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艺术团体

第三节 艺术团体




  一、剧 团

  民国和伪满时期,绥化地区的安达、兰西、绥化、海伦、青冈、肇源等县,有绅商富户合
伙修建的剧场(多为落子园或称评剧院),供给流动戏班演出。中华民国 9年(1920年),安达火
车站修建丰乐剧院;民国15年(1926年),安达建广太和剧院;次年又建福仙落子园。三家剧院,
互相竞争,均邀外地名班名角来演出。当时全区内所建剧场规模为300至800个座席,内设包厢,
供官僚绅商享用。未建剧场的县,每年旧历四月十八日庙会或因春季干旱求雨、秋季庆丰收等,
临时搭露天戏台演出京戏、评戏(俗称“野台子戏”)、二人转、皮影戏等。一般演出3至5天,
个别时演出 7天。多是传统剧目,反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风花雪月,也有部分反映英雄侠
义除暴安良、清官断案等。到伪满时期,除演出部分传统剧目外,又增添了为日本帝国主义、
伪政权涂脂抹粉,丑化中国人为内容的剧目。

  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后,全区各县城内一些大的行业、农村一部分乡镇都组织过
不同形式的业余文工团、文艺宣传队、剧团,每个团、队20至50人不等。后来有的团、队变为
专业剧团。安达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宣传队,1947年9月集体参军,变为部队文工团。

  各地业余和专业的文艺团体,在当时配合形势进行宣传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配合人民群
众欢庆解放,演出了歌颂共产党的文艺节目;配合土地改革,演出了《血泪仇》、《白毛女》
等;配合解放战争,演出了《送郎参军》、《支前模范》等。

  1949年建国后,全区各县城乡仍有业余剧团(宣传队),并相继建立了京、评、话剧和地方
戏等专业剧团。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剧团不断发展壮大。

  1964年,绥化全区各县推行“乌兰牧骑”演出形式,创造流动舞台,深入农村,演出小型
多样文艺节目,受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市县又出现了轻音乐团,除
在本地演出外,也到外地演出,这种文艺活动形式,颇受青年欢迎。全区各市县演出场所,近
年来不断增多,规格质量越来越高。

  (一)京剧团

  中华民国时期,绥化地区各县没有固定的京剧团和演出场所,都是一场多用,演京剧要到
外地邀请京剧班子。演出的剧目有:《杀子报》、《大劈棺》等。

  伪满洲国时,安达、绥化、兰西、海伦、青冈、肇源、明水、望奎、庆安等县,均有流动
戏班子演出京戏。

  东北“八·一五”解放后,全区只有绥化、安达两县有京剧团。1958年,绥化县组建京剧
团,演职人员50余人,1959年改称绥化县人民艺术剧院京剧团,1961年改称绥化县剧团京剧队,
1962年京剧队撤销。1960年安达县组建京剧团,演职人员45人,后增至90多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各县“造反派”横扫“四旧”,将剧团的服装道具全部焚毁。
1967年至1969年,绥化、安达两县京剧团演出八个“样板戏”。1978年,将京剧团分为京、评
两个队,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后因多种原因,京剧团逐渐解体。

  (二)评剧团

  清光绪年间,在绥化地区各县就有评戏剧团流动演出,到中华民国年间,绥化、安达、明
水、望奎、肇源、海伦、庆安、肇东等县均有流动戏班演出评戏。

  伪满洲国时,从伪大同 2年(1933年)至伪康德12年(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绥化地区的绥
化、海伦、青冈、兰西、安达、肇东等县,均有 300至800人座席的剧场(叫“落子园”,即评
剧院), 一个戏班三五十人,演一段时间上座率不高就到外地演出。当时也有小型演出场所,
明水县伪满大同 2年(1933年),在“何善堂茶馆”演出小型评戏,只有百80个座席。其它几个
县虽没有固定演出场所,每逢节日也邀外地戏班演出“野台子”评戏,有时也掺演少量京戏。

  1945年东北解放初,全区内城乡各行业的业余剧团,配合各个时期政治形势演出了一些新
剧目。后各县相继成立了评戏团。

  1953年绥化县在全区最早成立了评剧团,之后,绥棱、安达、肇源、望奎、海伦、庆安、
肇东、肇州等县相继成立了评剧团(队)。1962年,兰西县成立评剧团。

  “文化大革命”初,有的剧团被解散,人员有的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有的改行,有的在家
闲呆,有的参加“造反”。之后,全区各县剧团,又相继组织部分演员排演“样板戏”及“造
反文艺”。

  1977年,各县评剧团陆续恢复。省艺校毕业学员充实到各剧团,改称文艺宣传队、文工团,
排演传统剧目和新剧目。1985年后,因电视的普及、电影的繁荣,评剧观众减少,各市县剧团
入不抵出,绥化等市县评剧团组建轻音乐团到各地演出。有的市县评剧团与其他文艺团体合并,
有的演员改行演二人转或作文化行政工作、经济工作,还有部分演员放假。到1990年,全区各
市县评剧团均改为综合性的剧团,除演评戏外,也演地方戏、现代歌舞等。

  (三)话剧团

  在绥化全区内只有1960年 2月成立的安达话剧团,其前身为北京市丰台区实验话剧团。演
出现代剧目,颇受观众欢迎。1964年6月,全团被调到河南郑州市,改称郑州市话剧团。

  (四)歌舞团

  在绥化地区内,绥化县在1960年春成立了36人的歌舞团,隶属绥化县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是从高中学生中选拔的。同年 8月25日该团解散,演员分配到文化口各单位。海伦县于1960年
春成立了歌舞团,隶属海伦县人民艺术剧院,1963年该团解散。

