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少数民族教育 一、朝鲜族学校
(一)朝鲜族小学
绥化地区境内最早的朝鲜族小学校始建于伪满初期。伪大同 2年(1933年),绥化县在县城
内创办绥化朝鲜族普通小学校,设初、高两级,招收县内朝鲜族适龄儿童入学。
伪康德元年(1934年),绥化县农村农务联合会(朝鲜族人民团体)在双河街设绥化农村朝鲜
族普通学校1处(今兴和乡兴和小学),当年招生246人。同年,海伦县海北镇设朝鲜族普通小学
校1处,有朝鲜族教员2人,学生38人。伪康德2年(1935年),海伦县在海北镇善牧村(今海伦市
海北镇新伦村善牧屯)设朝鲜族普通小学校1处,有朝鲜族教员2人,学生100人。伪康德 3年,
海伦县又在县城内设朝鲜族普通小学校1处,有朝鲜族教员2人,学生28人。伪康德4年(1937年),
庆安县建朝鲜族普通小学校2所,有教师20人,学生380人。到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时,
绥化地区境内共有朝鲜族小学校 4所,教师36人,学生739人。其中绥化县2所,教师12人,学
生124人。庆安县2所,教师24人,学生615人。海伦县的2所朝鲜族小学已先后撤销。
解放后,各县接收了日伪时期的朝鲜族小学校,并开始创建新的朝鲜族小学校。1946年绥
棱县在三区大兴乡(今上集镇大兴村)创办了大兴朝鲜族小学校,有教师 1人,学生15人。1947
年海伦县在双录区东太乡(今海伦市扎音河乡东太村)设立了东太朝鲜族小学校。到1949年,绥
化、庆安、绥棱、海伦4县共有朝鲜族小学校17所,教师52人,在校学生1 162人。
建国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朝鲜族小学有很大发展。朝鲜族集居地区先后建立了
朝鲜族小学校,校舍及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规模逐渐扩大。
1990年,全区共有朝鲜族小学 17所,107个教学班,1313 名在校生,204名教职工。它们
是:绥化市兴和乡兴和小学,兴和乡勤劳小学,太平川镇北星小学,利民镇立新小学,四方台
镇朝阳小学;庆安县勤劳乡曙光小学,勤劳乡勤鲜小学,丰田乡庆丰小学,平安镇民族小学,
致富乡兴隆小学,永久乡鲜丰小学,两利乡星光小学;绥棱县上集镇大兴小学,上集镇民族小
学,阁山乡永和小学;海伦市东风镇宝星小学,扎音河乡东太小学。此外,还在绥化市继光小
学附设有朝鲜族小学班。
(二)朝鲜族中学
解放前,全区境内无朝鲜族中学。
1948年,铁力朝鲜族中学迁至绥化县,并入绥化中学。1950年,从绥化中学分出,单独成
立了绥化朝鲜族中学,招收庆安、铁力、海伦等十几个县的朝鲜族子弟。当时有教师25人,学
生300人。此为全区最早的朝鲜族中学。
1958年,绥化县在兴和公社建立了朝鲜族中学,招收本公社的朝鲜族小学毕业生。
1968年9月,庆安县在勤劳公社曙光大队设曙光朝鲜族中学,1972年停办。1975年8 月,
又在庆安镇成立了庆安朝鲜族中学,有教师20人,学生121人。
1980年,绥棱县在上集公社大兴大队成立了朝鲜族中学,有教师11人,学生92人。
1990年,全区仍设有上述4所朝鲜族中学,其中绥化朝鲜族中学是完全中学,其余3所为初
级中学。共有初中班19个,482人;高中班6个,246人。计有教职员工129人。
朝鲜族中小学课程设置,除增设朝语外,其他与普通中小学相同。
二、蒙古族学校
民国初期,全区境内始建蒙古族小学校。
民国3年(1914年),东公府(今肇东市四站镇东兴村老爷屯)、西公府(今肇源县民意乡公营
子村)各办蒙古族小学1处,民国7年停办。民国14年东公府小学恢复。同年,义顺口(今肇源县
义顺蒙古族乡)、花尔屯(今肇源县大兴乡前进村红顶子屯)、尔玉山各建蒙古族小学1处,民国
19年均停办。
伪大同元年(1932年),老爷屯、三道岗子屯(今肇源县头台乡三合村)、超等屯 (今肇源县
超等蒙古族乡超等村)、花尔屯各设蒙古族私塾1处,教授蒙、汉文字,就学儿童 490人。伪康
德元年(1934年)此4处蒙塾均改为蒙古族公办小学,共有教师8人,学生160 人。
1940年,绥化地区境内蒙古族小学增至 6处,均分布于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境内。同
年,又在今肇源县城内设兴安蒙古族小学校1处。这个小学为6年制完全小学,招收全旗蒙古族
子弟,初建时4个班,在校生160人。
1945年,全区境内蒙古族小学增至10处,24个班,近700名学生。东北光复后全部停办。
1946年至1948年,郭尔罗斯后旗境内的花尔、新西北、超等、大官等蒙古族集居地,相继
恢复了蒙古族小学校,共4所,7个班,在校生180人。
1952年春,郭尔罗斯后旗在今肇源县城内建蒙古族完全小学 1处,面对全旗招收蒙古族学
生。当年,全区境内蒙古族小学已发展到8处,22个班,760名学生。
1956年春,肇源县蒙古族完全小学由县城迁至新站,当时有 3个班,130名学生。1957年,
又从新站迁往西浩德。
1958年暑期,肇源浩德蒙古族完全小学开办初中班,招收学生54人。1961年,初中班单独
建校,绥化地区始有蒙古族中学。1965年,全区蒙古族中小学已发展到10所,25个班,教师65
人,在校生925人。
1981年,肇源县在县城内新建了蒙古族中学教学楼,蒙中从浩德乡迁入肇源县城新校址。
这所中学,为6年制完全中学,面对绥化地区及扶余、泰康、孙吴等邻县招生。
1990年,全区共有蒙古族小学10处(包括村分校),分布于肇源县浩德乡、义顺乡、超等乡
和新站镇境内,共有教学班36个,教职工58人,在校生565人。全区有肇源蒙古族完全中学1处,
9个教学班(初中班6个,高中班3个),教师27人,在校生369人(初中246人,高中123人)。全区
蒙古族中小学除增设蒙语外,其他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同。
三、满族学校
1988年前,绥化地区没有单独设置的满族学校。1988年,绥化市红旗乡改为满族乡,乡所
属10所小学和1所中学改为满族中小学。共有小学班86个,在校生1 760人。初中班14个,在校
生766人。1990年,共有小学班82个,在校生1 718人。初中班 16个,在校生1 007人。各满族
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同,尚未开设满语课。
全区少数民族教育情况表
表19—15 单位: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