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殡葬

第七节  殡葬




  解放前,全区境内人死了以后全施行木棺土葬,因穷富之别,丧礼也有繁简之分,但均带
有许多封建迷信色彩。人死后用棺材盛殓。一般穷人买不起棺材。有用装衣物的旧木柜盛殓的,
极贫者往往用炕席、秫秸箔子卷尸,草草埋葬。

  人在临死前,要由亲人给净面、洗脚、穿寿衣,俗称装老衣裳,不等停止呼吸时,就抬到
堂屋内已备好的“停尸排子”上,咽气后用黑布或纸将脸蒙上,双脚用红绳绊。左手拿着用而
做的“打狗干粮”,右手拿着“打狗棒”。头直上放一瓦盆,俗称“丧盆”,在盆内焚化纸钱。
放一碗干饭,俗称“倒头饭”(饭碗中插三根缠棉球的筷子),另外还放有香炉、油灯、供品等。
在大门旁悬挂与死者年龄相同张数的黄钱纸。男左,女右,称“椁头纸”,宜示此家有丧事。
从“椁头纸”的张数、位置可知死者的年龄与性别。

  死者的家属、亲属一律戴孝,以尽子女之责。男扎白布腰带,女戴白布孝。富有者则穿白
布孝衫。每日早、午、晚三次“报庙”,也叫“送浆水”。死者的家属、亲属,男前女后排列
成行,由一个手提装稀饭的水壶的老年人为前导,从家里边走边哭,走到村头土地庙前,将饭
水围小庙浇洒一圈,其余人跪在庙前,烧纸磕头后返回来,归途不哭。

  停尸半日后,将死者从屋内抬出装入棺材,称“入殓”。入殓时,要以被、幔遮天,不使
日光直照尸体,由孝子捧头,家属抬两侧,将尸体放人棺内。一般在家停灵3、5、7日不等,
叫出小殡或出大殡,多的有停三七二十一天的,最多的停尸七七四十九天,叫出礼殡。有钱人
家,还要请僧道诵经超度亡灵。在出灵前一天下午要举行“送行”仪式,“孝子”拖扫帚一把,
将椁头纸放在上面,亲友搀扶前行,家族、亲友每人手持三柱香及扎彩随后缓行。鼓乐吹打于
后,到庙上去“送行”,并反复诵念某某(对死者的称呼)“瑶池路啊”。到庙之后,即将拖魂
扫帚和扎彩一同烧掉,与此同时孝子站在凳子上“指明路”:某某(对死者的称呼)“西南大路
啊!”反复三遍。家属啼哭跪送,亲友默哀直至扎彩等化为灰烬返回。

  出灵前一天晚上“辞灵”,死者的子女先用棉球沾烧酒或净水,擦洗死者的耳、目、口、
鼻、心、手、脚,请之“开光”。此时,儿女、亲友可最后一次瞻仰遗容,随后用铁钉将棺盖
钉死,俗称“煞扣”。在“煞扣”时。儿女们跪在棺前口喊:某某(对死者的称呼)“躲钉”,
全家老小围棺痛哭。

  出灵,也叫“出殡”。起灵时,孝子扛灵头幡跪于棺前,将丧盆顶于头上,然后站起将丧
盆摔碎。有钱人家将棺材由人抬送坟茔地,分20杠、24杠、48杠不等。贫者用车或爬犁拉至公
用墓地,俗称“乱死岗子”。在去坟地路上,由一人在前头撒“买路钱”,孝子扛灵头幡前导,
一步三磕头,子孙、亲友随后哭泣,出屯为止。到坟地在事先挖好的墓穴中四角各放一个馒头,
将棺材按方位置于穴中,棺前放五谷囤(一般由死者之婿编扎)、下水罐、倒头饭、长明灯等,
将“灵头幡”放在棺材的上面,待孝子扔完第一锹土后,众人埋成圆形坟包。埋后焚香烧纸洒
酒进行祭奠。送灵众人返回时在进院之前要吃点食物或喝口酒,然后设素席招待亲友,至此葬
礼完毕。