  (五)马戏团

  绥化地区,只有安达县于1956年成立了50余人的马戏团,其前身为哈尔滨红旗马戏团。每
年到各地流动演出。1962年改为自负盈亏,剧团经整顿留下2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该团自行解散。

  (六)民间艺术团

  民间艺术团,一般包括二人转、书曲、驴皮影3个部分。

  解放前,绥化全区只有走街串屯的流散艺人到各地演出传统节目。解放后,全区各县相继
设置了固定演出场所,成立了专业民间艺术团,配合各时期形势和任务,创编和演出新剧目。
到1990年,全区有4个民间艺术团,演员53人,全年演出1 659场,观众达39.5万余人次。

  二人转二人转是东北地方戏,俗称“蹦蹦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兰西县就有二人
转演出。

  二人转唱腔很复杂,俗称“九腔十八调”。主要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
牌子”、“大救驾”、 “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 “胡胡腔”、“小翻车”、
“大悲调”等。

  二人转演员一男一女为一副架,女角为上装(称“包头的”,建国以前女角由男的扮饰)、
男角为下装(称“唱丑的”)。较有特色的演员都有艺名,如“七石子”、“水榔花”、“大彩
霞”等。

  解放前,演出的都是传统剧目,解放后,编演新剧目逐年增多。全区各县相继有了固定演
出场所。二人转形成了两种组织形式:一是县文化部门组建一二十人的专业民间艺术团的二人
转演出队。经济来源主要靠演出收入,不足部分财政补贴;二是散在民间的二人转艺人,经县
文化部门考核,合格者,发给准许演出的艺人证。由县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演员自愿搭班,组
成自负盈亏的演出队,每队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本着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的原则去各地演出。
每队每月(或每季)向县文化部门缴纳少许管理费。

  二人转 在绥化地区各县都有,很受群众喜爱。较早的兰西县,有名的二人转是以傅金财
为主的班子,他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间就在这里演出,招收了许多徒弟。1958年,兰西县的二
人转演员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地方戏汇演,演出的《穆桂英指路》、《十八里相送》、《杨八
姐游春》等节目,均获表演一等奖。后此团发展到70多人。这个剧团既演出传统剧目也演新创
编的剧目。1978年至1985年,该剧团和县文化馆创作创编的 200多个剧目,在国家、省、地获
奖12个,有的节目在省电台、电视台播放。

  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在全省颇有名气。1963年 8月,代表黑龙江省赴沈阳参加东北地区二
人转汇演。同年,《黑龙江日报》介绍了海伦县二人转演出经验。1964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
应吉林省文化部门邀请,赴长春演出 1个月,受到欢迎。1965年,黑龙江省文化厅在海伦举办
了地方戏汇报演出现场会,海伦民艺团演出了《金桥》、《靶场》、《小老板》等节目,受到
与会人员的好评。该县创编了 200多个节目,有28个获国家、省、地奖,省电视台播放了15个。
1983年,海伦县文化局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国家在河南郑州市召开的全国农村曲艺工作会议。
海伦文化局以《农村曲艺新课题》为题在大会上发了言。

  1990年,全地区有5个民间艺术团(绥化、安达、肇东、庆安、海伦等5市县),演职员97人,
全年演出1 028场,观众达69 668人次。

  书曲 分评词、大鼓两部分。在绥化全区于清同治年间,已有盲人走街串屯算命兼说唱鼓
词。清光绪及民国年问,全区各县均有流散艺人在城乡说唱评词、大鼓。后来,书曲艺人与茶
馆合作,茶馆即是书场。观众既听书又喝茶。安达的任民镇会友轩王家茶馆、肇源城及茂兴镇
的茶馆,均有书曲艺人演出传统目《刘秀走国》、《响马传》、《包公案》等。到伪满洲国时
又增加了为日伪反动政权歌功颂德的反动书曲节目。

  50年代,望奎、安达、绥化、海伦、肇源、庆安、绥棱等县相继组建民间艺术团书曲队。
一般3至8人不等。各县都有书曲茶社,1961年仅绥化县就有 4处。1965年,地区文化局将海伦、
庆安、望奎、绥棱 4县的书曲艺人调到绥化县民间艺术团书曲队。使该队书曲演员增至16名。
除演传统节目外,还增加了《烈火金刚》、《节振国》、《江姐上船》、《夺印》等新节目。

  “文化大革命”时,全区书曲全部停演,有些演员被“造反派”当做“牛鬼蛇神”批斗游
街。

  1979年,全区部分县的民艺团书曲队恢复。绥化县民艺团书曲队恢复后,半年演出 417场,
观众达 9万余人次。到1990年,因电视、录象、轻音乐和舞会的增多,全区内书曲队全部自行
解体。有私人开办规模较小,时有时无的书曲茶社,接待流动书曲艺人演出。

  皮影戏 因皮影戏的“影人子”用驴皮制做,故又称驴皮影。皮影班称影箱,唱影的艺人
称影匠。1个影箱7至10人不等。皮影的角色与其它戏剧一样,也分生、旦、净、末、丑。影人
子高20厘米。50年代,有的演新节目增高到50厘米。皮影的道具,有长六七尺、宽二尺左右的
木板影台,用白布做显影的影窗。乐队以两把四弦胡琴为主,加上锣、鼓、钹。影匠不用背台
词,演出时,影卷(角本)放在影台的木板上,众影匠看一部影卷演唱。从前旦角都是由男人演
唱,50年代至60年代初,望奎、绥化等县用女人唱旦角,演出效果更佳。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影箱箱主赖继弓、韩福、齐忠孝由辽宁、热河来望奎镶白后三
井、正蓝三井落脚演出。到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全区各县均有流动影箱在城乡各地演出,
颇受观众欢迎。50年代,望奎、兰西、绥化等县均有演出皮影固定场所,成立了民间艺术团皮
影队。

