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象

第六章 气象与地震

第一节 气象




  一、气象台站

  民国、伪满时期,辖区境内即有气象测报机构。

  民国3年(1914年),安达县设有观象台,民国4年(1915年)始有气象观测记录。

  伪大同 2年(1933年),海伦县建有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全是日本人。主要目的是搞军事
气象观测。

  建国后,1951年,经中央气象局批准,由黑龙江省气象局筹建,设立了海伦、安达、明水、
绥化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这4个站主要是根据全省地理位置进行布局的,行政和具体业务均由
黑龙江省气象局管理。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1957年,又建立了庆安、绥棱、望奎、青冈、兰
西、肇东、肇州、肇源8个一般气候站。

  1962年,成立了松花江专区气象台,地址在哈尔滨市沙漫屯。1965年,改称绥化地区气象
台,地址由哈市迁至绥化。其主要职责:一是管理全区12个气象站;二是开展具体气象观测,
制作全区天气预报。

  1988年和1990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决定,又分别把肇州、海伦 2个气象站改为国家重
点基准气候站。

  到1990年,全区已形成了 1台、2个基准、3个基本、7个气候站的气象站点布局。1台为绥
化地区气象台;2个基准为肇州、海伦气象站;3个基本为绥化、明水、安达气象站;7 个气候
站为庆安、绥棱、望奎、青冈、兰西、肇东和肇源气象站。

  二、气象测报

  民国3年(1914年),安达县观象台观测时间执行东经126°30′标准时,每日3次:7时、13
时、21时观测。因设备简陋,只能对气压、气温、降水、雪、风等项目进行测定。伪康德 7年
(1940年)增加温度、日照、蒸发、地温等观测项目。 改每日观测3次为6次,起始时间为2时,
每隔4时观测1次,执行东经135°标准时。

  建国后,1951年成立的 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主要任务是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其项目为气
压、气温、空气湿度、风向、风速、天空云系发展、水平能见度、天气现象、地温等基本气象
要素。每天定时观测 8次,并将观测的资料编成气象电码向世界和国内发报,进行气象资料的
交流与汇总,为制作天气预报和掌握当时的气象要素变化提供当地的观测资料。其中,绥化、
安达、明水还担负着为军队和民航机场提供定时的航空预报任务。

  1957年,成立的 8个气候站,主要是为了加密气象网点的观测,研究局部地区天气要素的
变化。每天进行 4次定时观测,只发每天14时的气象电报,并且只发到省气象台,进行小范围
的气象资料交流。同时也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气象要素的数值。观测的手段有两种,一种
是利用气象仪器观测,另一种是人工目测。

  1958年,各气象站增加了天气预报项目。在原来省台制作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县级台站根
据单点的特点设立了补充订整大台预报的内容。1960年,各气象站又增加了农业气象观测项目,
主要观测土壤湿度,各种农作物生长季发育期的观测,研究气象要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利
用各种观测资料制作农作物产量预报,为当地政府提供作物适时播种日期,苗期田间管理,收
获期等农业生产决策信息。

  1962年成立的地区气象台,主要任务是制作全区的天气预报,加强全区的天气预报技术力
量。开展的预报项目有长期预报(3~5天、旬),短期天气预报(24、48小时)。1980年又增加了
短时天气预报 (6小时以内),专业天气预报(各行业生产的气象要素指标)等共五种预报。这些
预报,除为当地党政军及用户提供天气预报外,也为县站发布并进行技术指导,形成以地区气
象台为中心的全区预报联防站点。农村乡镇和村屯也布上了气象警报接收机,乡镇设置了雨量
点,城镇布上了气象警报接收机,服务面不断扩大,气象信息很快地进入千家万户。

  地区气象台建站初期,测报手段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利用天气图的影响系统判断天气的变
化;一种是利用数理统计预报;另一种是预报员多年积累的经验。三种预报方法相结合作出预
报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种现代化仪器不断更新。
地区气象台相继建立了711气象测云雷达,全区无线电甚高频电话网,气象无线传真接收机,286
以上档次的微机局城网,形成了上与省局下与各县站的微机联网,可随时调用世界各地的气象
资料和各种卫星云图,使通讯速度和传输能力显著提高,测报手段大大增强,明显提高了大到
暴雨、大风、强降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测报能力。

  三、人工影响天气

  绥化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始于60年代初。当时主要是用柴草熏烟和用化学药品制造烟雾弹防
霜,但收效不大,且造价太高,没能推广。

  1976年,绥化地区及各县都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开展了大规模有组织的人工影响
天气工作。主要项目是人工防雹,使用武器是直径10公分的钢管自制土炮。到1979年,全区共
有土炮8 000 门,海伦、绥化、兰西、庆安等县都在 1 000门以上。肇州、兰西、绥化、海伦、
庆安、明水等县还建立了防雹炮弹厂,年生产土炮弹 100万发。但由于这种土炮威力小,射击
高度在800米以下,打不到云里去,又不安全,防雹效果差,因此自1980年开始逐步停止使用。

  1979年和1980年,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分两批拨给绥化地区三七高炮22门,用于人工防
雹和人工降雨。同时拨给炮库修建款20万元,修建炮库22处。三七高炮弹由省统筹,计划供应。
省在绥化县设炮弹库1处,负责对绥化地区及附近市县人工防雹、降雨炮弹供应。

  1990年,全区共有人工防雹、降雨三七高炮36门,其中海伦8门,绥化、望奎、青冈各4门,
其余市县各2门,年消耗炮弹8 000发。全区人工影响天气已发展到比较现代化水平,每门高炮
都配备了MT甚高频电话,全区组网,可随时通报情况,下达指令。5月至9月份,地、县设指挥
部昼夜值班,遇有有利作业时机,雷达跟踪观测,用高频电话指挥,既能抓住战机,又能节约
炮弹和人力物力。为检验人工降雨、防雹效果,全区还在 237乡镇建了雨量观测点和灾情测报
点。东北部各市县还设置了62个自记雨量点。

  利用三七高炮进行人工降雨、防雹效果较为显著。据1985年至1990年统计,高炮人工降雨
受益面积每年都在1 000—2 000万亩之间,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人工防雹主要布防在以烤烟为主
的经济作物区,每门高炮有效防护面积为半径 8公里以内的范围,全区年防护面积300—400万
亩。凡是设有高炮防护区域内,均没发生雹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