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后,党和政府特别注重爱国卫生工作。1952年,绥化地区境内各县就掀起了大规模的
讲究卫生,粉碎敌人细菌战的爱国卫生运动。各县人民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家家动员,人人动
手,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大搞环境卫生,消除病害孳生场所。并组织干部群众观看反细菌
战的电影,组建了防疫扑灭队,发现敌人投掷的带菌蝇虫后,立即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现场采取
火烧、烟熏等办法予以消除,控制了病菌的扩散。1952年 7月,省卫生厅在明水县召开了爱国
卫生反细菌战现场会,推动了全区境内各县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
1956年至1960年,全区开展了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讲卫生和在农村
大兴“五有三勤”(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户户有灰仓;勤起、勤垫、
勤打扫)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肇州大搞农村卫生基本建设成绩显著。1959年 5月省委、
省人委在肇州县召开了“五有三勤”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了肇州经验。到1960年 4月,全区已
有厕所150 225处,马棚19 540个、猪圈164 153个、鸡鸭架353 799个,基本达到了“五有”
标准。
1961年至1965年,全区开展了以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各
县城镇街道、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农村社队普遍订立了卫生公约,开展卫生检查评比,
树标兵竞赛活动。对卫生合格者发放卫生合格证,对卫生不合格者贴黑色卫生不合格证,在群
众中树立卫生光荣,不卫生耻辱的社会新风尚。1962年,地委、专署认真总结了全区开展爱国
卫生运动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认真纠正了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作法,重新
确定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卫生治本建设规划,坚持了突击与经常相结合的作法。每年
都利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形成了制
度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4年至 1980年,全区爱国卫生运动以“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畜圈、改
厕所、改炉灶、改环境)为重点内容, 从治本人手,加强了城乡卫生基本建设,努力改善环境
卫生面貌。
1974年,肇东县在“五有三勤”的基础上,在全区首先开展了“两管五改”工作,推广了
四方人民公社康岗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和黎明人民公社三合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大队搞农村卫
生基本建设的经验,把爱国卫生运动和改善村屯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省爱卫办在肇东县召开
了“两管五改”现场经验交流会。地区卫生局制定了“两管五改,,村屯建设标准。即:墙成
线,房成行,猪圈、厕所院两旁;道路两侧要有排水沟,街道两旁树成趟;水井有井台、井裙、
井盖和排水沟、公用提水用具,井周围30米内无污染源。1976年省爱卫办分别在肇东县、安达
县召开了“两管五改”现场会。地区卫生局转发了安达县卫生科《关于老虎冈公社“两管五改”
的调查报告》,并对全区12个县进行了卫生大检查,共检查了269 个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
农村17个公社的 18个大队26个生产队的“两管五改”情况。到1976年末,全区已有1 371个农
村生产队,基本达到了“两管五改”标准,占10.4%。具有“两管五改”雏型的生产队有3 585
个,占27.2%。初改生产队为7 241个。占54.9%。 1977年末,全区实现“两管五改”的生产
队发展到4 893个,占31.7%。雏型生产队有5 709个,占 36.9%。初改生产队有4 431个,占
28%。到1979年末,全区基本实现“两管五改”的队(屯)已达 8 892个。肇东县于1979年被评
为全省“两管五改”先进县。海伦县自1980年春季以来,县委书记亲自抓,全党动员,全民动
手,自力更生,坚持从实际出发,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原则,大搞“两管五改”建设,仅用
2 个多月的时间,全县农村就基本达到了“两管五改”的要求,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全县378
个生产大队1 930个生产队中,已有 254个生产大队、1 356个生产队基本达到了“两管五改”
标准。成为全省第一个大面积实现“两管五改”的先进县。省政府批转了海伦县《关于“两管
五改”的报告》,并于1980年7月份在海伦县召开了现场会,在全省推广了海伦县的经验。
1981年 5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地委、行署发出通知,要求全区各县大力开展
“五讲四美”活动。1982年 3月,地委、行署又发出的《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力开展
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各县全面开展了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五讲四美”活动。
在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地区爱卫会召开了会议,专门研究了治脏的问题,向全区发
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号召,掀起了大搞城镇治本建设的高潮。各市县
都采取了“民办公助”、“门前三包”等办法,发挥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积极性,大力
创建了卫生文明城、卫生文明单位、卫生文明厂店、卫生文明街道,实现环境绿化、净化、美
化。各市县人民政府都制定了《城乡公共卫生管理细则》。1984年,按照省爱卫会《关于创建
卫生文明单位和卫生文明村镇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又制定了《卫生文明村(单位)建设方案》,
开展了“卫生文明单位”、“卫生光荣之家”的评选活动。肇州县爱卫会提出的《卫生文明城
建设方案》,在省、地得到了全面推广,促进了全区卫生文明城建设工作。到1984年末统计,
全区共创建省级卫生文明村(单位)11个,地级文明村(单位)24个,肇州、庆安两县被评为地级
卫生文明城,肇东市被评为省级自来水先进县。1985年,各市县相继成立了卫生文明城镇建设
指挥部、卫生清洁队,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
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卫生文明升级赛”
活动,进一步开展了卫生文明单位(村)活动。全区共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单位(村)51个,地级卫
生文明单位(村)96个,肇州、庆安2县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先进镇。全区共建成农村自来水872
处,受益人口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 12%。安达市农村共建成自来水199处,全市35.3%的
农村人口吃上了自来水,被评为省级自来水先进市。 1989年,全区共创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33
个,先进村8个,地级卫生先进单位132 个,卫生先进村12个。肇州、庆安、绥化3个市县被评
为省级卫生文明城。通过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大大改善了城乡卫生面貌,降低了“四害”的密
度,安达市、绥化市、兰西县被评为省级灭鼠先进市县。
1990年,全区共投资1 734万元,新修地下排水管线5.7万延长米;新修永久性路面61万延
米长;城镇新建公共厕所288个,增设垃圾箱1 086个、果皮箱 206个,还增加了垃圾清运车和
洒水车。全区新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20个、村21个;地级卫生先进单位150个、村20个。在
全国 434座城市卫生联检联评中,绥化市获全省县级市组第一名。肇东市、望奎县经自查已达
到省灭鼠先进县标准。全区平均鼠密度已低于 2%(粉迹法测试),有力地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
和蔓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