  望奎县素有“皮影之乡”的美誉。光绪二十六年,赖继弓、韩福将皮影戏传人望奎,后有
何洪飞、周景山、赵清水、李世英、庞耀庭、辛万春等人组织影箱,演出传统节目《水漫金山
寺》、《二度梅》、《大破洪州》等。伪康德11年(1944年),由河北乐亭县传入“老呔影”,
唱腔宏亮,婉转悠扬,更受观众喜爱。1956年,望奎县组织一次皮影会演,历时3天,有800多
名影匠参加。经选拔,组织了以张永学、杨永林、赵公田、辛万春等人为主的4个皮影队。1959
年,又组织一次有 15个影箱 115人参加的皮影会演。演出了《杨家将》、 《呼延庆打擂》、
《破洪州》及新编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1965年,全县有16个影箱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时,一些皮影艺人被“造反派”批斗游街,影卷被焚毁,影人子失散。1973年,
县文化馆又组织以宋万荣为主的13人自负盈亏的皮影队。演出了《龙江颂》、《战斗的一家》
等新节目。1979年,全县皮影艺人考核比赛,连续演出30天,场场爆满。1985年后,城乡有影
匠22人。绥化县的皮影戏受望奎县影响,1951年成立皮影队,主要演员(影匠)都是望奎人。60
年代初,演出《十二金钱镖》等节目,也是场场座无虚席。1962年,全省皮影戏会演,绥化皮
影队演出《杨家将》获一等奖。主力队员李长兴唱老声,原籍是望奎县莲花镇人,他一生从艺
几十年,为人纯朴、艺德高尚,唱腔优美,可谓铁嗓。拿上线的刘家声,原籍也是望奎县莲花
镇人,1952年,拜河北省皮影艺人号称飞线大王的王敬轩为师,得其真传。1959年,全省皮影
会演,刘家声拿上线,获“妙手刘家声”之美誉。全区皮影艺术,到1990年,除望奎县外,其
它市县基本无演出活动。

   主要获奖戏剧曲艺作品表
表21—2






  二、艺术学校

  (一)地区艺术班

  1978年,经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成立省艺术学校绥化地区中等专业评剧班。地址设在望
奎县城内,归绥化地区行署文化局领导。学制2年,共招收男女学员9名、乐队伴奏学员 7名。
开设文化课、艺术理论及专业课。1980年结业,学员被分配到全区各县专业剧团。

  (二)市县艺术学校

  肇东县文化艺术学校成立于1957年。设文艺和美术两班。学制 2年,首批毕业学员,全部
加入肇东文工团。肇州县戏剧学校成立于1957年 8月,设音乐、舞蹈、表演科。由本县文化馆
铺导员担任教师。学制1年,共招收两批学员,1959年8月,该校撤销。明水县艺术学校建于1958
年,招生 100余人,目的培养文艺骨干,活跃全县文化生活。1958年,绥化县在长发公社办过
艺术学院,下设系,不久自行解体。

  三、电 影

  (一)电影院

  民国19年(1930年),明水县马长文等人合资在城内西大街路北开设 1处长文电影院。开映
不久,因当地警察刁难和税重等原因而停映。伪康德 2年(1935年),绥化县城内开始放映无声
电影。此后,全区其它县仅在城内每年放映露天无声电影三五次。伪康德 6年(1939年),驻海
伦的日本侵略者,强迫财主刘四海在城内东市场修一座能容纳 600人砖瓦结构的文化有声电影
院。伪康德7年(1940年),绥化县城内12家富商合资在东大街路北,修1座砖瓦水泥结构的金城
电影院(今文化娱乐中心处)。伪满后期,全区内又有几个县有简易电影院。当时放映的片子有
《陈查理大破隐身道》、《蜜月快车》、《希望在人间》、《马路天使》等。

  1945年“八·一五”东北解放初,绥化全区的电影院基本停映。建国后,各县电影院先后
开映。1956年,县城内始建新的电影院,1970年农村乡镇始建电影院。城内新建电影院规格:
一般800至1 200个座席,最多的是庆安县儿童电影院 1 500个座席。农村多为简易电影院,一
般300至 600个座席。1977年至1978年,肇源县电影院首创开门入场(观众可随便入场,按票号
入座) 经验,在全国推广。该县电影院出席了全国电影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发了该县电影院
典型经验材料。

  (二)电影公司

  绥化地区电影公司:1961年成立黑龙江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松花江分公司。负责大庆、伊
春、铁力及当时所辖的14个市、县200多个城乡电影放映单位的影片供应工作。1963年6月18日,
改为松花江地区电影公司,内设发行、技检、宣传、储运、财务统计、调查研究等 6个科(室),
职工55名(有技师26人)。1965年,公司内设发行、技术、秘书、宣传4个组,18 人。1985年,
地区电影公司设办公室、发行、放管、宣传、计财等 5个科(室),44人。下辖市县电影公司12
个。1990年,地区电影公司内设机构、人员编制未变。

  市县电影公司:市县电影公司发展经历4个阶段:

  电影放映队:1948年,省文化厅相继给绥化地区各县农村派1至3个电影放映队(每队2人),
在农村巡回放映国产的黑白片。1956年后,省文化厅将下派的电影队全部交给各县文化科管理。

  电影放映总队:1954年后,各县电影放映队逐渐增多,全区各县先后成立了电影放映总队,
每县总队下辖2至10个放映小队。各县放映总队7至20人不等。1960年,全区有12个电影放映总
队。

