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档案利用 一、档案利用
绥化地区各档案馆的档案利用工作始于1956年。当时档案利用率普遍低下,每个档案馆年
利用档案只有四五十人次、五六十卷。
1958年9月,地委、专署办公室,在海伦县召开全区第一次档案资料利用工作流动现场会,
同年11月,省委办公厅在庆安召开全省档案资料利用工作现场会议。两次现场会后,全区各档
案馆,通过“设立阅览室、中心服务台、送卷到门、电话调卷、登门拜访、开架阅览”等多种
形式,开展了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仅3个月时间,就提供档案14020卷次,庆安、海伦、绥化
等县的利用率达80%以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接待查档的人次和调阅档案的数量成倍增长。全区地、县档案
馆从1981年 9月到1987年止,接待各方面、各阶层查档人员13万多次,提供档案19万多卷次,
取得直接经济效益 1 110多万元。80年代后,多为编史修志工作提供利用,其次为落实各项政
策、平反冤假错案、科学技术研究、改革开放等提供依据。
1974年以前,档案馆的检索工具,只有《案卷目录》一种,适应不了查阅档案的需要,为
了解决档案检索工具单一、手段落后的问题,地、市县档案馆,从1975 年开始,陆续编制了
《案卷全引目录》、《文件专题目录》(卡片)、《文件字号目录》、《常委会议、专员、县长
办公会议目录》(卡片)、《人名索引》(卡片)等 5种必备的检索工具。并对建国前的革命历史
档案,编制了“开放目录”。基本满足了从不同角度调卷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
率。
绥化地区地、市县档案馆1958—1990年提供档案利用数量统计表
表21—15 单位:人次卷
二、档案编研
绥化地区地、县档案馆的档案编研工作,多始于1958年。1981年以前,各馆编写了一些资
料,但种类、数量少,质量低。自1982年 4月,全省穆棱档案编研工作会议后,各馆的编研工
作才逐渐展开。先由编写简单的“会议简介”、“大事记”等小型资料开始,逐步到编写“历
史沿革”、“地方概况”及各种“专题史料”。
为加强档案编研工作,地区档案馆,于1984年 1月设立了编研科,各市县档案馆设立了编
研股或组,配备了专职编写人员,采取自编、合编、委托他人编三种形式。到1987年底,全区
编写资料 40余种,1 000多万字。如庆安县档案馆编写的《人员信息》等资料,获得价值较高
的经济信息35条,使庆安县从外省、市得到28万多元的投资和资助。海伦县档案馆编写的《1978
年~1984年海伦县基地县建设文件材料汇编》、《海伦县四十年来旱、涝、雹灾情况简介》以
及《勤劳致富和家庭企业典型简介》等资料,印发300多册,被各部门广泛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档案馆的编研工作也不断地发展和提高,仅1986年~1990年,全区
共编写出《组织机构沿革》、《地方概况》、《机关大事记》、《会议简介》、《发展史》、
《文件(会议)汇编》、《数字汇编》以及各种《专题史料》等,共827万多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