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队伍

第三节 医疗队伍




  一、队伍构成

  中医 中医传入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始于清朝末期。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医孙广元由宽
城子(今吉林省长春市)迁入明水县境内行医。光绪二十年 (1894年),中医刘占易从奉天(今辽
宁省)省来绥化县境内开业行医。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中医姜万生由双城迁来望奎县正白
前二佐行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中医李云峰在海伦县城内悬葫应诊,开设“寿民堂”诊
所。相继各县均有中医传入,到宣统三年(1911年),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共有中医211人。

  民国时期,随着各县人口的增加,进入绥化地区境内的中医陆续增加。到民国 20年(1931
年),绥化地区境内12个县,共有中医568人。

  伪满时期,肇东县在伪康德元年(1934年)时有中医74人;海伦县在伪康德 2年(1935年)时
有中医84人;青冈县到伪康德5年(1938年)时有中医190人;明水县在伪康德 7年(1940年)时有
中医78人。绥棱县在伪康德12年(1945年)时有中医60人。尽管各县中医人员有所增加,但还远
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治病就医的需要:然而伪满政府还对中医(当时称汉医)采取各种办法加以
限制。如对中医进行所谓政治审查和反复考试,考试合格并需连续 5年无行医事故者,方可开
业行医。这样迫使部分中医停业改行。

  建国初期,根据党的方针政策,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将个体从业中医分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
和集体所有制的医疗单位工作。并有计划地对中医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1956年,各县先后开
展了对轻视中医思想的批判,扭转了曾一度出现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倾向,提高了
中医的社会地位。同时开展了西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还采取了老中医带学徒及开办中
医培训班等办法,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50年至1960年,全区各县老中
医招收中医学徒生605人,各县卫校附设中医班 8个,招收学员328人。这些学员出徒、毕业后,
均分配到各医疗单位从事中医工作。1960年到1970年,各县又招收中医学徒生 123名,大多数
中医学徒生经考试合格出徒,并取得了中医士技术职称。同时,省各级医学院校的中医毕业生
也不断分配到各县从事中医工作。1980年,全区各县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978)56号文件和中共
黑龙江省委(1979)57号文件,共招收回“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的中医中药人员 943人,1988
年,全区各县按照黑卫医字(1988)215 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了中医队伍建设。到1990年全
区共有中医1899人。

   各市县中医队伍情况表
表22—3 单位:人



  西医 西医传入绥化地区境内始于民国初期。民国 6年(1917年),西医付日新来海伦县,
在县城内北大街路西开设西医诊所,专治花柳梅毒病,并附设产科。民国8年(1919 年),西医
张子范,从辽宁省来望奎县开设了“子范医院”。同年,在吉林省基督教医院毕业的西医郭春
甫,由吉林省伊通县来到绥化县行医。民国11年(1922年),在沈阳小河沿医专毕业的西医赵羽
霄来庆城县(现庆安县)开设了天心仁医院。民国12年(1923年),西医张玉亭在肇州县丰乐镇西
街路南,开设了明德诊所。此后,明水、安达、兰西、青冈、肇东5 个县于民国时期,也相继
进入了西医。肇源在伪满初期才有西医进入,最晚的是绥棱县,于伪康德 2年(1935年)始有西
医传人。

  西医进入绥化地区境内之后,一般都在县城内单独开设诊所或医院,并多以医生的名字命
名。到民国20年(1931年),全区境内共有西医37人。伪满时期,各县相继成立了县立病院,西
医人数有所增加。到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前,全区境内12个县共有西医134人。

  解放后,自5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卫生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和部队转业的医务人员,陆续分
配到全区各县。各县还采取了办卫生学校、培训班及进修函授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了
在职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全区西医队伍日益发展状大。1949年全区有西医 247人,1966年发展
到1879人,1978年为2713人,到1990年末,全区已有西医4200人。