  电影管理站:1961年后,全区各县先后将电影放映总队改称电影管理站。内设机构各县不
一。1965年,全区有电影管理站12个,每个县管理站下辖电影放映队。

  电影公司:“文化大革命”后的1978年至1981年,全区各县将电影管理站先后改称电影公
司,内设机构各县及各时期不一:兰西县电影公司内设宣传发行、影片管理、计划财务、机械
修理等 4个组,1985年改内设办公室、电影组、修理组。绥化县电影公司内设宣传、发行、技
检、检片等4个组。各县人员配编几人至十几人不等。1990年,全区有电影公司12个。

  四、音乐舞蹈

  (一)音 乐

  音乐教学 绥化地区学校音乐课始于中华民国初的官办学校(私学不设音乐课)。上音乐课
时,教师主要是教学生唱歌,讲授一些乐理知识。伪满时期学校上音乐课,教师教学生唱《满
洲国国歌》、《王道乐土》、日本的《君之代》及社会上流行歌曲。1945年“八·一五”东北
光复初,学校音乐课,教学生唱《黄河大合唱》、《东北流亡三部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八路军军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延安颂》、《东方红》等。
后来学生有音乐课本。五六十年代唱颂扬雷锋之歌。经济条件好的学校逐渐增添乐器。运动会
等大型集会有乐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北京有个金太阳》、《东方红》、《毛主席语录歌》等。“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恢复了音
乐课。近年,全区各市县经常举办学校音乐比赛会。

  流行歌曲 民国时期,社会上流行歌曲有《苏武牧羊》、岳飞的《满江红》等。民间流传
的农家小调《五更叹》。伪满洲国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色歌曲有《蔷薇处处开》、《何日君再
来》、《满洲姑娘》、《相思恨》、《四季歌》等。民间流传《月牙五更》、《大烟叹》。乐
器主要有二胡、唢呐。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社会上流传的歌曲与学校唱的歌一样。
有《东方红》、《狼牙山五壮士》、《延安颂》、《黄河大合唱》等。

  音乐创作 全区各县文化馆经常举办歌曲、乐器训练班。每年各县创作歌曲少则几十首,
多则上百首。绥化县有骨干音乐作者100余人。1957年举办1次民族音乐会。1981年举办“社会
主义新风尚”、“庆祝建党60周年”等2次音乐演唱会,代表队44个,共演唱264首歌曲。编辑
了《绥化歌声》专集。张希文、钟林学合创的歌曲《时光啊时光》(崔恩友作词),在全省歌曲
比赛中获佳作奖,省电台列为每周一歌播放。海伦县有骨干音乐作者30人,近几年为计划生育、
工业、商业、卫生、交通、邮电等系统创作歌曲50余首。出刊《海伦歌声》3辑,发表歌曲120
首,有30首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有9首获省、地级奖,伊献创作的《养路工之歌》、《望儿岩》
获省二等奖。庆安县王小音从事音乐创作多年,共创作歌曲70余首。他1975年创作的《脱下军
装不下岗》歌曲发表在《战地新歌》上,北京唱片厂灌制成唱片。他为《丑小伙》二人转谱曲
获省1983年二人转汇报演出二等奖。还有他谱的《啊,蒲公英》、《盼君归》等歌曲,省电台
1985年录制后多次播放。

  音乐会 1985年6月,庆安县举办了“蒲公英”音乐会,省电台录制专题播放。肇源、安
达、青冈、明水、庆安等县也经常举办全县音乐比赛会。1984年后,肇州、绥化、明水等市县
经常举办音乐会。1985年,明水县有10余首歌曲被省电台录音播放。近几年绥化全区一些文化
娱乐场所经常举办卡拉KO音乐会。各市县大酒店有卡拉KO音乐伴唱。到1990年,全区有地区音
乐家协会会员60人。

  (二)舞 蹈

  交谊舞交谊舞最早传入绥化地区是清朝末年,由俄国铁路员工带入安达县。当时俄国人在
安达火车,站建有俱乐部。俄国铁路员工在业余时间经常到俱乐部跳交谊舞。50年代国民经济
恢复时期,聘来大批苏联专家,大企业单位跳交谊舞盛行。苏联专家撤离中国后,交谊舞逐渐
停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交谊舞在绥化全区彻底绝迹。1980年后,交
谊舞又渐盛行,除单位组织舞会外,社会上又出现单位、个体兴办的营业性舞厅。到1990年全
区有营业舞厅26个。

  表演舞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秧歌,耍龙灯、耍狮子,就是群众创造的大型集体舞蹈的
一种。解放后,全区各市县逐渐创作一些新式表演舞蹈。1959年,庆祝建国十周年,肇东县创
编的《蝶舞》,由黑龙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放映。“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民跳所谓“忠”字化
舞。1980年后,兴起迪斯科舞,颇受青年欢迎。兰西县文化馆文艺辅导干部郭信保、郭春荣等
人,70年代带头开始创编舞蹈。郭信保创编的《喜看花灯》、《春江花月夜》等均获绥化地区
舞蹈比赛一等奖。他写的舞蹈论文《舞蹈与美学》、《民间舞蹈渊源》、《再论民间舞蹈创作》
均获省、地区奖。在郭信保的带动和辅导下,兰西县有60余人参加舞蹈创作。近年来,绥化等
市县举办少儿舞蹈学习班培养舞蹈人才。 庆安文化馆专职舞蹈辅导干部许丽平 1981年编导的
《扇子舞》、1982年编导的《喜庆舞》、1984年编导的《花棍舞》、1985年编导的《小鼓舞》
等均获省、地奖励。1985年,她被黑龙江省歌舞团和省艺校请去讲课和辅导,受到好评。1990
年地区有舞蹈家协会人员29人。

