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医院体制改革
第七节 医院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普遍进行了改革,经历了科室核算、院
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和治理整顿等 4个阶段。1981年,各医院开始实行以科室为单位的
经济核算,医院改革开始起步。1983年,行署卫生局制定了《绥化地区卫生部门改革方案》,
各市县卫生局也相继制定了具体改革方案。全区各级医院全面开始进行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
办医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行了技术经济责任制和工资、奖金浮动制。1984年,按照全省卫生
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开始试行院长负责制。1987年、1988年,全区以推行“两制” (院长负责
制、承包经营责任制)为重点, 并积极探讨了防保制、分配制和股分制、租赁制、兼并制等形
式的改革。1989年、1990年全区的卫生改革有了进一步发展,使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收到了明
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院长负责制
1984年8月,绥化、海伦、绥棱县人民医院开始试行院长负责制。1985年2月,在全区全面
推开。
院长的产生有三种形式:一是任命制。由市县卫生局通过民意测验,按干部“四化”标准
要求,任命院长。二是选举制。根据各市县卫生局提出的职数和条件,由全院职工民主选举院
长。三是招聘制。对长期不能改变面貌的医院,由市县卫生局提出任务指标,提出招聘院长条
件,聘任院长。院长的职权范围:一是“组阁”办院权;二是人事招聘权;三是干部任免权;
四是行政业务指挥权;五是经济管理权;六是考核奖惩权。
1985年,全区共有乡镇级以上的医疗单位265个,实行院长负责制的有254个,占95.8%。
1988年全区有98%的市县以上医院和99.4%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同时加强和
突出了院长的法人地位和中心作用,使他们真正获得了院长的“六大权力”。1989年、1990年,
全区各级医院进一步完善了院长负责制,并逐级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状”,注意理顺党政关
系,书记、院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1990年,经过整顿后,全区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县级医院
有18处,占56%,乡镇卫生院288处达到了100%。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83年,全区各级医院开始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当时,市县以上医院的承包形式基本有
三种:一是“任务承包、质量管理、两级考核(院对科室、科室对职工)、以标定奖、超节提成”。
即医院根据几年来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按各科室分别制定和下达医疗、服务、管理、经济等项
指标。实行医院对科室,科室对职工个人考核,并根据考核、总评情况进行奖惩。二是“任务
承包、工资浮动、两级管理、计分算奖、节余提成”。即医院给各科室下达任务指标,然后从
职工基本工资中提出10%作为奖金的一部分,再把各科室的工作任务定为百分,按日、周、月
考核的总分高低,实行上下浮动。三是“任务承包、科室核算、两级管理、以分计奖、节余提
成”。即以科室为单位搞医疗成本核算,规定出科室经济收支指标,再分别把任务下达到科室。
医院根据科室结余按比例提成,并按百分考核实行奖惩。农村公社卫生院的承包形式也基本有
三种:一是“任务承包、奖金浮动”。即卫生院给各科室、组下达工作任务指标,根据考核情
况,奖金有多有少。二是“定、包、奖,工资和奖金浮动”。即定人员、定任务、定经济指标,
超额完成任务有奖。一般是工资浮动5%至10%, 与奖金一起浮动。三是“大包干责任制”。
即工资、奖金完全从业务收入中解决。上级所拨基本工资做为积累,购置器械等由上级卫生部
门专项拨款补助。实行这种形式的是少数单位。村卫生所积极推行了大队办所,集体投资,联
医计酬,基本工资加奖励或公务补贴的办医形式,实行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
劳分配的管理办法。
1988年,全区 328个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都实行了以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管理责任
制。承包经营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集体承包(班子集体或全员承包)。这种类型的占86.5%。
二是科室承包。这种承包形式在全区城乡各医疗卫生单位中普遍实行。其特点是单位把任务指
标分解到科室,科室把任务指标落实到人头,由科室主任与单位领导签订承包合同,根据考评
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实行奖罚。三是个人承包。部分长期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或规模较小,
地处偏僻,患者少,收入低的乡镇医院,实行了个人承包。1988年,全区有33个乡镇卫生院实
行了个人承包,占全区乡镇以上医疗卫生单位总数的10%。
1989年,行署卫生局对各种承包形式进行了治理整顿,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注意解
决了“以包代管”、“包而不管”和“以罚代管”等问题。较好地克服了“领导用钱铆、职工
向钱看”的弊端,注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针对有的医疗单位片面地追求经济收入,把工资、
奖金与卖钱额直接挂钩的现象,行署卫生局明确提出,要把职业道德、工作任务、医疗质量、
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列入承包合同,软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效益指标。整顿了医纪医风,
从严查处了21起勒卡患者,索要礼物,败坏医德医风的人和事。
1990年,全区中止了个人承包、班子集团承包的做法,纠正了经济指标落实到人头和滥发
奖金补贴以及违反价格政策等问题。
三、多种形式办医
1983年以来,全区各地本着在全民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地方办、市县办和部
门办同时并举,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办医疗事业的方针,实行了多方面集资,多种所有制并
存,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医。1985年,全区推广了肇东县多种形式办医经验,进一步推
动了全区多种形式办医事业的发展。
全区实行的多渠道办医形式主要有:一是试行全民所有制单位,按集体所有制单位管理,
在经济上独立核算,民主管理。到1988年末,全区有 213个乡镇卫生院,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
实行局(市县卫生局)乡共管。二是市县、乡镇医院分设门诊部或卫生所,单独管理,提取奖金。
三是农村卫生院伸腿办院所,村联合办所。四是经市县卫生局考核批准,允许医疗单位停薪留
职人员和有一技之长者,开设个体卫生所。五是开展横向技术协作,建立医疗联合体。到1987
年,全区已有20多个医院同上级医院或同级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由于实行了多渠道多层次
多种形式办医,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全区各地的医疗机构有所增加,网点布局日趋合理,
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