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

第四节 质量监督管理




  1980年 5月,全国第一次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会议后,全区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标准计量
局“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报告”的要求,质量监督检验开始纳入标准计量工作之
中。首先,在有检验能力的工厂企业、大专院校建立了委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至1981年底,
7个县建立了食品、建材、纺织、种子等质量监督检验站29个。1983年,12个市县共建检验站62
个,其中市县级站39个。

  1984年,地区标准计量局建立了食品、建材、纺织、塑料、服装、亚麻、机电、皮毛制品
等8个地区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987年,又增加了农机、种子2个地区站。与此同时,各市
县质量监督检验所相继建立。1987年,12个市县都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所。全区总投资31.3万元,
检验室总面积828平方米。

  1988年,按《计量法》和有关法规的要求,地区质量检验站和各市县质量检验所开展了计
量认证和质量检验认可(简称双认)工作。1990年末,有 11个县质量检验所和4个地区站通过了
“双认”。

  全区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主要内容是地方工业产品、销售商品和农副产品。

  一、地方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

  1982年,全区有 8个县开展了对地方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当年夏季,地区标准计量
局对全区12个县冷饮行业进行了检查,共检查了194个冰棍厂,26个汽水厂。有12 个冰棍厂达
标合格,占总检数的6%;有 16个汽水厂达标合格,占总检数的61%。同年,地区标准计量局
组织绥化、肇东、安达、肇州4个县的有关人员赴辽宁、山东等省、市考察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1985年,地区标准计量局与工商、轻化、二轻、商业、乡企局以及建材工程处、卫生防疫
站等8个部门,联合对全区的白酒、啤酒、酱油、醋的生产厂家进行了检查,共抽检了95 个样
品,合格30个,占抽检总数的31.6%。

  1989年,各市县质量检验所均制订下发了本地的《产品检验目录》和《产品受检周期》,
定期对本地产品进行检验。当年,全区共检验 1 156家企业的1 232种产品。计1 307批次。同
年还进行了全区第二次统检工作。

  二、商品质量监督检验

  1985年,全区开始进行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当年,绥化、安达、海伦、庆安等市县的
质量监督检验所,对在当地销售的花椒面、糖精、味素等商品进行了检验,处理了一批伪劣商
品。

  1986年,地区标准计量局组织安达、肇东、海伦、绥化 4市县有关人员考察了双城市商品
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1987年,全区进行了商品质量大检查,共检查43种516批次商品,合格品367批次,占71%,
查出伪劣商品9种,收缴不合格品169件。

  198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厉惩处经销伪劣商品责任者的意见》(国办发 〔1989〕32
号)。全区先后召开26次大型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按照文件的要求,全区共有213户国营企业、
591户集体企业进行了自检自查,共查出伪劣产品176种,价值82万元。此后,全区各市县标准
计量局对商业贸易行业进行了集中检查,共检查国营和集体商业企业 529户,查出伪劣商品96
种,价值55.4万元。各市县对查出的伪劣商品都进行了曝光展览、公开销毁。有的市县还利用
转播台、地方报进行公开披露,对商品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0年,省政府为了稳定物价,保证供给,实施了“383”工程(383种商品进行价格管理)。
据此各市县的标准计量部门都把打击伪劣商品列为实施“383”工程的重要内容,在实施“383”
工程的同时,全区全面开展了“商品质量信得过”活动。

  三、鲜奶的质量监督检验

  绥化地区是黑龙江省乳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1986年统计,全区有奶牛 8.9万头,年产
鲜奶 6.8万吨,鲜奶收购量较大。在收购中有些奶源专业户见利忘义,往鲜奶中掺杂使假,严
重地影响了奶制品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区标准计量局及各市县局对鲜奶的收购工作
实施了质量监督检验。

  1987年,海伦县标准计量局首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全年检查了 78个收奶点,3 998个奶户,
发现掺假户竟达 600余户,掺假的物品有食盐、碱、糖、豆饼水、米汤、牛尿,恶劣的还掺入
化肥、洗衣粉等有害物质。经过对掺假户的揭露和严肃处理,使鲜奶的收购质量明显提高。1988
年,全县检验132个奶站,6 688个奶户,发现掺假户为628户。

  1988年,全区标准计量系统推广了海伦县的做法,凡有鲜奶收购业务的市县,都开展了鲜
奶质量检验工作。

  1990年,全区共检查534个奶站,发现掺假户319户,与1988年相比,掺假户率下降了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