   主要获奖音乐舞蹈作品表
表21—3



  五、美术、书法、雕塑、篆刻、剪纸、摄影

  绥化地区的美术、书法、雕塑、篆刻、剪纸、摄影等艺术队伍,1953年后才逐渐形成,作
品的数量与水平逐年增多和提高。绥化的年画、肇东的国画、庆安的片画、绥棱、肇州、望奎
的农民画和连环画,海伦的剪纸、肇源的泥塑、安达的摄影等,在省内外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
响,为绥化地区争得了荣誉。到1990年,全地区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人,有省、地级美术
家协会会员98人,书法家协会会员88人,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64人,雕塑家协会会员20余人,
篆刻家协会会员 10余人,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会员 39人,摄影家协会会员69人。从1960年至
199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除外),地区和市县每年都举办1至2次综合性展览或美术、书法、
雕塑、篆刻、剪纸和摄影单展。

  (一)美 术

  中华民国、伪满时期,绥化地区只有画匠画箱柜、彩绘大户人家房屋、祠堂庙宇等,无人
搞美术创作。

  建国后的1953年至1962年,兰西、肇东、安达、绥化、青冈、肇源等文化馆开始组织美术
创作队伍,创作出一些美术作品,有的在报刊上发表。绥棱、肇州及其它县70年代后相继形成
美术创作队伍。全区各县先后建立了美术协会、美术创作组。地区文化局、文联及各市县每年
都举办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美术学习班与展览。此外,1963年,肇源、肇州、肇东、兰西、青冈、
明水等6县联合举办美术展览。1984年,海伦、青冈、明水、望奎等4县联合举办美术展览。海
伦、肇东、绥化分别于1964年、1978年、1979年创办了《海伦美术》小报、《肇东美术作品选》、
《北林画刊》。《海伦美术》共出 12期,发表作品362幅,推动了全县美术创作。1976年以来,
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美术作品 2 000余幅,省电台录制了海伦美术作品纪录片播放。兰西县有
骨干美术作者40余人,近来创作美术作品1 744幅,发表在省以上报刊上100余幅。其中,顾宪
武创作的一幅山水画,被选人世界青年联欢节画展在北京展出。40年来,全区各市县在美术领
域里都闯出自己的新路,自己的特点:

  绥化的美术创作重点是年画。其年画创作队伍形成于70年代,成立了年画创作研究会,有
会员 70多人。1988年在省展出120多幅年画,颇有影响。至1990年,有近千幅年画参加各级举
办的美术展览及在出版社、报刊上发表。其代表作品有马秀珍的《四孝图》、孙秀芳的《中华
女杰》、霍淑清的《福寿平安》、黄怡的《耄耋富贵》、赵振武的《让世界充满爱》、于秀珍
的《海螺仙子》等。

  肇东市美术创作重点是国画。其国画创作萌芽于50年代,队伍形成于60年代。1974年,以
池春举为首成立了国画创作小组。1981年全县有美术创作小组34个,到1990年有美术骨干作者
105 人。他们创作的国画曾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陕西、湖北、河南、江苏、福建、
深圳、香港、台湾等省、区和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德国、法国
等国家展出。荣获全国 “中华杯”、“特丹杯”、“丰收杯”、“风俗画”、 “屈原杯”、
“水墨新人”等大奖赛一等奖。其中,有 100多幅画被黑龙江省、陕西省、深圳市美术馆收藏。
200 多幅画被国际友人收藏,几百幅画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美术》、《中国
画》等几十家报刊及新加坡的《新明日报》、《英文日报》、《联合晚报》及台湾的《雄师美
术》等报刊上发表。其中,代表作有池春举的《冬天的印象》、杨殿生的《春草情》、郑生铭
的《狸》、郭小林的《晚风》、田守成的《春望》、依有君的《兴安岭印象》、郑生意的《今
秋》、宛鸿伟的《影》、池颖欣的《渔汛图》等。

  庆安县重点是版画创作。1968年秋,著名版画家晁楣、乐丰等来庆安插队,协助县文化部
门举办版画创作学习班,培养出一批版画创作骨干,为庆安版画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形成了版画创作队伍,创作出一批优秀版画。内容多为反映田园生活,乡土气息浓郁。1975年
冬,匡关夫、吴玉林、王淑芬、滕伟等 4人集体创作的《战天斗地学大寨》套色木刻组画,首
次在省展出,其中的《公社路上春意闹》被选入全国美展。1985年末,全县共举办了 5期版画
学习班,壮大了版画创作队伍,现全县有30多人从事版画创作。其代表作品有吴玉林的《庄稼
院》 (曾在塞内加尔、扎伊尔、乌干达等国家展出)、 《农家四季》、《艳阳秋》,杨明军的
《从寒夜出发》、《乍暖还寒》,白玉良的《春意》,杨建伟的《月夜》、《秋恋》,王鸿玉
的《甜土地》、《小银鱼》,王显明的《沃土》、《小屯》,方建实的《春吟》、《丰收年》
和苑小英的《致富路》等。还有两位农民国画家尹晓君、尹晓臣的作品在黑龙江、辽宁、湖南、
四川、云南等省美术出版社出版。

