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资培训 一、培训机构
(一)市县教师进修学校
市县教师进修学校是业余性的师范教育机构,重点负责提高在职小学教师文化水平和中小
学教学研究工作。
1953年,海伦县在全区第一个成立了教师进修班。此后,各县先后设立了教师进修班(部)、
函授站(部)。有的设在中学,有的设在师范学校,还有的设在机关文化校内,担负小学教师的
培训提高任务。1961年,各县均独立设了教师进修学校。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进修学校工作被迫停止。1972年各县教师进修学校陆续
恢复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县教师进修学校不断完善发展。到1990年,全区共有市县教
师进修学校12所,教职工581人,其中专任教师357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一般都设有办公室、
进修部、中教部、小教部、民族教育部、职教部、干训部、电教部、考核办和科研所等。自1978
年至1990年,全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累计培训离职进修学员 3 385人(毕业人数),培训业余进
修学员19 983人(结业人数)。
(二)绥化地区教育学院
1979年7月,绥化地区行政干部学校和行署教育局教研室合并,成立了绥化地区教育学院,
承担全区中小学的教学研究、初中教师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培训任务。
自建院到 1990年,先后开设了中文、数学、教育管理、俄语、生物、政治等专业。 累计招生
3 158人,毕业2 006人,肄业369人。并对2 000余名中小学教师及领导干部进行了短期离职培
训。
1990年,学院占地面积 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5 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 000平
方米,学生宿舍楼2 600平方米,设置床位420张,食堂330平方米。有大中型教室8个,其中可
容纳250人的大型教室3个,可容纳60人的中型教室5个。学院固定资产522.8万元,其中教学设
备 314万元。建有初具规模的语音室、生物室、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资料室。图书室藏
书3万册。
学院现设有高师函授部(分文理两科)、干部培训部、中等教育教学研究部、初等教育教学
研究部、电化教育教学研究部、教育科研室、民族教育教学研究部、音体美教学研究部、职业
技术教育教学研究部、中师函授部和总务科、教务科、工会、纪检、办公室等16个部、办、科、
室。全院现有编制111人,其中专任教师90人。有大学本科学历的64人,专科学历的 17人,中
专及以下学历的9人。有副教授职称的15人,讲师42人。
1990年,学院共开设中文、数学、政治、生物、俄语、中师等6个专业,有学员1 601人,
其中函授生1019人,在校生582人。
二、培训方式
建国以来,各县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地贯彻了“在职进修为主,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的教
师培训方针,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分别要求,分类指导,系统提高与缺啥补啥、教啥
学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在职培训,离职进修,函授进修等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
教师培训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各县的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靠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来进行。各县教师进
修学校每年都举办教师培训班,一般是按学员的文化程度编为初师班和中师班。学习科目主要
是语文、算术。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自学和面授讲课,以在职培训为主。各县中学教师培训,
则以去外地大专院校离职进修、函授进修为主。另外,每年寒暑假期,各县都组织中小学教师
进行文化、业务学习。平时还经常举行观摩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停办,教师培训工作中止。
粉碎“四人帮”后,遵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调整、整顿和加强管理的意见》,
各县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加强了教师培训提高工作。高中教师的培训提高,主要
采取到外地大专院校离职进修、函授进修的方式进行。初中教师的培训提高,主要由地区教育
学院负责。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主要由各市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
1980年至1985年,教师培训以教材过关、教法培训为主,各县教师进修学校都按教师的文
化程度编了教材班、初师班、中师班和理论班。到1985年末,全区已有90%的中小学教师参加
了教材教法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
1985年以来,全区各级政府都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措施认真来抓。通过举办函授、夜
大、电大等各种文化进修班及《专业合格证书》考试等形式,多种渠道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补
偿教育。到1990年末,全区已有3370名教师获得了高函毕业证书,15430 名教师获得了中函毕
业证书,1 737人获得了《专业合格证书》。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61.2%、
28.5%和24.8%,分别比1985年提高18.8%、16.3%和16.9%。
全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学员情况表
表19—21 单位:个、人
绥化地区教育学院教学情况表
表19—22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