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发利用
第一节 开发利用
一、沼气应用
绥化地区从1974年起开始进行沼气技术推广与应用。用砖砌筑封闭式储池,装入植物秸杆
发酵,产生沼气后用管道输出,用于煮饭、烧水、点灯等。沼气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
农村燃料、电力不足等问题。
(一)沼气池的建设
1974年,明水县科技科宋天民、李景媛 2人试建了室外地上、半地下、地下浮沉式铁皮盖,
砖、水泥沼气池。1977年又试建了白灰、黄土、细砂或煤灰夯制的三合土结构水压式沼气池。
同时还试制了一个1立方米铁罐式沼气池。
1978年,肇东县农民丁元照试制了红砖水泥结构水压式沼气池,冬季土暖器增温,冬春两
季池上罩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经测试,一年产气 281立方米,每立方米沼气可供5口人家庭做3
顿饭,点一盏沼气灯。常年使用,连续使用8年,效果很好,曾受到省沼气办公室表彰奖励。
1979年,肇源县农民技术员蔡喜清试建了红砖水泥结构、室内地下水压式球型沼气池。具
备结构性能好、坚固耐久,与同体积的其它池型比,有表面积小,利于保温,省材料,造价低
等特点。连续250天产气量142立方米,产气率0.068立方米/立方米池容·日。
1980年,明水县科委柏峰、郭景富等人创建了室内地下红砖水泥结构,有全封闭主池及排
水储气副池的分离式沼气池。
1982年,望奎县能源办对室内砖和水泥结构的旧池进行了改造,采用了红泥塑料储气袋,
降低和稳定了主池压力,解决了漏气问题。同年,周致祥、迟宝玉研制了红泥塑料沼气池,适
于室外建池,能够充分利用夏季太阳能。1985年通过省和部级鉴定,1986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四
等奖,该项技术论文载入国际论文集。
1987年,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试制的玻璃钢沼气池,在绥化、庆安等地推广,应用效果较好。
1987年统计,全区共建沼气池9 700个,平均利用率85%以上,总成本费107万元,总收益
85万元,出现逆差22万元。
(二)其它沼气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沼气动力站。1978年,肇源县沼气办公室徐永祥、付英伦、霍春等人试建了一座沼气动力
站。在本县福兴公社志兴大队,建了两个50立方米的红砖水泥结构水压式沼气池,上罩30平方
米塑料大棚。用柴油、沼气混合燃料,驱动一台25马力柴油机,带动12千瓦、7.5千瓦和3千瓦
电动机各一台,供应全村照明、碾米、磨面等用电。因管理不好,两年后报废。
出料车。1978年,肇源县沼气办公室付英伦、徐永祥、霍春等人研制了4吨出料罐车。由28
马力拖拉机负载,用拖拉机真空泵抽气,随着罐内抽空、料液或水自动吸收罐内, 4分钟可吸
满罐,解决了当地沼气池进出料难的问题。
气体压强试法。1979年,海伦县沼气办陈万德对沼气池采用气体试压代替水压试验。节省
了运水车辆和20倍以上的人工。
沼气肥效试验。1981年,海伦县进行玉米、大豆沼气肥效试验。玉米试验结果是,沼气肥
比同配比的高温造肥增产4.7%,比当地优质农家肥增产7%,比不施肥增产29.3%;大豆试验
结果是,沼气肥比高温造肥增产4%,比农家细肥增产1.9%,比不施肥增产13.1%。
沼气池钢模具。1982年,望奎县新能源办公室汲言惠研制成功现浇混凝土沼气池ZCM—6型
钢模具。同年,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农村家用沼气池发酵工艺操作技术”验证试验。1983年,望奎县新能源办周致祥、迟宝
玉等人承担国家沼气科学研究所下达的实验任务,验证实验结果:北方沼气池,240天2 个池
平均产气率为0.1423立方米/立方米料液·天。
沼气干发酵技术。1984年,望奎县新能源办周致祥、迟宝玉等人在全封闭水泥沼气池内试
验了沼气干发酵技术。187天平均产气率0.126立方米/立方米池容·日。全塑池内试验,测试
60天,产气率0.5立方米/立方米池容·日。该项试验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
沼液喂猪试验。1989年,绥化市能源办公室进行沼液喂猪试验129天,每天增重0.8 市斤,
对照猪每天平均增重0.6市斤。
(三)沼气推广利用
1974年,绥化地区各县普遍开展了沼气试点工作。初期,由于没有经验,照搬了南方室外
建池做法,盲目建了一批室外“远、大、深”的沼气池。由于经受不了北方高寒气温,大部分
被冻裂,造成了很大浪费,挫伤了群众办沼气的积极性。1977年,各县总结了经验教训,改零
星试点为以严重缺柴地区为主,集中成片发展;逐步完善室内建池发酵技术,解决了沼气池越
冬的关键问题,并且改为圆、小、浅型沼气池。1981年,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沼气工作会议,
认真贯彻了“加强领导,积极推广,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方针和省的会议精神。推广了适
应北方寒冷气候特点的、室内全封闭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沼气于发酵技术和充分利用太阳能,
适合于室外建池,工厂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红泥塑料沼气池利用技术。全区培训了农民沼气
技术员1 500多人,并于1980年,先后抓了明水、肇源、海伦、望奎4个典型县,坚持农民自办
为主,国家和集体扶持为辅的原则。
1979年至1983年,全区累计建水泥沼气池3 162个,平均利用率 80%。是绥化地区办沼气
的最好时期。特点是建池数量多,质量好,管理强,利用率高。
1983年后,全省停止建池,停拨了建池、维修和技术培训经费,致使这一工作冷落下来。
空池、病池数量增多,沼气池大量报废,利用率急剧下降,全区6年平均利用率只达43%。
1987年后,全区各县没有再建新池,原有沼气池98%以上停用。
二、节柴灶、炕技术推广应用
绥化地区节柴灶、炕技术推广始于80年代初。1982年,海伦县首先搞了节能改灶试验示范,
第二年,又搞了改炕试验。两项试验均取得较好效果。
1983年,行署在海伦县召开了推广节柴灶、炕的现场会,扭转了单一抓沼气的局面。确定
了全区农村能源工作重点为,以改灶节柴为主,兼顾其它能源开发。会后,全区各市县普遍推
广了改灶、改炕技术,受到了群众的欢迎。1985年,全省炕连灶改革评比中,海伦、望奎、肇
