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时令节日
第九节 时令节日
建国前,全区人民在一年之中习惯过些传统性的节日。建国后,除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节日
纪念外,在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中,还一直保留了一些千百年遗留卜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现在每逢这些节日到来的时候。人民群众都要举行庆税或纪念活动。
一、新节日
元旦——公历1月1日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新年。每逢元旦,国家规定职工、干部放假1
天。国家机关、学校、工厂、企事业等单位,对此节日较为重视,一般都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而农村则差些。
国际劳动妇女节——公历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二·八节”。每年“三·八节”,
国家机关、团体一般都组织妇女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有的单位,还为妇女放假1天,赠送
一些纪念品等。
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是工人阶级的重要节日。每
年“五·一节”,国家规定职工、干部放假1天。在这一天,有的单位的工会等部门为职工举
办一些文体活动,以示庆祝。
中国青年节——公历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每年这一天,各级共青团组织都举办一些青年
座谈会、朗诵会、报告会等活动。回忆“五·四”运动的光荣历史,激励青年发扬“五·四”
运动精神.更好地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
国际儿童节——公历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简称儿童节。节日这一天,各小学、幼儿园等
单位,为儿童和少年举办一些集体文艺活动,以示纪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公历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这一天各级党委都要举
办一些活动,如举行报告会、给党员及非党积极分子讲党课或为新人党的党员举行入党宣誓等,
以示纪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公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在这一天来临之际,各
驻军部队都举办报告会或进行军体比赛活动。有些地方军民代表还进行互访,并举办军民联欢
会。
国庆节——公历10月1日为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国家规定国庆节职工、
干部放假2天。每逢国庆节。城市机关、团体都举行一些大型或小型的庆祝活动。
二、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至翌年正月初五日,
传统习惯叫过年。这个节日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每年一进农历腊月,城乡人民就
开始准备过春节。农村杀年猪、淘年米,农民纷纷到城镇赶集,办置年货;城镇也开始准备春
节用品。
解放前,过春节带有很浓的传统习惯。除夕日,家家悬灯结彩,户户张贴春联和“挂钱”。
一般人家为了祭祀祖先,都要供家谱或三代宗亲,还要供“天地”、“灶王”等神。入夜,室
内外灯火辉煌,庭院高杆挂灯,门上结彩,一片通明。半夜零点,在庭院燃起柴草火堆,设香
案、烧纸钱、放鞭炮、迎接财、喜神,俗称“发大纸”。然后,全家老少围桌吃饺子,以庆新
春。饭后,少者给长者叩头拜年,长者赐给“压岁钱”,亲友间互相提灯拜年,通宵达旦,俗
称“守岁”。正月初一日,为“过大年”。这一天家家祭祀神祖,相识者见面互说“过年好”、
“恭喜发财”等吉利话。正月初五日,鸣放鞭炮,撤去供品,“送神”撤堂子,祭祀停止,谓
之“破五”。一年之始在于春,农者备耕,工商者准备开市,初六日恢复日常生活。
解放后,除废除了焚香、祭神等旧的风俗外,其他风俗仍然沿袭,并增加了许多新的活动
内容。如人人恭贺年喜,以礼品拜望长者和病者,新婚夫妇走访亲友“拜新年”,干部、职工、
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互相走访进行团拜活动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灯花节”。节日这天,
家家吃元宵(也称汤元),户户挂彩灯,还要往坟上送灯,有的农村扭秧歌撒路灯;有的城镇舞
狮子、耍龙灯,出嫁姑娘不许看见娘家的灯,结婚一年的新媳妇要到亲戚家去躲灯。
解放后,送灯、躲灯、撒路灯的基本没有了,但扭秧歌、放花炮、挂彩灯等习俗一直延续
下来。从1978年以来,各县城由工会、文化局等有关部门于十四、十五、十六日晚联合举办灯
展,有的还放焰火。五颜六色十分壮观,游人满街,观看灯火。
二月二一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风口”、“龙抬头日”。是庆贺万物经过严冬开始
复苏之日。此日,农家早晨早起,用柴灰从屋内水缸一直撒到井台,叫作“引龙”或称“领龙
道”。这一天满汉族一般都吃猪头肉。各家妇女用细秫秸稍和花布块相间串起来做成状似龙形
的饰物,叫作串“龙尾”,给小孩戴在胸前或肩上,祈祷一年风调雨顺。此习惯在解放后逐渐
破除,但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至今尚存。近年来,全区各县文化部门还组织城镇各系统举行
风筝比赛。
清明节——公历4月5日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有“踏青”,扫墓之风俗。清明
这天,城乡人们都要给祖坟添土祭扫。1949年建国以后,每年清明节,除多数群众上坟添土外,
各机关团体和学校,还组织职工、干部和学生,佩戴白花,手持工具,到烈士陵园扫墓,敬献
花圈,以寄哀思。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阳节。相传这个节日是为纪念我国
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遗留下来的。解放前,这天清晨人们早早起来,到野外去散步、采艾蒿,
叫作“走百步”。到麦地里用麦苗上的露水洗手洗脸,说是可以使人头清目明。家家屋檐插上
系有彩色纸葫芦的艾蒿和杨、柳树枝。人们身上佩戴各种颜色的香荷包,小孩颈、手和脚脖上
都系五色线,身戴五谷粮小口袋,是为了“驱邪避灾”防疫病。
解放后,系五色线、戴香荷包逐渐减少,而吃饺子、吃鸡蛋、吃粽子、挂葫芦、采艾蒿等
习俗依然沿袭。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县城节日早晨,去野外散步、采艾蒿、掰树枝的人越来越
多,既有青年男女,又有老人、儿童,几乎是倾城出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人们把此节看作是庆丰收和亲人团聚的
象征。解放前,在节日这一天,人们早饭一般都吃饺子,晚间吃月饼和瓜果,并在院内摆供品
祭月,观赏月景。解放后,夜间供月的少了一些.吃月饼、瓜果等习俗多数人家仍然沿袭。
小年一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民间祭灶日。传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专管人
间是非,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灶王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所在一家的善恶,事毕,将于正月
初一下界归位。群众希望它上天多言好事,少说坏话。所以,用麦芽糖(也称灶糖)祭祀灶王
爷和灶王奶奶,然后以糖粘住灶王的嘴。并用席篾儿、秫秸扎成鸡、犬、马等,和灶王爷一同
烧掉,欢送灶王爷回天宫。为此,习惯上在灶王爷神位两侧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
安”或“廿三夜半去,初一五更回”,横批则写“一家之主”或“专司善恶”。
解放后,供灶王爷,送灶王爷的习俗没有了,但这一天吃饺子、吃大块糖、扫房的习俗一
直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