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药品制剂

第三节 药品制剂




  建国前,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均不能生产西药,中药除少数行医者自采自制外,大部靠外购。

  建国后,各县先后建立了制药厂。1958年,各县人民医院、农村公社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制
剂室。1990年,全区共有医院制剂室45个,其中中药制剂室10个,西药制剂室35个;县城内有
30个,乡镇有15个。这些制剂室制剂了大量中、西药,供本医院使用。

  一、中药生产

  60年代,全区各县中医院(科)先后成立了中药制剂室,开始配制中成药。当时仅能生产丸
散膏丹等中药10余种。70年代,农村各中心卫生院也先后成立了中药制剂室,开始生产中成药。
到1990年,全区各医院制剂室先后生产了颠茄合剂、强力合剂、吐根合剂、“柴胡针”、“抗
菌一号”中药注射液、银翘解毒丸、山楂丸、六味地黄丸、穿心莲片等丸散膏丹、糖浆、胶丸、
针剂等中药百余种。

  二、西药生产

  60年代,各县人民医院制剂室主要生产糖浆、大液体、盐水等。70年代主要生产普鲁卡因、
雷夫努尔、双黄连、青霉素、青霉素膏、雷夫努尔膏、樟脑膏等40余种酊、粉、针剂药品。1980
年后,制药设备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主要生产各种葡萄糖、生理盐水、安基比林、普鲁
卡因注射液等60余种药品,产品一律自制自用。

  三、中草药采集

  绥化地区土地辽阔,野生中草药材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龙胆草、柴胡、知
母、防风、地丁、车前子、葶苈子、桔梗、泽兰、苦参、百合、远志、黄芩、黄芪、党参、马
勃、苦丁香、蛇床子、独活、玉竹、茵陈、金灯、大力子、瞿麦、甘草、红花、白头翁、荆芥、
大蓟、小蓟、益母草、血见愁、天仙子、芦根、公英、蒲黄、艾叶、地芋、苍耳子、马齿苋、
狼毒、扁蓄、青蒿、旋覆花、枸杞子、虻虫等近80种。其中龙胆草、桔梗、知母、蒲公英、车
前子是畅销药材。动物类中药有:鸡内金、鹿茸、獾子油、牛黄、羊胆、干蟾等十几种。

  建国后,全区各县每年都由商业部门收购大量的中草药材。1958年,各县相继开始人工种
植中草药。1960年,全区共种植中草药材52 541亩,野生药材采集收购68 500公斤。

  60年代末,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出现,全区农村合作医疗站广泛采用了 “三土四自”(土
方、土法、土药房;自种、自采、自制、自用)的办法, 为广大群众防病治病,使全区中草药
材生产有了新发展。1971年,地区卫生局下发了《关于1971年中药材生产和收购计划的通知》,
要求各地种植中草药材要做到计划、地块、种子、技术 4落实。各级药材、供销部门都妥善地
安排了收购网点,及时收购。收购的原则是:省管32个品种,除赤芍、大活、紫苑 3个品种按
计划收购外,其它29个品种大量生产,大量收购;地区管25个品种,做到计划生产,计划收购;
县管的小品种立足自给,缩小调剂面。1971年,全区共种植中药材11 765亩,种植的品种有:
人参、党参、黄芪、平贝、防风、大力子、甘草、红花、生地、薄荷、王不留等。全年收购中
草药 1 883 400斤,收购的品种主要有:党参、甘草、防风、黄柏、五味子、龙胆草、桔梗、
鹿(犴)角、黄芪、红花、大活、鹿茸、熊胆、鹿鞭、鹿尾、鹿胎等76种。1976年,全区“四自

中草药工作达到高峰,仅海伦、肇州、明水3个县就种植中草药7540亩。

  “四自”中草药工作巩固的不好。主要是因为条件设备不足,采制药品有一定困难,加之
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毛病,因此,出现了办办停停的现象。
1980年以后,“四自”中草药工作逐年下降,药材种植面积明显减少。1982年,全区12个县种
植中草药材共1 911亩,是1976年海伦、肇州、明水3个县中草药材种植面积的25%。1987年,
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又下降为873亩,仅是1976年肇州县中草药材种植面积的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