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震

第二节 地震




  一、机构队伍

  解放前,绥化地区境内没有官办的地震监测预报机构。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
究所牵头,绥化县政府协助,在城内西南绥化气象台院内筹建地震台。1957年 7月建成。当时
由绥化气象台代管。配备工作人员 2人。同年,因业务归口,中科院机械电机研究所将地震台
的业务工作移交该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管理。

  1959年,绥化气象站迁往绥化县城西南新址。该台移交给绥化县水利局代管。1966年因台
基不合格,不能安装高灵敏度地震仪器而撤销。

  1972年,省地震工作办公室与绥化地区协商,在庆安县疙瘩山建地震台。1973年春建成投
入观测,后因台址离铁道近,干扰大,无法观测而撤销。

  1976年初,于绥化县城西重新建地震台。 4月,绥化地区地震办公室成立,隶属地区科委
领导。同年 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全区12个县都迅速选调人员组建了县地震办公室。全区从
事地震工作的有60余人,群众监测员几乎普及到每个农村生产队。

  1977年1月,成立绥化地区地震局,编制9人,设分析预报、群测群防2个科。

  1978年11月,绥化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绥化地区行政公署。地区地震局随之改为行署地震
局。

  1980年,根据黑编[1980] 171号文件,全区地震系统精简机构和人员。精简后全区仅保留
行署及绥化、海伦、庆安、绥棱、肇东等5个县的地震机构。全区专业从事地震工作共18人。

  1983年12月,根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的要求,行署地震局改为事业单位,称地震办公室,
归行署科委领导,内设业务科、秘书科。全区地震工作人员18人。

  1986年,全区地震专业人员增至28人。

  1987年,根据省黑编[1987]63号文件,行署地震办公室又改为行署地震局,定为处级单位。
绥化市地震办公室定为科级单位。

  1988年,根据地区编委[1988]71号文件,恢复了安达、肇东、海伦、庆安、绥棱、望奎、
青冈县地震办,定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1989年,行署地震局按照工作需要,把业务科一分为二,分设科技监测科和分析预报科,
秘书科不变,共计3个职能科。

  1990年,兰西地震办恢复。截至年末,全区有地震工作机构10个。其中:地区1个,市县9
个,编制45人,实有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人。大专以上文化22人,中专10人。获高级职
称1人,中级17人,初级17人。有专业观测点7个,业余骨干观测点29个。前兆观测手段可进行
水氡、水位、水质分析、电磁波、动物习性观测等16个测项。全区初步形成了微观与宏观观测
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防群测相结合的地震前兆观测网络。

  二、监测预报

  自1956年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械电机研究所在绥化建立地震台后,就逐步建成了一支专业队
伍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报网络。

  (一)专业监测预报

  绥化地区地震台建立后,于1974年12月即安装了65型地震仪、土地电、陶瓷偏角磁变仪等
简易观测装置。并开始用FD—105型射气仪进行地下水氡含量的观测。1977年1月开始,测震、
水氡、土地电、地磁的观测数据正式上报省地震局。

  1977年后,全区的监测预报工作重点是强化地震机构和县级观测站的建设。

  1979年,省地震局决定在绥化台进行地电阻率观测项目的选台、建台工作,同年11月,完
成外线架设,始用DDC—2A(B)型电子自动补偿仪的测试。次年 1月正式上报数据。1979年底,
安达、兰西、绥棱、肇东等县各建成了 100余平方米的观测站。庆安、青冈、肇州等县也开始
用简易观测手段开展观测工作。

  1981年开始,绥化地区地震台,对历史上的震情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辑了 7册绥化地
区历史地震资料汇编,探索震情监测规律。此间,省地震局拨款,在绥化地震台钻了深度为191
米的地震观测井及配套井房和水化观测室。并在绥化县建立了宏观动物试验场。

  1985年,全国大陆地震活动进入了活跃期。6月 21日,绥化市津河镇发生地震后,全区迅
速加强了监测预报工作。首先启用了绥化市地下水动态观测井,选建了由10口泵压水井组成的
观测井网。各县也都加强了以地下水为主的观测工作。

