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绥化地区共有 5种地方病,即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布鲁
氏杆菌病。

  一、克山病

  克山病俗称“吐黄水病”、“攻心翻”、“羊毛疔”,是一种以心肌病变为主要症状的地
方病。克山病发病迅速,病情剧烈,病因至今不明,是病区群众的一大隐患。克山病主要分布
在绥棱、庆安、海伦、肇东、兰西、安达、明水、青冈8个市县的29个乡镇221个村屯,病区总
人口为19.2万人。现有痨、潜型病人248人。肇州、肇源、望奎和绥化4个市县为非克山病区。

  克山病在绥化地区境内流行已久,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绥棱县境内就有克山病
发生。民国9年(1920年),明水县境内克山病大流行。其中毛家烧锅屯(现育林乡先进村、胜利
村一带)一次发病153人,死亡 90人,病死率为58.82%。胡家炉屯(今属繁荣乡)全屯人都患克
山病而死。民国 19年(1930年),海伦县叶家窝棚屯(今红光农场境内)和绥棱县温家油坊屯(今
绥棱县二良种场境内)克山病大流行,多数死亡,少数幸存者逃往他乡。民国 20年(1931年),
安达县西北20华里处(今万宝山乡境内),发生克山病,108人患病,死亡102人,病死率达94.44%。
伪康德 2年(1935年),绥棱县双泉镇100余人患克山病,全部死亡。伪康德7年(1940年),海伦、
绥棱、安达、庆安、明水等县都先后发生了克山病。

  解放后,克山病在各病区县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特别是50年代发病人数较多。仅
重病区海伦县于1950年至1959年10年间,就有508人患急型克山病,死亡136人。1961年,地区
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对克山病进行了全面普查,全区共发现克山病人4 408人,其中痨型789人,
潜型3 619人。分布在 8个病区县的42个公社140个大队。1973年,全区再次进行了克山病普查,
共发现克山病人1 956人,其中痨型病人453人,潜型病人1 503人,分布于8个病区县的42个公
社119个大队371个小队。到1979年末,全区共有克山病人1 744人,其中慢型病人328人,潜型
病人1 416人。1974年至1979年,全区急型克山病发病总人数为 132人,死亡5人。1980年以来,
全区已基本控制了新患发生。

  解放前,人们对克山病无有效的防治办法,只能用拔火罐、针挑等办法缓解病痛。建国后,
病区各县先后组织了大批克山病医疗抢救队,深入病区开展克山病防治工作。1953年,各病区
实行了“三专”(专人、专马、专爬犁)、“四控制” (控制寒冷刺激、暴饮暴食、精神激动和
疲劳过度)、“五防”(防鼠虫媒介感染、防食物中毒、防缺乏营养、防污染水源、防一氧化碳
中毒)、“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和把住“三关”(头场雪关、三九天关、过小年关)
的综合防治措施。1956年,非克山病区的绥化、肇州、肇源、望奎等县也派出了医疗队深入病
区,配合当地医务人员防治克山病。到1958年底统计,全区共成立防治克山病巡回医疗队18个,
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区19 732人次。1960年,全区认真贯彻了“防、查、治、抢、研”方针,
采取了中西医结合、土洋并举,干部、专业人员和群众三结合,治病和防病,生产和生活相结
合的办法防治克山病,收到显著成效。克山病区广泛开展了普查工作,建立了健康卡片,掌握
了病情,加强了对克山病人的治疗和管理。1962年,松花江专署第二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各
县在3年内基本控制或消灭克山病,全区进一步掀起了群众性的防治克山病的高潮。 各地在对
克山病治疗上,由于病因不明,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50年代,全区各地主要以樟脑为主,辅
以副肾素、葡萄糖、安那加等药物进行治疗。1961年,开始大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克山病。1980
年,开始应用“亚硒酸钠”片剂防治克山病,收到明显效果。至今已连续10年无急性病例发生,
对现患治疗率已达43.54%。1990年全区克山病患病率已由1978年的75.32/10万下降到10.13/
10万。

   1979年全区克山病情况表
表22—13 单位:个、人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甲病),是全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地方病,中医称之为“瘿”,病区群
众称之为“粗脖根”、“大粗脖”,其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缺碘而引起的。地甲病在全区12
个市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病区计154个乡镇4 293个自然屯,病区人口为274万,占全区总
人口的46%。其中重病区有望奎县、海伦市、庆安县、明水县、肇东市及绥化市。

  地甲病在绥化地区境内流行已久,早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绥棱县境内就有地甲病
发生。民国年间,地甲病在绥棱、庆安、海伦县近山区普遍发生。

  建国后,绥化地区境内各县仍有地甲病发生。1960年,海伦、望奎、绥棱等县,相继进行
了地甲病普查,共发现地甲病患者7 847人。1978年,根据中共中央[1977]第 48号文件和黑龙
江省防治地甲病现场会议精神,绥化地区各县连续 3年开展了地甲病普查普治工作,到1979年
末统计,共查出地甲病人15 6251人,其中弥漫型117 420人,结节型25 408人,混合型13 423
人。仅海伦、望奎、绥棱、绥化、兰西和明水 6个县就查出地甲病人 102 743人。其中绥化县
33 453人。明水县18 125人,望奎县15 521人,绥棱县 13 163人,海伦县 12 942人,兰西县
9 539人。

