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行走

第四节  行走




  清朝时期,全区境内皆是土路,荒径小道,交通极为不便,一般平民外出基本上靠步行。
农民进城赶集,运输多数肩挑、肩扛,少数用两轮大铁车,车体笨重,载重时需套4~7匹马方
可行驶,后改成花轱辘车,车体较轻,载重时套2~4匹马即可行驶,主要用于农业运输,但农
民出门时,也有乘坐此车的。建国后,充气胶轮马车渐多,大铁车、花轱辘车逐渐被淘汰。冬
季赶上雪天外出多用爬犁,在雪地行走快而平稳、舒适。官宦富有者外出多为骑马、坐轿。各
县城内有租用的人力车.有马拉的两轮车,俗称“斗子车”,行人外出一般均坐此车。另外还
有四轮马车,此车前轮小后轮大,套一匹马或两匹马即可行驶,此车在各县城内,私人用它载
人谋生,供人租用。

  清光绪年间和伪满时期,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呼海铁路先后建成,均在全区境内通过。
绥化、绥棱、海伦、庆安、安达、肇东等县境内,每隔20或30华里就设一火车站,南去、北往、
东行均可乘坐火车。伪满时期还出现了自行车,此车多属于少数官吏和富有者骑用。一般平民
百姓根本买不起。解放后。自行车逐渐增多,到80年代,全区城镇职工、干部上下班大都是骑
自行车.农村拥有自行车的户数逐年增多。伪满时,各县城官府有少量汽车,俗称“大板车”。
建国后全区各县均设有公共汽车,通往各县乡镇,以及省内部分市县、公安、司法、邮政、监
理等部门,为了方便工作,均使用小车或摩托车。自1978年以后,个人购买摩托车骑用的增多,
现在全区地、市、县机关和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大多购买了北京吉普车、上海产的桑塔那,苏联、
日本进口的伏尔加、大吉普等各种小汽车,领导干部到省开会或下农村工作多坐本单位的小汽
车;一般干部出门多坐火车、公共汽车。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办事的也有乘轮船、飞机的。
总之,交通四通八达,行走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