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体育课广播操

第二章 课节锻炼

第一节  体育课广播操




  一、体育课

  民国初期,各县官办学校都开设体育课,无教学计划,无专职体育教师,多由班主任兼任,
每周2节,名为“体操”。民国17年(1928年)12 月,政府统一了教材及教学制度,体育被纳入
教学大纲。各县初、高级小学校基本配备了体育教师,各年级每周均设2 节体育课,内容主要
有体操、田径及球类。设有简易篮球架、双杠、单杠等体育设施。

  伪满初期,各学校仍是每周 2节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体操、列队、田径和球类。各校
均设专职教师,增添了棒球、秋千、铅球、铁饼、标枪等体育器材。伪康德7年(1940年) 后,
体育课减少,在中等学校(国民高等)设专职体育教官,对学生施行军训。宣场“武士道精神”,
搞“劈剑训练”,搞野营、防空、爆破、救护、攻堡等战地演习,实则是进行奴化教育。

  建国后,1956年国家颁布了《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大纲(草案)》。1957年,体育又被纳入
教育方针“三育”之一,使体育课有了统一的内容和要求。城乡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体育课,
增设了体育设施,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每周固定2 节体育课,列入正式课程,按教学大纲授
课。体育成绩记入期中和期末考试总分,是评定三好学生的重要学科之一。授课内容主要是田
径、体操、球类、速滑及体育基础知识。授课方法为分组轮换式,体育器材不断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体育课被“学工、学农、学军”所代替,体育设施多被破坏。

  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学校恢复了体育课。1979年,肇东县第一中学被
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地区教育局、体委和卫生局联合在肇东县召开了学校体育、
卫生工作现场会,在全区推广了肇东一中体育教学经验。 同时,各学校都认真贯彻了《全国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普遍地开展了“三
两”活动,即每周2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坚持做两操(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都把抓好体育工作列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市县教育局都有专
职干部分管学校体育。地区教育学院和各市县教师进修校都配有体育教研员。部分学校还成立
了学校体育、卫生处。全区有40%的中、小学生做到每天活动 1小时。上体育课所需用的场地
和器材也不断增加和完善,一般中、小学都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场地和器材,并有单杠、
双杠、木马、平衡木、高转盘、悬梯、滑梯、爬杆等体育器材。冬季各中小学都浇筑冰场,开
设冰上课和冰上体育活动。有的学校还增设了武术等传统项目教学。到1990年,全区各市县城
乡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基本保证了上体育课和体育达标的需要。授课方法也由分组轮换
式改为循环教授法。中学不仅采取了男女学生分班上课法,还经常开展体育观摩教学,评选最
佳体育课,进行专题讲座活动,做到了教师定时研究,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按教学大纲要求
上满每周2 节体育课,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体育课被挤占,体育教师打零杂,“上课没
字,下课没事,一堂课两个球,师生都自由”的放任自流状态。体育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不断
提高。海伦市向阳小学体育教师曹光辉、绥化市第二中学体育教师沈广金和肇东市第一中学体
育教研组长郭会义先后于1981年和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二、广播操

  1951年1O月,各学校开始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即在每天课间休息时做,通称课间操。为
推动此项工作坚持下去,还经常举办广播体操表演、比赛。为保护学生视力,各中、小学于1963
年开始做眼保健操。1979年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后,有些
学校又增加了早操。到1990年,全区已推行了7套广播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