  各市县防治地甲病的措施,主要是改善病区卫生条件,推行食用碘盐。1968年明水县首次
应用“六八一”针剂和海藻治疗地甲病获得成功,有效率达63%以上,并在全区推广。各市县
还相继采用了针灸、碘化钾片和碘油配合使用的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治地甲病。1976 年6月,地
区卫生局与粮食局,联合召开了防治地甲病推广机械加工碘盐现场会,推行食盐加碘防治地甲
病。1978年,推行了口服消瘿片和消瘿胶囊。1980年,采用了碘酊注射,口服瘿药,大剂量碘
化钾片联合使用和普及碘盐相结合的措施防治地甲病。到1981年7 月,全区地甲病治愈率已达
83.35%,患病率已降为1.43%。中学生生理肿大率为13.1%,小学生生理肿大率为12.O1%,
碘盐普及率为95.6%。经黑龙江省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检查验收,绥化地区已达到了黑龙江
省规定的基本控制地甲病的各项指标。1981 年以后,全区防治地甲病的重点转入了学校。1983
年,病区3至13岁的儿童普遍服用了碘化钾片,服药率为97.7%。1987年,全区设立了 33个病
情动态观察点,对36 860人进行了观察,平均肿大率为 9.5%,低于国家控制指标。同时,地
县两级卫生防疫站,还对全区407个单位(户)进行了碘盐监测,有碘率达100%,碘合格率为87%。
全区还有10个市县卫生防疫站开展了尿碘测定工作。1990年,全区共有地甲病患者30 733人,
累计治愈15700人,肿大率为7.8%,患病率为0.78%,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

  克汀病是地甲病患者遗传所致的病症,患者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有痴傻之称。全区现有
克汀病人24人。对克汀病的防治是与地甲病的防治同步进行的。1970年开始在地甲病区对育龄
妇女和孕妇实行碘油、碘酊注射,以预防克汀病。

   1979年全区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情况表
表22—14 单位:个、人



  三、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关节病。患者关节肿大,身体矮小,四肢不灵,重者
致残,失去劳动能力。病区主要分布于绥棱、海伦、庆安、明水、青冈、肇东、 绥化和安达8
个市县的37个乡镇195个村671个自然屯,现有大骨节病人48 725人。重病区为绥棱、海伦和庆
安3个市县,其中绥棱县现有病人39 068人。

  大骨节病,于民国16年(1927年)首先在绥棱县境内发生,相继在海伦、庆安境内均出现了
大骨节病。1952年绥棱县首次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查出大骨节病1 324人。1960 年,海伦、
绥棱、庆安、青冈、明水等县也相继进行了大骨节病普查。海伦县查出大骨节病 1 574人,占
病区总人口的3.2%。绥棱县查出大骨节病10 200人,患病率为5.78%。 1973年,地区地方病
防治办公室又对病区 8个县45个公社238个大队898个生产小队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查出大骨节
病人10 199人,其中重患 2 273人。1981年,地区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在绥棱县召开了大骨节
病普查培训现场会,统一了大骨节病诊断标准和普查方法。同年,全区 8个大骨节病区县再次
进行了全面普查,共普查了100万人,查出大骨节病人56 760人。

  在全面普查、掌握病情的基础上,各县对大骨节病进行了综合防治。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饮
用水内投入适量的石膏、卤碱、草木灰和用硫酸处置的方法改良水质。1960年,病区各县相继
采用了口服复方硫酸钠、稀硫酸及运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74年至1976
年,绥棱、海伦、庆安、绥化 4个县相继开展了应用亚硒酸钠治疗早期儿童大骨节病,共治疗
450例,疗程为1至2年。经X光检查,干骺型病人全部好转,干骺骨骺型病人好转率为89.3%。
1982年11月,黑龙江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在绥棱县召开了大骨节病防治工作现场会后,全
区普遍推行了服用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 对病区 75 307名儿童投服了亚硒酸钠,服用率达
99.7%。到1987年,全区病区已有16万人服用了亚硒酸钠,有85%的病区病情趋于稳定,基本
无新患发生。1988年,全区大骨节病临床患病率已控制在10%以下,1—3年级小学生已无新患
发生,达到省提出的基本控制标准。1990年,病区3—16岁儿童服硒率已达99.33%

   1984年全区大骨节病情况表
表22—15 单位:个、人



  四、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因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而引起的慢性中毒性地方病。轻者为牙齿
变黄缺损,称氟斑牙(俗称黄牙根),是地方性氟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重者则骨骼变形,乃至
瘫痪,为氟骨症。此病也是全区发病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安达、肇东、
肇州、肇源、明水、兰西和青冈7个市县的102个乡镇1 032个村3 150个自然屯。病区总人口为
1 766 415人。其中重病区为肇东、肇州、肇源和安达4市县,曾有“三肇加安达,一口大黄牙”
之说。全区现有氟斑牙病人780 105人,氟骨症病人51 371人,其中病情严重者3 240人。