  望奎、肇州、绥棱等 3县重点是连环画和农民画创作。望奎县成立了连环画研究会,会员
60多人。共创作连环画200多套,在全国报刊发表60多套。1988年展出 34位作者的80余幅作品,
并在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其代表作品有《明姑娘》、《四妯娌》、《艳遇》、《周大成的
故事》、《杏花村的新闻》、《市长闯红灯》、《一封女兵的来信》、《古怪师傅》、《孤胆
英雄陈洪远》等。该县作者张家纯创作的《唐诗配画》被日本新世界博览会选展出16幅。肇州
县的李俊琪先后出版了《铁柱子》、《在国境线的密林中》、《草原英雄传》和《奠基礼》等
4 部连环画册。绥棱县1950年就有一批连环画作者。1960年出版过《苇塘边》、《小铁牛的伤
疤》、《望天台》等画册。1962年又出版了《青梅》、《延安前哨》。1972年又出版了《征途》
(后被译成朝鲜文)连环画册。到 1990年,绥棱县共出版了 100多部连环画册, 其代表作品有
《征途》、《杨家将出征》等。1990年成立了连环画研究会。同年12月 1日,黑龙江美术家协
会、省美术馆、省美术出版社、省连环画研究会、绥棱县人民政府等联合在省美术馆举办了全
省首届绥棱县连环画展览。绥棱县美术另一个特点是创造出农民画品种。其队伍形成于70年代
后期,现有农民画骨干作者40余人。1981年《中国美术报》以《绥棱县农民画》为题开辟一个
专栏,选登了绥棱农民画,并作了简介。 此后,有200多幅作品参加了全国首届农民画展、中
国农民画展大奖赛,有20多幅获奖,有3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民族文化宫和黑龙江省博物
馆收藏。其代表作有《家乡牧歌》、《送饭到田间》、《双龙》、《甜蜜的事业》、《豆腐房》
等。

  肇源县突出创作拼贴画与合纸画。1988年,有 100余幅拼贴画在省画院展出,获省政府奖
励。1989年又吸收了日本的合纸画技巧,创作新合纸画。同年 7月有14幅作品参加了日本合纸
画展览,被日本友人收藏。合纸画《仙人球》、《舞》等13幅作品参加1989年,中、日合纸画
联展。合纸画《大漠风尘》等13幅作品参加了1989年黑龙江省第二届天鹅艺术节优秀作品展览。
拼贴画《秋江》等参加1989年北京中国长城艺术节展览。1990年 8月,有13幅合纸画参加杭州
展销,博得好评。同年,《秋江》、《童年的梦》等 5幅拼贴画,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
该县成立了拼贴画与合纸画创作研究组。现有骨干作者50余人。

  绥化地区的两位青年画家刘文华、刘树枫,近几年成绩显著。青年画家刘文华,是中国美
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他1974年开始搞美术创作,1985年进中央美术学院
进修。其美术作品在《美术》、《中国文化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
术展览。1986、1990年先后在北京、哈尔滨举办有刘文华美术作品参加的3人、4人联展。刘文
华曾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借调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黑龙江省议事厅美术创作组工作,并承担了该
厅巨型壁画《龙江风情》主笔设计,历时半年,园满完成任务,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及有关
部门的好评和奖励。他十余年共创作美术作品近百件,其代表作品有《英雄洞》、《农村敬
老院》、《春集》、《除夕》、《我的祖国》、《雾》、《冬天里的故事等》。他的小传被收
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等。青年画家刘树枫,是黑龙江省美
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研究会会员。其代表作《春眠》、《美人计》、《春梦》等精品多次参加
国内外大型美展及在《美术》、《中国画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他在北京、哈尔滨举办过个
人画展。黑龙江省电视台录制和播放了青年画家刘树枫成长道路及美术作品。他的小传被收入
《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等辞书中。

   主要获奖美术作品表
表21—4









  (二)书 法

  清末、民国初和日伪时期,绥化地区功书法的人不多。建国后的50年代,全区书法艺术创
作队伍逐渐形成和发展壮大。到1990年,全区12市县均有书法活动组织:书法协会、书法小组、
书法研究会等。各市县每年都举办书法、书画展览,并选拔其中优秀书法作品送地、省、国家
举办的书法展览展出。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有的被博物馆收藏。

  1949年建国后,肇源的安宅仁书法很有影响,1979年 7月,他的书法获省书法展览一等奖。
1982年 2月,他被选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肇东、青冈两县文化馆,1960年均举办了书法展览,
并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参加了省举办的书法展览。1963年地区举办书法展览,推动和促进了全区
各县书法创作活动。1979年,绥化县的10岁学生孔皎石的书法作品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
大字比赛荣获一等奖。1981年,孔皎石书法《业精于勤》参加中央电台、中国少年报和北京少
年宫3家联合举办的暑假全国青少年儿童大字比赛,获乙组一等奖。

  1987年 3月,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安达市书法展览。1988年,安达市与青岛市联合
举办了两市书法展览,博得书法界好评。安达市书法在绥化地区举办的“冰花杯”书法大赛中
获团体第一名。 其中,部分作品参加了省与日本书法展览,姜国志、 吕彪的书法作品被收入
《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一书中。安达市的书法艺术论文获省、地、国家奖。

  海伦县1983年5月1日成立书法、篆刻协会,会员53人。到1985年该县已有 9个系统11个乡
镇成立了书法、篆刻分会,会员1 500多人。有9人被吸收为省书法协会会员。地区书法协会曾
组织海伦县与北安市、依安县、牡丹江市、哈尔滨市、省老干部局、杭州市等书法作品对展、
联展。此后又与边疆 5省、北方14省联展,还参加日本举办的书法展览。在此期间,海伦全县
有4100多人参加书法学习和创作活动。其中,段雪梅、杨小南、李朝阳、周晶、高航等人的书
法参加了中、日两国少儿书画大展,1人获一等奖,4人获纪念奖。李朝阳的书法获全国“神龙
杯”大赛铜牌奖和中、日两国大中小学生书法展览金牌一等奖。李永祥的书法作品,被荆州博
物馆、乳山飞腾博物馆、开封市翰园碑林收藏,并被收入《第三届全国书法大展作品》、《中
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两个集子中。

