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科技培训

第六节 科技培训




  1958年以来,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全区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主要培训对象
是城镇的在职职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乡镇干部。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实用技术,以适
应生产的需要。在60年代初期,农村科技培训对象,大多是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拖
拉机原理、维修与保养。

  1970年,明水县开展了菌肥生产技术训练。

  1974年,全区大多数县份都组织了玉米营养块、 塑料薄膜育苗移栽技术训练, 参加人数
1 000余人,印发材料2 000多份。

  1978年2月,海伦县被确定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县以后,通过以会代训的方法,
先后请了日本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大、人民大学、东北农学院、省农科院、中国社会科
学院、沈阳林土所、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
江省农机研究所等16个单位的47位专家讲授农业生态学、系统工程学、农业学、植保学、环境
保护学、微机原理和在农业上的应用等课程,讲授了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水稻
栽培技术以及锌肥、微量元素、生长刺激素的应用以及果树、葡萄、天麻的栽培技术、林木病
虫害防治、地膜覆盖、饲草种植、青饲料加工贮藏等技术课50次,听课人员达3 000人次。

  80年代初,全区全面开展了科技培训活动,以训练班和讲座的形式,培训农业、农机、林
业、畜牧、多种经营、财会等各方面干部和技术人员。1980年,海伦县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
班达142期,培训各方面人员21340人。

  1984年,绥化市各乡镇均创办了乡镇农民科学技术学校,利用农闲或一项新技术使用之前,
有计划地对乡镇干部、初高中毕业生、 各类专业户进行了技术培训,一般分为长期(一个月左
右)和短期(一个星期左右)两种形式,全年共培训1万余人次。

  1985年,为使全区星火计划实施,有可靠的人才保证,行署科委和人事局会同哈尔滨船舶
工程学院、商学院、建工学院、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创办委托大专班,定点定向培养专业
科技人才。重点是招收没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经委托院校考试录取,学制2至3年,毕业后
由地区及市县人事部门按大专毕业生待遇,分配到工业企业和乡镇企业做技术工作。到1988年,
共开设了食品加工、建筑、电子、化工、纺织、企业管理等专业,共有1000余名学员毕业。当
年底,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1986年,全区推广了绥化市乡镇创办农民技术学校的经验。到1990年末,全区共开办乡镇
农民技术学校226所。

  同年,全区创办了绥化地区乡镇企业培训中心、绥化市乡镇企业培训中心、海伦乡镇企业
短期大学、安达市农民中专等 4个培训基地,对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工人进行
岗前技术培训,每年轮训1 500至2 000人次。

  1987年前后,全区结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先后举办了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会计、
统计、安全员、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15期,有1500人次参加了学习。还举办了红砖焙烧工、建
筑工程队长、电焊工等专业技术班44 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928人;举办养禽、养鱼、玉米叶
编织、蔬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班25期,培训 2 124人。绥化、望奎、青冈等市县兴办的玉米
叶编织学习班,先后有千余名妇女参加。经培训,她们编织的座垫、花篮等编织品工艺精巧,
美观耐用,深受用户欢迎,有些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全年创收8万余元。 兰西县根据亚麻系
列产品发展的需要,培训刺绣人员 5 000余人,使这些人成为生产能手,增加了产品出口量,
创汇达150余万元。

  1990年,全区各地的专业学校普遍兴起,如工业职工学校、商业职工学校、卫生学校、粮
食职工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函授班、速成班、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星火计划
项目专业培训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