  解放后,病区各县多次进行了氟病普查,掌握了病情,摸清了病区饮用水的含氟量。1961
年,氟病区安达、肇东、肇州、肇源等县通过普查,共发现氟病村屯906个。其中重病村屯240
个,病区总人口63万人。自1977年开始,肇东、肇源、肇州、安达、明水等县又先后进行了水
质含氟量测定。到1979年末,全区共普查氟中毒病区 7个县 59个人民公社,451个生产大队,
2 524个生产小队,1 604个自然屯,共普查出氟中毒患者591 218人。其中氟斑牙病人546 278
人,氟骨症病人44 940人。1984年,全区共有氟病区 116个乡镇,941个村,5 294个村民小组,
3 925个自然屯,病区总人口为1 805 038人,患病总人数为827 085人。其中氟斑牙患者774 972
人,氟骨症患者52 113人。在普查中发现,病区儿童从换牙时开始出现氟斑牙症状,患病率为
30—90%。20岁后骨骼出现明显氟中毒(氟骨症)症状,患病率为 60%。 在病区居住年限越长、
年龄越大的人及贫困地区患病率越高,病情越重。

  预防氟病的基本措施是改水。1955年,各病区曾采用了砂石、白灰、炭末过滤等办法降低
水中含氟量。但由于方法繁琐,在水中浸泡石灰又不易被群众接受,使这次改水失败。1969年,
全区开始打深井,改水防病。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病区的防氟改水工程纳入了水
利建设计划,病区各县本着国家投资和群众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了防氟改水,打
井防病工作。到1985年末,病区共打机井 800余眼,使病区近40万群众吃上了低氟水。其中安
达市自1978年至1985年共打改水井241眼,使241个村屯的1O余万人吃上了低氟水,占病区人口
的50%,并有196个自然屯实现了自来水化。肇东市自1979年到1985年共打防病改水井227眼,
有70%的井安上了自来水,全市氟病区已有16万人吃上了合乎标准的低氟水。肇州县自1976年
到1985年共打成防病改水井114 眼,有110 个自然屯62 000人吃上了低氟水。其中有82个村屯
56 650人吃上了自来水,占已改水人口的91%。肇源县自1978年到1985年共打成防病改水井64
眼,病区2万余人吃上了低氟水。其中有26个村用上了自来水。1986年6月,省、地在安达市召
开了防病改水现场会,推广了安达市羊草镇、肇东市宋站镇改水防氟经验,并在全区建立了14
个病情观察点,对改水防病的效果进行观察。从对病区 4 529人的观察看,饮用低氟水后,原
有氟中毒病人病情稳定,且无新患发生。经 120人次尿氟抽样测定表明,氟含量达到了国家规
定的标准。到1990年,全区7个氟病病区县,共打防病改水井1 133眼,其中有 849个村屯的深
井已配套使用,受益人口达137.9万人,有3个乡已达到了自来水化。重病区基本完成了改水任
务,病情得到了控制,中病区和轻病区正在逐步进行改水,病情也趋向稳定。

   1979年全区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况表
表22—16 单位:个、人



  五、布鲁氏杆菌病(布病)

  布鲁氏杆菌病俗称“懒汉子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病,一般是
由牛、羊传染给人的。布病主要分布在安达、肇东、明水、肇源和青冈5个市县的53个乡镇1036
个村屯。其中安达、肇东两市为黑龙江省布病重点疫区。1990年统计,病区人数为 557 407人,
布病患者222人。

  1949年,布病在安达县境内的萨尔图草原(现属大庆市)首次发生。1952年,肇东县向阳乡
天增屯也发生了布病。到1954年初,全区已有布病患者214人,死亡6人。1956年至1958年,安
达、肇东、明水、青冈、兰西5个县连续3年暴发流行了布病,发病率在130.5~232.2/10万之
间,仅肇东县就有 808人先后患此病。此后,病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与流行。1976年以
后,发病率逐年下降,到1983年,除肇东县发生一例布病新患外,各县已无新患发生。

  在布病预防上,主要是加强对牲畜的管理。1956年,开展接种布氏菌疫苗。1959年开始在
病区畜间(主要是牛、羊)应用 19号菌苗免疫,并推行了小羊群“三有、四固定、一杜绝”(有
羊舍、有羊羔室、有防护用具;固定牧场、固定放牧员、固定接羔员、固定积肥员;在产羔季
节杜绝羊只分散到户饲养)管理办法, 并和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
减少了人、畜间布病的传染和发生。

  在治疗上,1958年安达县首先从苏联71进了“鲁德涅夫菌苗”疗法并获得成功,先后治愈
慢性布病患者 376人,成为全国治疗布病的首选疗法。1961年,安达县又研究了菌苗冬眠疗法,
解决了用“鲁德涅夫菌苗”在治疗中患者出现的高烧、发冷、大汗的现象。1965年开始对布病
急性患者应用抗菌素疗法(四环素、链霉素)。中医和蒙医,利用中药、蒙药治疗布病,也取得
了显著疗效,治愈率达70%以上。1989年,经黑龙江省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考核验收,全区布病
已达到了基本控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