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其他文物
第七节 其他文物
一、银 器
清代官印 肇源县出土的一方银质印鉴,印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5.5厘米,通高11厘米,
印厚2.5厘米。印背有一蹲坐式的虎形大钮。印面铸满、蒙两种文字,右 3行为蒙文,左3行为
满文;印背右刻蒙文,左刻满文。印文及印背汉译均为:“管辖科尔沁左翼郭尔罗斯后旗扎萨
克印”。印左侧刻满文,右侧刻蒙文,汉译均为:“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印前、后侧面各刻
满、蒙文的“礼部造”。印经长期使用,背侧的阴刻文字仅可识别,不能传拓。此印是清康熙
二十五年(1686年)朝庭礼部铸造颁发的蒙古族地方官印。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二、牙制品
牙镞 1983年,肇源县在文物普查时,于民意公社建民大队附近林带中采集到 1枚牙镞。
形似梭镖,长7.4厘米,宽0.9厘米,是将象牙门齿料从四方刻削出锋(平剖面呈棱形),后将上
下脊棱及边刃收回,做成扁矩形梃。此镞器形工整,表面光滑。该牙镞为新石器时代文物。现
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牙鱼镖 1978年在肇源县义顺公社北山遗址发现。为象牙磨制,残端成尖状,有钻孔及倒
刺,尾部宽长,并钻有3个孔。是新石器时代文物。现存于肇源县图书馆。
牙刀 1974年在肇源县三站公社望海屯遗址发掘。牙刀系用野猪牙半剖磨成。根端钻孔,
另一端磨出弧刃,全长6.6厘米。为青铜时代文物。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三、骨制品
骨镞 1974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仿青铜镞,四身扁长,前锋稍钝,横剖面呈菱形,
长7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矛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锋部锐利呈三角形,横剖面呈菱形,双翼扁平长。
近末端一侧有钻孔,磨制,长17.4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锥 1974年在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出土骨锥 2枚。一器身较长,尖锋锐利,剖面椭圆,通
体磨光,一侧刻划一排符号。一形似短剑,锋极尖锐,横剖面亦呈椭圆形,身中部有一圆孔,
柄窄,端宽,通体精磨,长7.5厘米。两骨锥均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凿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器身宽短,两面磨出窄刃,通体磨光,长7.2 厘
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针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细长,通体磨光。针尖锋利,针鼻钻孔很小,加
工精细。长7.5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器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叶形,顶端平齐,有钻孔,下端磨成弧形刃,长
7.3厘米。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管 1974年出土于肇源县白金宝遗址。残长 8厘米,三处刻有划纹,似为针盒。现存于
黑龙江省博物馆。
骨甲片 1944年在肇源县三站乡望海屯遗址出土。1组 10片,长5.5厘米,宽3厘米,两边
各钻3个孔。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