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陶器
第三节 陶器
陶鬲 绥化地区境内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遗址上多见陶鬲残片。1974年10月在肇源县
白金宝遗址出土了陶鬲数件。现存黑龙江省博物馆。
陶罐 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所出土的陶罐,形制较多,尤其桶形罐为典型。这种陶罐多为
泥质黄褐陶,器壁较薄,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敛口,尖唇外侈,下腹略鼓,底平,口与底径
相近或略小些,身上多饰篦点纹几何图案。完整的1件桶型罐,口径与底径相同为10厘米,高16
厘米,腹径13厘米。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在白金宝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出土一高身罐,火候
不均。灰褐杂黄褐色,直口方唇微外侈,唇下有两行指压纹,肩狭,下腹半收小平底,器形不
甚工整。口径14.4~16厘米,颈高2.5厘米,通高37.5厘米,腹径31.5厘米,底径8厘米。这样
大型器在白金宝遗址中是首次发现,其形制较特殊。现存于黑龙江省考古队。
陶杯 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在第一次发掘中,出土完整陶杯30件,大多为泥质黄褐陶,素面,
口微敛,唇外侈,圆腹,口边附一桥状耳。其中1件较为典型的陶杯高9.5厘米,径12厘米,底
4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陶壶 1940年10月在肇源县望海屯发现一陶壶。陶壶为长颈、鼓腹、平底,身印红衣,口
径8.3厘米,底径5.8厘米,高17.5厘米。它是白金宝文化中常见的器形。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
馆。1974年在肇源县民意公社白金宝遗址发掘出一陶壶,侈口,尖圆唇,球形腹,平底,口径
7厘米,高9厘米。现存黑龙江省博物馆。1983年,在肇源县兴安公社双胜大队采集一陶壶,直
口尖唇、鼓腹、表面磨光.饰篦点纹组成的蛙形等图案,口径6.8厘米,高9.5厘米,底径4.5厘
米。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陶鼎 1980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为细沙灰褐陶,手制,上部似碗形,唇微侈,外
口近唇部有一浅凹弦纹,小尖足外侈,通高17厘米,口径17厘米,足高 1.7厘米,足距12厘米。
现存于黑龙江省考古队。
陶钵 1974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为泥质黄褐陶,直口,尖唇折腹,下腹急收成小
底,外表磨光,饰篦点纹组成的一周简化羊形图案,口边附一高出的小桥状耳,口径10.5厘米,
高5厘米,底径3.5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陶纺轮 1974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形如算珠,两面隆起,中钻直孔,直径2.6 厘
米,厚1.7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陶支座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为夹砂褐陶,下大上小,上四周内收成小圆台,
顶部中有一线圆窝,高5.6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陶网坠 1983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采集。为红褐陶,手制,火候较高.其状类香蕉.中问
粗,两头细,略有弯曲,剖面椭圆形。靠近两端处各钻有小孔.两端且压有凸沟,颇似鱼头,
长10厘米余。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陶艺术品 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了一些陶艺术品,其中较有特色的为
鸟头,靴形的饰件的和响器。鸟头系以较扁的泥条捏成,长颈、头微昂,啄残,长 5.3厘米。
形象粗犷古朴。靴形饰件,形如靴子,尖头,前端上翘,底部有凸凹棱,后端穿有横孔,可系
带,长3.8厘米,高2.9厘米。响器2件,皆泥质灰褐陶,手制,形似铜玲。其中1件平底封闭,
中部穿一周小孔,顶部圆细、钻孔。铃内装有小石块,摇动有声。高4.7厘米,底径4 厘米。
这些陶艺术品现均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