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铜器
第五节 铜器
铜 镜
1983年,肇源县福兴公社供销合作社收废铜收一铜镜,直径8.7厘米,边厚 0.3~0.5厘米,
镜面平整光滑,背钮为半球状。图案分成 3部分,最外部为细密短线纹,其内铸有“青盖作镜
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三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铭文一周,内似为禽兽纹。
因铸模制作粗糙,镜钮一侧及镜边沿附近并包括铭文有数处疤痕,致使铭文字形模糊不清。镜
边镌有政府官吏签记的女真文款。金代因频于征战,铜料匮乏,铜禁逐严,一切铸镜皆由国出。
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 实施铜禁,八年令 “禁销钱铸镜”,十一年令“禁私铸铜镜”,但
民间私铸铜镜不绝,赝品“托为旧物,公然市之”。为此,对上市出售的旧镜也建立了严格的
签刻验记制度,防止私铸,但私铸镜仿制品仍难查禁。此铜镜形制饰纹虽同汉镜,但以工制粗
劣看,应为金代民问的仿铸品。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1980年,明水县繁荣公社古城大队乃颜故城遗址出土一面双纹海兽铜镜,直径11.4厘米,
厚0.6厘米。背后钮突起1.2厘米,经黑龙江省博物馆鉴定为唐镜。
1976年,绥棱县四海店出土一面铜镜。镜面呈淡银色,直径36厘米,厚1厘米,重6.5公斤,
镜面铸有人物、双鲤鱼图。现存于黑龙江省考古队。
铜钟 1980年在肇源县土产公司废铜库发现明代铜钟 1口,面极小巧,饰线刻花纹,上为
花卉瓶“大明宣德年造”,下为双云龙图案,中竖镌“万古流芳”,底为波浪纹,顶部鼻钮缺,
高16厘米.直径14厘米,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铜锅 1977年,望奎县通江公社白头大队林场东南150米、南距索伦沁遗址350米处出土一
口金代铜锅,呈焖罐形,重18.5公斤,同时出土的还有菜刀1把,三齿钩1把,四爪铁川2个。
被镇供销社购去。
50年代,海伦县出土三足铜锅一口,经鉴定为金代文物。
铜印 1985年在肇东县先进乡先进村出土一金代铜印,呈正方形,印文为九叠篆书“汉军
万户之印”,字体结构严谨。万户是比较高级的军事长官,这方铜印对研究金代兵制颇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