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其他教育

第十节 其他教育




  一、“五·七”大学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绥化地区各县自1968年11月开始,
相继办起了“五·七”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五·七”学校。这类学校均采取办各
种培训班的形式办学。总校由各县革命委员会主办,经费由县财政拨款。分校分别由县农业、
林业、畜牧、农机、卫生等科局主办,经费、招生和分配均由主办科局负责。

  到1976年,全区共办“五·七”大学、“共大”89所(其中总校12所,分校77所),“五·
七”学校40所。长期班在校生8 429人,其中“五·七”大学、“共大”7 108人,“五·七”
学校1321人;短训班在校生6 449人,其中“五·七”大学、“共大”5 097人,“五·七”学
校1 352人。共有专任教师503人,工农兵兼任教师 778人,驻校“工宣队”、“军宣队”65人。
计有校办农场土地面积5953亩,养鱼池1个,拖拉机 10台,胶车25台,校办工厂14个,其中修
配厂5个,制酒厂3个,米面加工厂1个,木工厂 1个,制油厂1个,农药厂1个,制镜厂1个,硫
酸厂1个。有3所学校办起了卫生所,3所学校办起了兽医所。

  自1968年至1976年,全区“五·七”大学、“共大”、“五·七”学校共开设了农业、林
业、畜牧、农机、农技、卫生、师资等专业,先后有 6 658人在各类长期班结业,14 982人在
各类短训班结业。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共大”、“五·七”分校先后撤销,1980年起,各“共大”、
“五·七”总校先后改为农村建设学校,1982年后,又相继改为农民初等技术学校或农民中等
专业技术学校。

  二、“七·二一”大学

  “七·二一”大学是根据毛主席1968年 7月21日提出的“厂、矿办大学”的指示精神创办
的。

  1975年,国家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召开工人大学教育经验交流会,提出普通大学
的教育革命要沿着 “七·二一”道路前进。根据上述精神, 当年全区各县工厂、企业共成立
“七·二一”大学13所,招生450人,共有专任教师32人,工农兵兼任教师 78人。1976年,全
区“七·二一”大学发展到134所。其中工矿企业办77所,卫生部门办8所,财贸部门办35所,
其他部门办14所。在校生2 561人,其中全脱产1 552人,半脱产1 009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七·二一”大学到1980年全部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