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化石

第二章 文物

第一节 化石




  松花江猛犸象化石 1973年8月,肇源县三站公社农民在距地表5米深的粉沙层中发现 1具
完整的猛犸象化石。经鉴定属于老年个体,年龄在60岁以上。全长5.45米.高 3.33米,门齿长
1.43米。全身骨骼只缺后股骨、胫骨、腓骨、趾骨、前肢的指,大部分肋骨、尾椎骨和其余部
分很完整。此化石为长鼻目、真象亚目、真象科属松花江猛犸象.经测定距今2.1万年左右。

  猛犸象又称毛象,是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的一种巨大哺乳动物,灭绝于约 1万年前,在更
新世中晚期,它们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食取寒冷地区植物的果草、芦苇、树木枝叶等。全身
披有浓密长毛,常成群活动。发现肇源这样比较完整的松花江猛犸象骨架,在我国古脊椎动物
学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松花江猛犸象的体质形态和探讨我省第四纪更新世
晚期以来松嫩平原一带的古地理、气候的变化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证据。化石经整复后陈列于黑
龙江省博物馆。

  绥化市的四方台镇、明水县的光荣乡均发现过猛犸象牙,略呈弧形,长2米左右。

  披毛犀头骨化石 打捞于肇源船站附近江中,骨缝孔隙内夹有卵石等,是一完整的披毛犀
头骨化石,附有10颗上臼齿,左右各5颗,其中前臼齿2颗,据牙齿的磨蚀程度推断,为一壮年
个体。化石全长80厘米,略小于富拉尔基完整披毛犀化石(头骨全长85厘米)的个体。1989年,
在肇东市太平乡太平村,还发现过披毛犀化石。披毛犀与猛犸象一样,生存于新生代更新世晚
期.距今一至数万年前。此标本现陈列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马鹿头骨化石 出土于肇源县。此化石为马鹿头骨后部。附有完整的双角。左右角上各有
7个权。双角的长度各约1.5米,两角相距的最宽处约为 1.3米。这种远古马鹿生活于第四纪更
新世晚期。标本现陈列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野牛头骨化石此化石为一完整的野牛头骨,双角齐全,两角问的距离为 1米左右。据鉴定,
为 1万年前的个体,生活于第四纪更新世。50年代打捞于肇源县永利乡孟克里村附近江中。现
陈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