源3个县受到奖励。同年,海伦县的“Ⅱ型灶”和“坛式开阔灶”通过地级鉴定。
1985年,海伦县被列为国家第一批节柴改灶试点县。国家农牧渔业部节柴改灶验收组对海
伦节柴改灶工作进行了验收检查。检测的结果是,改灶率、合格率两项达 100%,升温段平均
热效率24.7%,验收合格。
1986年,望奎县通过国家第二批节柴改灶试点县验收,三项指标均合格。经过验收,海伦、
望奎两县受到了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表彰奖励。此后,全区推广节柴灶工作全面展开。全区就节
柴改灶70.4万个,改炕39.3万铺。
1987年,绥化市通过国家第三批节柴改灶试点县验收合格。
1988年,肇东、明水两县通过国家第四批节柴改灶试点县验收合格。明水县农村普及了定
型灶膛。到年底,全区有海伦、望奎、绥化、肇东、明水 5个市县农村普及了节柴灶、炕。全
区推广定型灶膛11万个。
1990年,肇源、肇州通过国家第五、六批节柴改灶试点县验收合格。
在推广节柴改灶技术中海伦、望奎、肇源的炕连灶技术1985年获省科技能源办奖励。
1986年,海伦、望奎两县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奖励。地区农村能源办公室张文军、王有富、
张恩祥、裴增国等人获黑龙江省节柴灶、炕应用技术推广进步三等奖。省农村能源办及绥化市
农村能源办联合试制的“陶土定型灶膛”,在国家节柴灶膛技术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1987年,海伦县农村能源办陈万德、赵维春等人研制的 Dm—1型灶膛钢模具通过省级鉴定。
明水县农村能源办王涧峰、林万德等人研制的Dm—1型灶膛木模具通过地级鉴定。
在推广节柴灶、炕技术中,地区能源办公室及各市县能源办公室做了大量工作。仅1983年
至1990年,全区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技术人员5.7万人次。
节柴灶、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缓解了全区农村烧柴不足的紧张状况。减少了对森林、草
原的破坏,增加了肥料、饲料和工副业原料。改善了卫生环境,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取得
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受全区广大农民欢迎。
三、太阳能利用试验、示范
绥化地区具有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优越条件。肇东、肇州、肇源、明水、安达等市县属全省
日照第一类区,全年日照时数都在2 700—2 900小时。
1976年,明水县试制了箱式太阳灶,可热饭、烧水、蒸馒头等。当时,仅为试验阶段。
1980年,肇东县科委把引进河北省的偏轴聚光式太阳灶,改制成“肇东一型,,太阳灶。
7月中旬测定,焦点温度可达800—1 000℃。15分钟可烧开水5公斤。这种类型太阳灶具有制造
简单、使用方便、坚固耐用等优点。在姜家公社红旗五队进行了试点。有26户农民用上了太阳
灶烧水、煮饭、炒菜等。每年使用期可达5个月(6月至10月)。
1981年,肇东县科委王文学、王成喜等人研制了“肇东二型太阳灶”。具备调节灵活,成
本较低,使用方便等优点。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当年建示范太阳灶170台。
1983年,肇东县制造太阳灶1000余台。全区其它市县也开始试验推广太阳能开发利用。
同年,海伦县科委试建了一座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试验效果较好。
1986年,望奎县农村能源办公室,试验了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房。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
在此期间,地区能源办及各市县能源办还充分开发风能利用,安装了风能发电机。同时注
意抓了生产节能。
四、农业生态平衡试点村屯
1986年,地区能源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在绥化地区各市县都要建设一个标准化能源村
屯。
1986年,省农牧渔业厅和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确定绥化、庆安、望奎 3个市县,为全省农业
生态平衡试点县。要求在有条件的村(屯)定点开展农业生态平衡试点工作。绥化市确定宝山镇
永发村为试点村,造薪炭林1 000亩,建沼气池6个,太阳灶5台,风力发电机 1台,500多平方
米太阳能校舍1座,烧制红砖用节能“吊丝窑”1座,全村700户全部用上了定型灶膛和节柴炕。
经过配套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生物能利用率,促进了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既节省燃料,又增
加饲料、肥料的来源,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该村奶牛由试点前的288头增加到430头。
家禽增长40%。由于种地、养地相结合,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又促进粮食稳步增长,粮豆总
产由1985年前5年平均250万公斤上升到1986年至1989年5年平均330.3万公斤,改变了过去单一
农业的旧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人均收入由1985年381元上升到1990年
1000余元。
望奎县确定东郊乡正白前二村为试点村,确定了 7家农业生态户,均建有太阳房、沼气池、
节柴灶、炕, 3亩薪炭林,节省了秸秆和种植草木栖,饲养禽畜、培肥地力,多能互补,促进
了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提高了粮食作物产量。
庆安县确定大罗镇六合村为试点村,效益比较突出,通过了省级鉴定。
此外,肇东市五站镇万发村,肇源县超等乡建筑村,肇州县永胜乡永胜村,海伦县同心乡
双泉村,明水县通泉乡红星村等农业生态村的建设,都收到了较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