了职工教育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大学

  (一)绥化地区广播电视大学

  绥化地区广播电视大学始建于1979年3月,当时称绥化地区电大工作站,有工作人员3人。
1985年5月改称为绥化地区广播电视大学,编制11人,设办公室、教务处、教学部、中专部4个
科室。

  学校现有职工干部11人,其中专职教师 5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人)。有校舍200
平方米,电教及办公设备价值3万元,藏书3 000册。

  地区电大的任务是:在全区内举办以高等专科和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同时为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及社会各界的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专业培训、继续教育提供服务。

  地区电大的职责是:按中央和省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计划组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
业、考试、考核、实验、实习、毕业作业(论文)等教学活动;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
的关于教学、教务、考务、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和省广播电视大学制定的相应管理细则;负责
各市县分校(工作站)教学班的组建和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负责面向本地区自
办的专科专业及其他层次教育的教学和管理。

  绥化地区广播电视大学,除了负责管理好全区12个市县电大分校、工作站外,自1983年以
来一直办直属班。先后开办了党政干部专修科、汉语言文学、档案管理、英语、财会、历史等
6个专业的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幼师、庭院经济2个专业的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共招收学生
853人,其中大专全科生806人,中专生47人。已毕业的大专生468人。现有在校生207人,其中
大专生160人,中专生47人。

  (二)市县电大分校、工作站

  全区现有市县电大分校或电大工作站共12处,即每市县1处。校舍总面积13 617平方米,
共有教学用收录机 118台、电视机49部、录放像机19部、摄像机2部、地面卫星接收站3处、图
书10万册。1990年暑期,有教职工238人,其中教师136人(副教授13人,讲师52人,助教21人)。
在校生3 394人,其中大专生2 352人,中专生1 042人。

  到1990年末,先后开办过的专业有:大专层次的汉语言、英语、化学、数学、物理、工业
企业管理、工业会计、商业企业管理、商业财会、物资、财政、电子、机械、工业及民用建筑、
法律、俄语、档案、文秘等18个专业共94个班;中专层次的有财会、麻纺、土建、幼师、农财、
种植、庭院经济共7个专业37个班。累计招生14 316人,其中大专全科生12 185人,中专生2 131
人。累计毕业生7 585人,其中大专毕业生6 884人,中专毕业生701人。各种岗位培训7 282人次。
在历届毕业生中,现已提为副师级职务的1人,副处级的25人,县局级的500人。

   绥化地区广播电视大学情况统计表(含下属各市县)
表19—13 单位:人






  四、社会团体和私人办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绥化地区出现了社会团体和私人办
学。特别是1985年黑工农教办联字(85) 2号文件下发后,全区各市县都配备了专人抓社会力量
办学工作,加强了管理,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教学质量。到1985年末统计,全区团
体办的学校已达29所,24个专业,4000余名学员。私人办学校达142所,60个专业,2万多名学
员。

  1986年,全区团体办学发展到 119个班次,私人办学达858个班次。1987年,团体办学162
个班,参加学习人数8 386人;私人办学637个班,参加学习人数20 419人。由于对社会团体办
学和私人办学的重视,绥化地区被评为全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地区;绥化市、安达市被评为全
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市。1988年,社会团体办学 270个班次,培训4 510人次;私人办学413个
班次,培训9 200人次。到1988年 6月,全区团体办学已累计结业 56 300人,私人办学累计结
业74 852人。

  1989年,遵照黑龙江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 7号令,行署下发了《绥化地区社会
力量办学暂行管理条例》,对全区社会力量办学进行了整顿。对合格的学校重新登记造册,不
合格的限期改进或撤销。限期改进36所,撤销 58所,保留243所,整顿后,召开了全区社会力
量办学经验交流会,进一步端正了办学思想,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当年社会力
量办学731班次,培训20 370人。

  1990年,全区共有社会力量办学校(班)147处,其中团体办学39所,私人办学108所。共有
校舍面积10 746平方米,固定资产357万元,专职教师163人,兼职教师52人,管理干部151人。

  绥化地区开展社会力量办学以来,先后开设了服装裁剪、烫发、食用菌、烹饪、按摩、无
线电、高中文化补习、外语、医疗、口吃矫正、摄影及农作物栽培等十几个专业,其中办得较
早而又办得较好的有绥化市冯守义服装裁剪学校、安达市凯勒盲人按摩学校等。

  绥化市冯守义服装裁剪学校是全区建得较早的私人办学学校,始建于1981年。至今已办了
248期,共教学员1800余人,分布于全省各地,曾多次被评为地、市先进办学集体。

  安达市凯勒盲人按摩学校,是由原安达市聋哑学校按摩卫生所医生金贵权,于1984年自筹
资金创办的。以“使盲残学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会一技之长,成为残而不废、自食
其力的劳动者”为办学宗旨。开设文化课和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
针灸、按摩等15科专业课,学制 3年。学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 700平方米。
有教室6个、教研室3个、办公室 5个,还有练功室、音乐室、图书资料室、食堂、宿舍等。有
教职工22人,在校学生 5个班,94人,已毕业3届,160人。学生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河
北、山东、贵州和内蒙等7个省、自治区40个市县。学校曾4次受到省、地的表彰奖励。1988年
全国残联领导人邓朴方在北京接见了金贵权校长,并题词鼓励:“这是开拓性的事业,望你们
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