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
第二节 饮食
解放前,全区人民的食粮多以小米、玉米和玉米面为主,惯吃粗粮,细粮次之。白面只有
逢年过节才吃。面食有饺子、包子、而条、面片、烙饼、馒头、花卷等,以饺子为上品。满族
人喜吃“河拉条子”,鲜族人喜吃糯米打糕、冷面、辣椒、狗肉汤等。回族人喜吃米面和牛羊
鱼肉。民国时期,受辽宁人迁入后的影响,在郭尔罗斯后旗居住的站人和蒙民开始效仿辽宁人
食用高梁米,后来汉族人有时也吃高粱米。伪满时期.因官吏逼要出荷粮.农民口粮所剩无几,
除年节外,平时很少有面食,贫苦人家多是以糠菜度日,根本吃不着大米、白面,如果食用大
米、白面,则以经济犯论处。建国后,仍以粗粮为主。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发生
了很大变化。城镇居民以面粉、大米为主,粗粮只是吃稀罕;农村面食大量增加,还经常可以
吃到自产或串换的大米。最低的也达到了细(白面、大米)、粗粮各半。
黄米面粘豆包,是全区农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过春节时。农村家家户户都淘粘米。蒸粘
豆包、撒粘糕等,此俗一直沿袭至今。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后。国家为厂满足城镇
居民的传统要求,每年春节时粮食部门都供应一定数量的大黄米或大黄米面。
蔬菜,春、夏季,吃小白菜、生菜、菠菜、水萝卜菜、羊角葱、韭菜等叶类蔬菜,其中多
为生食。并吃些上一年晾晒的干菜,如茄干、土豆于、豆角丝、西葫芦条等。秋季吃茄子、豆
角、黄瓜、青椒、角瓜、窝瓜等果类蔬菜和土豆、大头白菜等。入秋之后,甜瓜(香瓜)、西瓜、
西红柿大量上市,谓之“瓜秋”,西红柿在解放以前很少种植,建国后逐年增多,不但当作水
果生食,而且还可以炒或制汤、拌糖吃。到深秋时节,城乡家家户户储备各种蔬菜。如腌渍酸
菜、咸菜、窖藏土豆、白菜、萝卜等,以备冬春之用。进入80年代,由于采用塑料大棚的种植
技术,在冬春两季,人们也可以吃到果类和叶类的新鲜蔬菜。平时则以大酱、咸菜等为佐食小
菜,粉条、大豆腐、干豆腐常吃不不厌。
肉以猪、羊肉为主。乡村农民一般都在年节时杀猪,以供节日食用,平时很少吃肉。60年
代国家对城镇居民肉食,采取按人按月或在节日实行定量供应办法,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产
销直接见面,市场肉食供应比较充足,猪、羊、牛肉和鸡、鸭、鹅、鱼等平时和年节均有宰食,
狗肉以前食者甚少,近年渐多,满族人忌食。
酒类一般以白酒为主。50年代前后,人们多饮50~60度用高梁酿制的白酒,富有者待客也
有饮啤酒、果酒者。60年代全区各地均自行生产甜菜酒,其味甚烈。自70年代以来,多以玉米、
糠麸酿酒,味道较佳。每逢夏季人们多喜欢饮啤酒,清凉饮料多以冰棍、雪糕、冰糕、冰淇淋、
汽水等为主。近年来。小香槟、麦精啤露、自桦树汁等大量上市,深受人们欢迎。
营养饮料.解放前富有人家冬喝油茶、热牛奶,夏饮绿豆糕、鸡蛋水;蒙族人和站人喜饮酸
奶子。建国后,饮料品种逐渐增多,70年代以来奶粉、麦乳精等广为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