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服饰

第二十四篇 风俗民情

第一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服饰




  清朝时期官吏穿衣戴帽均有严格规定,从其衣帽装束,就可看出其身份和等级。住在全区
境内的各民族的服装有所区别,各有特点。比如住在郭尔罗斯后旗茂兴站的六品驿站官。着朝
廷规定的“顶戴”。各台站的站丁在值班时穿“号坎”。站人的日常服饰保持了云南一带的特
有习惯。妇女无论老幼均蓄发盘辫于头顶。夏季一般不穿鞋,称为“打赤脚”,在田间劳动时
穿自编的草鞋,上衣为紧身紧袖,喜穿白色.裤子虽为杂色-但以白色居多。形制短肥,冬季穿
皮袄皮裤与蒙民相似。清朝末年开放蒙荒以后,关内移民日渐增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服
饰普遍发生了变化。农民和城市贫民皆着粗布短衣,颜色多为青、蓝、白、灰等色。只有过年
时才穿布制长衫。而地主富商穿着甚为讲究,多穿绸缎呢绒做的外套、长袍、短褂、坎肩,冬
装多是狐貉轻裘,帽子则为“瓜皮青缎”帽。

  民国年间,政府官员多穿中山装,戴毡礼帽,也有的穿长袍马褂,知识分子多穿长衫、长
袍。农民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头,前后两个小耳,左右两大耳,有白、红、黑三色,帽耳
上缝以狗皮,稍富有者,缝狐狸皮。冬鞋多穿靰鞡,上者用牛皮,次者用马皮、猪皮缝制,穿
时可絮入捣软的靰鞡草(山上长的一种草),稍富者可套入毡袜。妇女则多穿偏大襟短衣或长衫,
裹脚,穿民妆鞋。

  伪满时期,一般公务人员一律穿草绿色协和服,前暗扣,4个兜,背后有横带,有褶、翻
领,戴协和帽或战斗帽。少数人穿西装、皮鞋,戴礼帽。女职员多穿紧身旗袍或穿裙子,又臂
裸露。有的烫发,穿高跟鞋。军队、警察、自卫团均有制服、军服和警服,警察还佩戴肩章。
学生穿操衣。有3个兜的,也有4个兜的。而贫苦农民多穿用更绳布做的衣服,即不美观、坚固,
又不耐寒。

  1945年解放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很大变化,消除了衣着上的等级观念。干部、职工、青
年学生多穿四兜干部服,农村、城镇居民多穿制服和便服,也有穿中山装的,颜色多为青、绿、
蓝、灰。帽子多为制帽,男女都是短装。1949年建国后,服装的布质多为斜文、灯心绒、花大
呢一类棉布,而棉布夹衣也被绒衣、绒裤所代替。农民除年龄较大者仍戴毡帽头外。青年人多
戴尖顶长耳皮帽,脚穿棉胶鞋、大头鞋等。

  60年代后期,的确良衬衫风行城乡,男女塑料凉鞋充斥市场,城乡男女老少,几乎人脚一
双。

  “文化大革命”期间。成年人服装无甚改变,而青年男女皆愿穿草绿色军装或仿军装。单、
棉军帽也盛行一时。从1976年开始,衣着款式及其质量变化较大,由低档棉制品向美观大方和
中高档毛呢绒制品发展。全区城镇男女职工、干部,冬天多穿呢子大衣、羽绒服、皮夹克等,
春秋两季还穿各式毛料风衣,城镇除少数高龄者外,多是西装。鞋多穿单、棉牛皮鞋或胶、毡
底布面单、棉鞋:单帽多为毛料前进帽,棉帽多为平顶长耳羊剪绒、貉绒、水鼠、水、旱獭等
皮帽,狗皮、兔皮帽和胶鞋、大头鞋等很少有人穿戴。一部分青年穿喇叭裤或牛仔裤,一些女
青年穿上了裙子、旗袍、高跟或半高跟皮、凉鞋。妇女春秋多戴纱巾,冬季多扎头巾、戴围脖。
衣着的花色、款式已多种多样。

  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在不断演变,与汉族服饰差别越来越小。

  清代蒙古族的王公贵族着的短褂袍套,各色顶戴,冬裘夏帛,梳长辫子垂于脑后。喇嘛衣
着红黄色为多,佛爷喇嘛身着黄色衣帽.小喇嘛着紫衣布靴,诵经时肩披袈裟。平民不论男女
老少,宽服阔袖,大长袍,白色大布,冬穿羊皮袍不挂面,惟于周边以红布镶之,必束腰带。
男女皆穿靴,妇女头戴包巾,领环色绢。现在蒙古族人民平常服饰与汉族人基本一样。只是盛
会时才穿民族服装,改红缨帽为前进帽。

  满族人爱穿灰色长袍马褂,系灰色腰带,头戴毡帽,不准戴狗皮帽子。现在服装与汉族基
本相同。

  朝鲜族妇女夏着长裙、短上衣,鞋如船状,俗称“鞋船”。男人上穿坎肩下穿长而肥大的
裤子。现已与汉族大体相同,只妇女仍喜爱民族服装,用绸缎及各种花布做上下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