  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泉洗、郑敏、王洪庆,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多年,各自闯出了自
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孙泉洗,从少年时代给左邻右舍写对联开始,走上了书法创作道路。
多年来从未间断,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书画大展,现有创作的书法精品 200余件,其中部分作
品,赠外国友人。孙泉洗曾被聘为中国当代艺术精品组委会委员、评委及庆祝建党70周年全国
硬笔书法大展委员会顾问。郑敏在书法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一直刻苦学习,其书法作
品多次参加各级书画大展,现有书法精品一百余件,部分书法作品,赠给外国及台湾友人。王
洪庆的书法创作历尽艰辛,终于闯出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在北京、杭州、绥化等地举办过他
个人书法展览,有一定影响,其中部分作品,赠外国友人,获得好评。

  硬笔书法近几年在各市县兴旺起来。1990年,地区成立了硬笔书法协会筹备小组 (1992年
正式成立书协)。 硬笔书法骨干作者有绥化市的生国辉,肇东市的王国庆,肇源县的孙栋梁,
绥棱县的孙税、崔维林,望奎县的温庆利,明水县的康平、窦熙哲、郑玺龙,地区教育学院的
郭洪涛等。青年硬笔书法家郭洪涛,现有硬笔书法作品 700余件,其代表作有毛泽东的《沁园
春》、王羲之的《兰亭序》、诸葛亮的《前赤壁赋》、陶渊明的《桃花园记》、曹操的《观沧
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他的硬笔书法获省、地、国家奖10余次。其中,1989年海
内外硬笔书法精品邀请展,他的书法《兰亭序》获奖。1990年,他有10余件作品参加全国北京、
上海等十大城市硬笔书法联展。行书《沁园春》硬笔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国——香港硬笔书法
精选》一书中。其本人1990年被选为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其小传被收入《中国当代
硬笔书法家名录》等3部辞书中。

  主要获奖书法艺术作品表
表21—5



  (三)雕塑木纹画

  绥化地区搞雕塑的人不多,较有成就的有张天原、陈晓耕、杨百田、鲁守芳(女)、王桂琴
(女)、吴永江、赵光华等。他们侧重是搞木包雕,少的有几十件,多的上百件。其中,代表人
物张天原,高级工艺美术师,他1970年开始木包雕艺术创作,到1990年共创作 100余件。其代
表作有《双水牛》、《二龙戏珠》、《冰山雪莲》、《东方飞狮》等22件。1988年,在中国首
届长城民间艺术节展出40余件,获荣誉证书。1989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专展22件,其中的
《二龙戏珠》被钓鱼台国宾馆收展。1990年参加亚运会展出38件,其中《东方飞狮》赠送亚运
会,获亚运会一级荣誉证书。其木包雕艺术创作论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美术
报》、《今日中国》、《中国文化报》等50余家报刊发表。1988年,中央、省地电视台录制播
放了张天原的木包雕作品38件。其小传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文化艺术家)大辞典》、
《中国工艺美术家名人辞典》等10部辞书中。

  1990年7月,中国第一个木包雕艺术家协会,在绥化地区成立。

  木包雕艺术作品,是将树木长出的包,根据其开关、纹理走向、色泽等加工成各种人物、
动物、植物等艺术品。

  陈晓耕是绥化地区创作天然木纹画艺术家。其代表作有《和平鸽》等几十件,《和平鸽》
曾被苏联《真理报》选登,其他作品被日本、西班牙等一些国家报刊选登。郭沫若、丰子恺、
钱学森等国家名人为其题词、写信。1988年参加中国首届长城民问艺术节展出50余件。本人小
传被收入《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文化艺术家)大辞典》、《中国林业家大辞典》等10部辞书。

  天然木纹画艺术,是从锯开的木头中,根据木头的纹络、形状、色泽等选出象形人、动物、
植物及景观等稍一加工,成天然木纹画。

  肇源县的泥塑高手魏玉章,在中华民国、伪满洲国时,绥化地区内的庙寺泥胎神像,多出
自他手。1982年,魏玉章以82岁的高龄,应聘去宁安县(渤海国遗址)复塑一尊(毕肖原塑)高达
5 米之多的释迦牟尼坐像。后又为哈尔滨市极乐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彩绘、泥塑盘龙等。其
高徒高国卿1958年参加省美展工作时,即席表演,被吸收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艺术雕塑作品表
表21—6



  (四)篆刻

  绥化地区搞篆刻艺术的人也较少。1983年海伦县成立了书法、篆刻协会,会员53人。全区
篆刻艺术较有成就的人有明水县的康平,肇东市的赵永本,肇州县的陈恩来,绥棱县的孙钰、
毛鸿吉,望奎县的李春林,庆安县的刘沛田,绥化市的武良山等。康平的篆刻艺术作品,1981
年至1990年先后在《文汇报》、《内蒙古日报》、《贵州日报》、《东北民兵报》、《黑龙江
日报》等20多种报刊上发表,多次参加省、地和国家展。赵永本20多年边学习边创作篆刻艺术
作品,他吸收了各家所长,形成自己粗犷简朴的北方特点。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地和国家展览,
并在多种报刊发表。刘沛田从1983年至1990年共创作篆刻艺术作品 100余件,有的被收入《全
国印社联展集》、《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篆刻》、《西泠日报》、《中国书画报》
等作品集及刊物上。

   主要艺术篆刻作品表
表21—7



  (五)剪纸

  清末、民国、日伪时期,今绥化地区各地民间剪纸普遍流行。每年秋季农家糊窗时,妇女
剪些《百鸟朝凤》、《五谷丰登》、《双燕展翅》、《鸳鸯戏水》、《喜鹊登枝》、《双喜福
字》、《招财进宝》、《多福多寿》及禽、兽、花、木等图案,衬上金、银纸贴在窗户上,以
美化生活。