  1986年,绥化地震台开始参加全国地电基本台网观测预报质量评比。在1986年德都震前,
该台水氡、地电 2个观测项目均出现震兆性异常变化,为省地震办预报德都地震提供了有价值
的资料。并被做为前兆震例资料在《中国地震》、《东北地震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地电
资料的趋势性变化,引起国家地震地电专家的重视。

  1987年后,观测预报工作发展速度较快。全区已有绥化市地震办开展的水位和水质分析测
项;庆安、海伦、绥棱、肇东、青冈等地震办开展的水氡测项;望奎和庆安开展了水位井和电
磁辐射观测测项。

  1988年,绥化市动物习性宏观试验场开始建立,并进行观测业务。

  1990年,行署拨款5万元,新建了庆安县柳河水位观测井,望奎县卫星地震综合观测站,
兰西县、肇东市水位及水化综合观测项目。

  在开展监测工作的同时,地区地震台和各市县地震办坚持月会商制度, 坚持填写和上报
《月会商报告表》。

  1990年底,全区能够提供连续性观测资料的监测项目共有16台(站)项。主要有测震、地电、
水氡、水位、水质分析、电磁波、地下水动态观测、动物习性宏观测试等12个测项。

  地区地震台自1977年1月起,测震、水氡、土地电、电磁的观测数据,正式上报省地震局。
1981年1月,自动补偿仪测试数据也正式上报。1986年,该测项和地电测项列入国家基台网,
测震、水氡为省属区域台网。 主要观测数据以每日电报、月报表、年报表等形式,分别报给
国家和省地震局。

  该台自1986年参加全国地电基本台网资料质量评比以来,年年获优秀奖。水氡资料自1982
年参加全省观测资料评比以来,连续9年获第一名。在 1986年召开的中国地震预报20年学术交
流暨表彰奖励大会上获“监测预报工作优异”奖旗。1990年度获国家地震局授予的“地震监测
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二)业余监测预报

  1973年 4月27日,绥化县太平公社发生地震后,各县在省地震办指导下,先后建立了群众
测报点50多个。并在绥化县第二中学建立了全区和一个安装简易观测装置业余地震测报点。

  1973年12月至1974年8月,区内西部的肇源、肇州、安达等县境内,发生了4次小震。地区
在上述3县范围内加强了群测群防工作。

  1975年.绥地发[1975]9号文件批转的《关于加强全区防震抗震工作意见》下发各县,进一
步推动了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当年11月份,在省召开的地震工作会议上,绥化二中、一中,
安达七中,肇源县头台公社团结大队等群测点进行了典型经验介绍。

  1976年。按省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精神,全区大力开展了群众报网的建设。当年10月份统
计,全区建成省、地、县三级群众测报点200多个。其中省级点23个,地级点 32个。这些点大
多安装了土地电观测装置,部分点安装了自己研制的土地磁、地倾斜仪临震报警器等装置。这
些观测点多数都建立于中小学,由教师指导,学生测报。一般日观测一至二次。所得观测数据
以邮寄报表的方式上报地震部门。1976年10月20日,绥化县城郊发生 MS2.2级地震后,县二中
测报点迅速向地震部门报告了震感情况,提供了此后继续有震的依据。10月25日,绥化南巴彦
县刘家屯果然发生MS3.8级地震,绥化县震感明显,西北部5个县均有不同程度震感。

  1980年后,由于连续几年无震,各地的群众测报点相继撤销,唯绥化二中的测报点一直坚
持至今。

  1985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增强。6月21日,绥化津河镇发生MS2.2级地震,震后各市县群
众报点又相继恢复监测。

  1986年 5月,全省群测群防地震工作会议在绥化召开。会议肯定了群测群防在抗震中的作
用。这次会议对全区的群测群防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6年后,“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地震仪)仪器逐渐淘汰,开始转为以地下水为主
的观测手段,主要测项有水氡、水质、水动态分析。全区除绥化、海伦、庆安、绥棱、肇东等
市保留群测群防点外,其余市县的群测点在由“三土”向“三水”转移过渡中自动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