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业余训练

第二节  业余训练




  一、体育基点校、队

  为活跃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给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地区于1982年在各市县中小学建立
体育基点校和重点运动队48处,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坚持常年体育训练。经过不断地整顿、
提高,逐步形成了省、地传统项目学校、重点运动队、学校运动队、体育教师“一带二”对口
衔接的5级学校课余训练体系。到1990年,全区共建立体育基点校66所,学生2 400人,配兼职
教练员245人。其中省、地命名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8所,地区命名的学校重点运动队38个。
1984年至1986年的3年间,全区各基点校就向省、地、县培养输送了258名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考入体育院校71人,还为基层培养体育骨干700多人。

  此外,全区还有普通中、小学课余小运动队1241个,共有队员49640人,有572所学校开展
了体育教师“一带二”活动,共有队员6700余人。肇东市第一中学、绥化市第二中学、海伦市
向阳小学和肇州县丰乐二小学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

  二、业余体校

  1958年,各市县开始建立青少年业余体校或体育训练班。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业余体校停办。1971年,陆续恢复。1973年,全区共办起了业余体校 10处,共有学员744人,
专职教练员33人。1974年,经省体委批准,成立了绥化地区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共有学员750
人,专职教练员47人。到1975年,12个县的业余体校全部恢复。

  1980年以来。各级业余体校按照省体委提出的“加强高级、调整中级、扩大初级”的原则,
对各业余体校进行了整顿,加强了领导,端正了办校方向,调整了项目布局,逐步形成了地(地
区重点业余体校)、县(市县业余体校)、校(体育基点校、队)相互衔接的3级训练网络和梯形结
构。1990年,全区已有业余体校14所,即每个市县各1所,地区重点业余体校1所,地区军体校
1所。

  各业余体校成立以来,曾分别开设了田径、速滑、冰球、射击、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
目的训练,但项目布局不够合理。1980年初,全区田径只有6个班,速滑只有9个班,而球类却
有25个班,与国家给我省的重点对口项目的要求不相适应。1980年,地区先后召开了全区业余
体校现场会和体委主任工作会,调整了训练项目布局,加强了基础项目,突出了重点项目。1981
年全区业余体校共有43个班,其中田径12个班,速滑13个班。共有学生737 人,教练员44人,
与省重点项目对口的学生占95%以上。1987年,全区进一步调整了项目布局,并增加了摔跤、
举重、手球、武术4 个训练项目,落实了以田径为基础,速滑为重点,兼顾其它项目的训练方
案,使训练结构日趋完善,项目更加合理。 1990年,全区各业余体校共设田径、速滑、篮球、
乒乓球、手球、举重、摔跤、射击、武术等9个训练项目,87个班,共有学员1 395人,专职教
练员88人。

  在训练及管理上,1977年地区体委制定下发了《绥化地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暂行工作条
例》。《条例》规定,业余体校招生,要经本人自愿,家长同意,学校推荐,体校考核,医院
体检,领导批准,方可入学。学制一般为2年至4年。训练日数,每年保证250至280个训练日,
每个训练日至少保证2个小时的训练时数。1987年,地区体委又提出了 “向管理要成绩,向训
练要冠军,向科学要金牌”的口号,对运动员进行了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还制定了教练员考
评标准、体校学员管理和输送奖励办法,建立了运动员技术档案,加强了学籍管理,使训练工
作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加强了体育科研工作,地区体委、体校都成立了科学选才领导小
组。到1990年,全区共成立了体育科研领导组织 14个,实行科学选才。有9个市县业余体校实
行了集中食宿,集中训练,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水平。

  在人才输送上,各市县业余体校自建校以来,共为地区重点业余体校、省体校和省体工队
等单位输送了707名运动员。其中田径222人,速滑188人,篮球113人,排球6人,乒乓球68人,
手球6人,射击65人,举重18人,摔跤12人,拳击2人,自行车1人,柔道 2人,滑雪4人。1985
年,地区重点体校、肇东市业余体校、地区军体校被评为全省先进业余体校。1986年,地区重
点业余体校被国家体委评为贯彻《全国少儿速滑教学大纲》先进集体。1987年,地区重点业余
体校和肇东市业余体校又被评为全国业余体育训练先进集体。

  三、绥化校外教学班

  1986年,经省体委和省教委批准,在绥化地区设立省体校绥化校外教学班。该班为中等专
业班,学制4年,主要任务是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同时为小学培养体育教师。

  1990年共有4个班,学员123人。其中1年47人、2年30人、3年23人、4年23人,配有教练员
12人、文化教师9人、工作人员5人。开设速滑、乒乓球、摔跤、举重、射击、田径 6个训练项
目。场地设施有篮球训练房,乒乓球训练房,摔跤、举重训练房各1座,田径训练场1处,基本
满足了教学训练的需要。

          1990年全区业余体校统计表
 表23—1               单位:个、人





  说明:安达市业余体校的数字含地区军体校

          业余体校输送运动员统计表
 表23—2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