  解放后,海伦、兰西、望奎、安达、绥化、肇东、明水等县剪纸活动开展的较好。剪纸队
伍由小到大,剪纸作品由少到多,水平由低到高。其作品立意新颖,构图奇巧,千姿百态,栩
栩如生,誉满国内外。

  1949年,望奎县三区(灵山)农家妇女刘氏,剪出一幅土改清算斗争地主会场场景作品,当
时被选为全县剪纸作品第一名。1960年,县文化馆统一组织辅导剪纸创作,出现了一些优秀作
品,有自纯的《战斗在工业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蔡长禄的《师生下田锄草》、孙影芝的《拔
麦》。这些作品均刊登在同年 7月11日的《望奎报》上。安达市的冯英,在刻制皮影艺术的基
础上,60年代进行剪纸创作,其代表作有《飞龙》、《金鸡报晓》、《农林牧副渔五业图》、
《六畜兴旺》等。《飞龙》获国际殊荣奖。肇东市的顾文奎剪纸代表作有《学习雷锋》、《劳
动致富》、《一对夫妇一个孩》等,均博得好评。绥化市的家庭妇女李淑贤、青年工人李建华
二人剪纸技艺独树一职,剪前不用绘图,一把剪刀,一张纸,当场表演,剪出的作品神形兼备。
李淑贤几十年剪出作品上千幅,至今尚保存几百幅。

  绥化市地区开展剪纸创作活动最好的是海伦市和兰西县。

  海伦市剪纸队伍形成于50年代,现在剪纸作者有300余人,并成立了“海伦市剪纸协会”。
1950年,傅作仁创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海伦县剪纸第一幅反映时代气息的作品。
傅作仁与董振凡合作的《祖国颂》,刊登在1960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此后,《美术》、
《中国农民报》、《黑龙江日报》等各级报刊陆续发表海伦县的剪纸。1962年,国家对外文委
将《祖国颂》选送苏联展出。 1964年,海伦县文化馆集体创作的大型《东方红》剪纸18幅,
《黑龙江日报》刊登后,《人民日报》选载。周总理将其中的《葵花向太阳》、《飞渡天险》、
《到敌人后方去》几幅剪纸赠送给大庆铁人王进喜和北海舰队的战士。同年11月15日,省文化
局、省美术家协会在省美术馆联合举办展出海伦县1959至1964年64位作者的剪纸作品225件(328
幅)。 1981年,省电视台录制和播放了海伦县剪纸《八十年代第一春》、《画乡行》等优秀作
品,全面介绍了海伦县剪纸艺术成就。1984年,全国10市、县剪纸联展闭幕式在海伦县举行,
同年,海伦县有96幅剪纸作品参加了广交会展销。1986年,海伦县为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创作以
计划生育为内容的剪纸(挂钱)100套(800张)。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中,以傅作仁、董振凡、
杨力、宋世良、林述盛、毕再生、赵双珍等为骨干的100余名作者,创作剪纸4 000余幅。先后
在苏联、法国、越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美国、塞浦路斯、日本、南斯拉
夫、罗马尼亚、墨西哥、摩洛哥、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2000余幅,获得好评。
1988年,中国首届长城民间艺术节,展出海伦县剪纸作品2000件。同年,傅作仁当选为省剪纸
学会副主席。

  兰西县剪纸队伍形成于80年代初,在顾宪武等人的带动下有 200余人参加剪纸活动。现有
中国剪纸协会会员21人,省花鸟画学会、省剪纸研究会会员 70多人。创作剪纸作品1 300余件,
剪纸藏书票600余套(5 000多幅),有近百幅挂钱和剪纸藏书票被国家收藏,部分作品被选送日
本、美国、英国、西德、新加坡展览。有46篇剪纸论文获省、地奖励,并编写了《挂钱艺术的
欣赏与研究》、《剪纸藏书票艺术研究》两部书稿,近百名剪纸作者获国家一、二、三等奖。
其代表作有挂钱 《红楼十二钗》、《西厢记》、《十二月花神》、《八仙图》、《四季情古
图》、《琴棋书画》、《三星高照》等。黑龙江省政府、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兰西县政府
优秀剪纸群体光荣称号。省美术家协会、省剪纸协会,在兰西县召开的第二届年会上给兰西县
委、县政府颁发了荣誉证书。

   主要剪纸艺术作品表
表21—8









  (六)摄 影

  民国初和伪满时期,绥化地区各县均有经商性质的照相馆,无人把摄影当做一门艺术去研
究。解放后,全区各县逐渐把摄影分为经商与艺术两个门类。现全区各市县均有摄影艺术队伍。
兰西县1984年成立摄影协会,会员60多人,其中,刘子彦、庞士杰、张丰、王景旺等人的作品
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海伦市有 100多人搞艺术摄影,金玉德从1969年至1990年艺术摄影作品在
各级报刊上发表1500多幅。绥化市举办艺术摄影展览12次,其中,精品80多幅。肇州县以裴世
昌为主的摄影队伍有30多人,他们的艺术摄影作品经常参加各级展览和发表在报刊上。望奎县
1956年开展艺术摄影创作,1980年成立美术、摄影协会,会员34人。该协会定期举行会议,交
流经验,互相学习,评论作品。其代表人物于锡民及其代表作品有《北疆屏障》、《反细菌战》、
《立功喜报报道》、《千锤百炼》发表在《解放军画报》、《林业画报》等报刊上。有的作品
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大全》一书中。摄影艺术家王振光的《幸福的晚年》、《拼搏》、《丁玲
在北大荒》等优秀艺术摄影作品发表在《学友》、《黑龙江画报》等报刊上。安达、肇州等市
县也都形成了艺术摄影队伍和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到1990年,地区摄影家协会会员有44人。

   主要艺术摄影作品表
表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