  葬后3日圆坟,子女素妆打扮前去祭坟,烧香奠酒,填培坟包。以后,七天、三七、七七、
百日、周年都要祭墓。百日期满摘掉孝服,三周年大祭。夫妻都死了,按男左女右。后死者和
先死者要合葬于同一墓穴,俗成“并骨”。

  解放后,全区人民逐渐废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繁冗的祭祀方式,提
倡丧事简办,一般死者多是当日或次日安葬。用举办追悼会的方式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参加追
悼会的人们胸佩白花、臂戴黑纱,以表哀悼之情。

  60年代末期,全国的殡葬改革工作由大、中城市逐渐扩展到县城,为了推进这场移风易俗
的社会革命,全区所属各县,从1967年开始相继建成了火葬场。火葬场内一般都没有办公室、
火化室、火化炉、太平室、骨灰存放室等设施。为了加强对殡葬改革的领导,于1976年起,各
县都相继建立了殡葬管理所,负责本地的殡葬管理工作。从此,提倡和推行火葬的新风在全区
各县城全面展开。地、县直机关、工厂、企、事业等单位的党员、干部、工人死后,全部实行
了火葬。并且由城镇逐步向农村发展。此期间,在全区范围内还进行了移坟深埋工作。经过广
泛宣传、突击会战和各方努力,将全区耕地内的坟包,全部就地深埋或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不
宜耕种的墓地。

  进入80年代以来,葬礼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人死后,多数不开追悼会。将尸体运送
到火葬场,家属、亲属、生前好友等敬献花圈、佩戴黑纱、白花到火葬场向遗体告别,然后即
进行火化。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安放在火葬场骨灰寄存处,长期寄存。现在全区除距
火葬场较远的偏僻地区,因受条件限制,仍实行深埋土葬以外.其余城乡均实行火葬。

  回族丧葬,不制冥器,不焚纸箔。人死后先净身沐浴,用麝香塞七窍,以白布裹身,系以
布带。净身之后,将尸体四肢舒伸放至架子上,如是女人,还要把头发梳披于两肩,露出面部,
称之“闪面”。请阿訇或教长诵经,殓以清真寺公用之经匣,外加棺罩,由8人至16人在死后48
小时抬送到茔地,其圹先用木板或砖砌成四壁,并用白布围上。上有木盖。由阿訇诵经,称之
为“下土经”。在尸体落圹时。如面天仰卧,则阖家欢喜,如面地俯卧,则阖家痛哭,习俗认
为“仰则升天,俯则入地”。安葬七日、百日仍请阿訇至墓诵经。回族有本族的墓地,不与外
族混葬。

  满族人死后,将尸体顺炕停放,脚朝门,入殓时尸体不走门,从窗户抬出,不准过大梁。
家属、亲属用约1丈2尺长的白布束腰带,男人头戴白布或白毡帽,女人用白布包头。其余习俗
与汉族人同。

  朝鲜族人死了穿好寿衣后,放在一块叫做“七星板”的木板上。头朝北停放在离厨房最远
的东边屋里。在死者的头前放上祭品,并由亲人拿着死者的衣服在门前呼唤死者的名字,谓之
“招魂”。并说某某衣服拿去吧。拿去吧,这时把死者的名字写入家谱。前来吊孝的亲友多数
是老年人。无论男女,都要带来一瓶酒,在死者灵前先祭奠一杯酒,再叩3个头。家中比死者
年龄小的女人,都要把头发解开,待死者埋葬后再结上。还要戴孝。即把白布与头发编结在一
起,一直戴3年。死者入殓后,在棺材盖的两头分别写上“上、下”两个字,“上”指头部,
“下”指脚部。在送葬时将棺材放在24人抬的架子上,架子用白布做蓬,遮住上面,棺材的四
周用花布遮住,使人看不见棺材。途中遇山包和桥,送葬者都要跪下磕头。下葬时,如地形是
水平的,则死者头朝北,如地形有坡度,则死者头朝较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