   各市县西医队伍情况表
表22—4 单位:人



  蒙医 绥化地区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多集中居住于肇源县西部的浩德乡、超等乡、义顺乡
等地。清朝和民国年间,这一带就有蒙医行医。

  清朝末年,蒙医关盛业,在今肇源县头台乡、大兴乡、浩德乡、超等乡、义顺乡一带行医,
以针灸见长,在群众中颇有声誉。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蒙古族人民的卫生医疗事业和蒙医队伍的发展建设。1955年,
张万金、何大喜等4名蒙医,在肇源县浩德乡开设了全区第一家蒙医联合诊所。1959年10月1日,
蒙医胡明善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于1979年晋升为蒙医师。
到1990年,全区共有蒙医9人。

  医技人员 建国初期,全区仅有少量的药剂、检验和放射线医技人员。1949年绥化地区境
内12个县仅有各类医技人员143人。1959年,全区各类医技人员已达426人,1966 年又增加到824
人。1970年以后,县级医院除放射线、药剂、检验医技人员外,又增加了心电、超声、理疗、
电疗科(室)的医技人员。而且乡镇医院也有了放射线、检验科的医技人员。各县卫生防疫站也
普遍建立了检验室,配备了专业检验人员。1990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技人员1 284人。

  护理人员 伪满时期,绥化地区境内各县立病院,就有了护士。伪康德8年(1941年),共有
护士52人。建国后,全区各县采取各种形式,培训了大批护理人员。国家专业卫生学校每年也
有大批毕业的护理人员分到各县,使全区护理人员队伍逐年壮大。1949年全区各县共有护理人
员125人,1959年发展到400人,1966年又增加到855人,1979年发展到1 593人,1984年发展到
2478人,1990末,全区共有护理人员3788人。

  此外,1990年全区各医疗单位尚有中西药剂人员2 003人,助产士165人,其他卫生技术人
员1 685人。

   绥化地区历年卫生技术人员表
表22—5 单位:人



   绥化地区历年卫生技术人员表
表22—5 单位:人



  二、培训提高

  建国后,各级卫生部门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市县卫生学校 1958年,海伦、绥化、兰西、绥棱、肇州、庆安、明水、望奎、青冈 9个
县先后办起了县卫生学校,培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962年,各县卫生学校先后撤销)。此间,
共开办各类专业班42个,培养卫生技术人员 1 869人,由各县卫生局(科)分配了工作。1968年
至 1970年,各县“五·七”大学内设了各种卫生专业培训班,共培训了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50
人,多数充实到农村各卫生医疗单位。1978年,全区12个县都重新恢复或组建了县卫生学校。
1983年,各县卫生学校统一改称为卫生职工学校,承担培训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就在技术岗位上
顶岗的人员和提高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1990年,全区共有卫生职工学校和卫
生职工中专12所,有职工2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4人。1978年至1990年,各市县卫生职工
学校和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培训初级卫生技术人员4 817人次。

  培训班 绥化地区境内各县自1951年起,就开始举办各种类型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1951
年至1954年,望奎县以县人民医院为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护理、药剂、生理、临床及基础理
论培训班。1960年至1961年,肇东县举办了两期中医学员培训班,培训中医出徒人员93人。1964
年,行署卫生局在肇东县举办了药剂、放射线两个专业培训班,时间为一年,共培训98人,充
实到各县医疗卫生单位。1973年,行署卫生局又在青冈县举办了卫生防疫培训班,时间为半年,
培训50人。1976年 8月,行署卫生局还举办了妇幼干部训练班,重点培训了农村卫生院妇幼保
健干部。

  1980年以来,全区各县进一步加强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工作,普遍制定了三年、
五年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采取了县卫校、公社中心卫生院办班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
方法,着重培养了学科带头人才、卫生管理人才、农村卫生人才和新兴医疗卫生项目的短缺人
才。 1980年至 1990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短训班 476期,培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5 948人次。

  此外,自1969年以来,全区各县还选派了大批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去省市以上医院进
修深造。到1990年统计,全区累计输送离职学习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2 81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