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特殊教育 一、办学宗旨
绥化地区的特殊教育主要是聋哑教育。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聋哑学生实
施普通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使聋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残而不废、自食
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劳动者。毕业后,文化程度达到普通小学毕业水平,劳动技术达到一二
级工水平。城镇毕业生由各市县民政部门协助安排,大部分被安排到民政福利厂、社做工人。
家在农村的毕业生,在当地政府照顾下自谋生计。
此外,1958年至1978年安达县聋哑学校曾办过盲生班。1986年以来,肇州、海伦、望奎等
市县又先后开展了弱智儿童教育。
二、学 校
1958年9月,绥化县创办了聋哑学校,校址在城内南四道街。当年招生30人,设2个班,共
有教职工6人。
1959年,海伦、望奎、肇东、安达、兰西、青冈、肇源 7县也成立了聋哑学校。明水县还
在明水实验小学内设聋哑班1个。全区共有聋哑学校8处,在校生154人。
1963年8月,肇州县建聋哑学校。全区聋哑学校发展到9处,在校生237人。
1973年,庆安、明水、绥棱 3县也成立了聋哑学校。至此,全区12个县都成立了聋哑学校,
共有在校生701人,教职工205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
1990年,全区共有聋哑学校12所(每个市县1所),97个教学班,在校生1 042人,教职工447
人,其中专任教师243人。全区校内外8至15岁的聋哑儿童1 473人,其中已入学881人,入学率
59.8%;盲童131人,其中已入学 4人,入学率3.05%;弱智儿童1 546人,其中已入学17人,
入学率1.09%。自建校以来,累计培养盲聋哑毕业生1 783人,其中盲生33人。
三、学制与课程
1958年至1970年,各县聋哑学校学制为10年。1至5年级全日学习文化课。6至9年级半日学
习文化课,半日学习生产技术课。10年级全日学习生产技术课。
1971年,各县聋哑学校学制改为 8年。1至6年级集中学习文化课,7至8年级集中学习生产
技术课。
另外,在70年代,部分聋哑学校曾办过超龄班,招收12至16周岁的聋哑儿童和少年入学。
超龄班学制5至6年,前3年或3年半学习文化课,后2年或2年半学习劳动技术课。
聋哑学校的文化课,设有思想品德、语文 (包括语文初步、语言技能、叙述、阅读、写字
和作文)、 数学、常识、律动、体育、图画及手工等,使用全国统编聋哑教材。各聋哑学校均
办有木工厂和被服厂,作为学习劳动技术课的实习基地。男同学学习木工技术,女同学学习裁
缝技术。
盲生班学制为5年,设置语文(包括阅读、摸写、说话、作文)、数学、自然、社会、体育、
音乐、手工、生活指导和劳动技术等课程。
四、教学方法
针对聋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为补偿聋哑学生的听觉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语言,各
聋哑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口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语言手段以口语为主,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为辅。
直观教学。运用实物标本、卡片、图片、模型、参观体验等直观教学手段,把语言文字和
形象有机结合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个别教学。针对学生不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在课堂
外,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各类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全区聋哑学校情况表
表19—14 单位:所、人
注:此表包括盲生和弱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