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档案统计资料
第六节 档案统计资料
一、档案统计
绥化地区各级档案馆,从1980年开始建立档案统计工作。统计种类包括各类档案数量、利
用、机构人员、经费、设备的统计等。
各地、县档案馆除每年填报一次国家和省统一制定的《档案工作统计年报》之外,地区档
案局于1982年,还制定了《档案数量变化情况统计表》和《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各馆于每
季度末,将利用档案的数量和效果进行一次统计,年终进行一次总的统计。
为把统计数字搞准,各县对馆藏档案数量进行了清点核对,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普遍建
立了《档案保管分户帐》和《档案保管总帐》。从此,达到了有据可查,准确地掌握了档案的
“收进、移出、现存”三个基本数字。
二、资料工作
1958年,在建档案馆的同时,普遍建立了资料室。并收集、订购和编写了一些报刊、杂志、
业务书籍等资料,但种类不多,数量很少。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各县的资料室随之被撤销,使一些具有参考价
值的资料大量散失。
为了弥补档案文件不齐不全的问题,更好地辅助档案提供利用,从1979年开始,全区地、
市县档案馆,按照地区提出的建立资料室的统一标准,恢复与整顿了资料室的工作。对原有的
资料进行了清理、分类、登记造册,编制了检索工具,并通过接收、征集、订购、汇集、编写
和交换等各种渠道,广泛地收集了一批比较珍贵的资料,进一步充实了资料室的内容。到1982
年末,共收集和购置了“辞海、辞源、辞典、年鉴、人物传”以及“清史稿”等各种资料2 500
多册。并配备了专人,建立健全了收集、保管、借阅等资料管理制度,使资料室的工作开始走
上了正常。
1987年,全区档案工作检查评比时,把资料工作作为检查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使馆藏的
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大增。到1990年底,全区馆藏资料共 133 485册,分为“经典著作、政策法
令汇编、文件(会议)汇编、统计数字汇编、党员干部名册、地图、影集、史志、工具书、专业
书籍、报纸合订本”等20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