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宗教
第三章 宗教庙宇
第一节 宗教
全区境内,宗教传布较广的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一、道教
清同治四年(1865年)道士胡太珍,在余庆(今庆安县)西南30里处,修一凤凰山云霄观,又
称胡老道庙。为道教传人全区境内之始。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新立屯(今绥棱上集镇)北修建
娘娘庙,亦称天乙宫,该庙庭面积1万平方米,分下、前、后三殿,计140平方米。到清宣统元
年(1909年)前后,道教日趋兴盛,境内其他各县均相继建成了一批宫观道院,供道士栖居修炼
或供香客朝拜。在一般的寺庙中,有关羽、岳飞塑像等。道士身着道袍,头戴道冠,蓄发留须,
经常出外募集和化缘,以庙会收入来维持生活。每年旧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五,四月初八、十
八、二十八和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为道教活动盛日。尤其每年四月十八日,这一天各地均
在关岳庙前举行庙会。赶庙会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往来不绝,在神前祈祷的人群中,有为生儿
育女的,有为子孙长命的,有为求医治病的,有消灾免祸的,还有幼童倒骑毛驴跳墙的,等等。
主持道者则趁机收取许多钱物。到民国和伪满时期,道教活动逐渐衰落,并有的变成了反动会
道门组织。此期间,全区共有宫观道院68处,道士200余人,信徒2000余人,多是妇女。
建国以后,境内道教活动逐渐停止,道士多数还俗或散去,庙宇因年久失修已破旧,多数
被拆毁,有的被改作它用。
二、佛教
佛教传入全区境内最早时间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着汉人的逐年增多,佛教也随
之而传人,但当时布教者、庙宇及信徒极少。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龙山寺在明水县城东
南隅建成。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境内其他各县均相继传入了佛教,到解放前,全区有大小
佛教地30余处,和尚40余人,尼姑10余人,教徒发展到7600余人。此外,亦有沿门托钵的行脚
僧和自建小庙的单身僧,其组织有“五台山普及佛教会”、“大同佛教会”、“圣宗佛教会”
等。佛教会的节日有: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世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的诞
生日;十一月十七日。为弥勒佛诞生日。每逢节日,寺院、尼庵全体僧尼均焚香唪经,信徒往
寺、庵礼佛施舍。民间还兼有演戏敬佛之举,进香还愿于庙会。
建国后,信佛教的群众逐渐减少,佛教活动渐弱,僧尼相继还俗。到50年代,有些地方佛
教活动稍有恢复。1954年海伦县海宽和尚等3人,在海伦河北岸(现南兴乡南兴村)自行修建起
“九泉山龙海寺”,先后召来和尚12人。进行佛教活动。海宽和尚还出席了中国佛教代表大会,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各地视寺庙为“四旧”均被拆毁,从此,
佛教活动停止。现在佛教作为宗教团体在本区内已不存在,仅有佛教徒71人,尼姑5人。
除此之外,还有喇嘛教。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原传于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境
内原郭尔罗斯后旗蒙古族住地,在清朝的中期就盛行喇嘛教。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在肇东
四站东老爷屯,建立最笃寿寺一座,内有喇嘛百余人(常住喇嘛30余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
又在老爷屯西南一华里处重建最笃寿寺。最笃寿寺系模仿北京故宫内雍和宫,用青砖青瓦于清
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成,寺院院落深广,院墙宽厚,气势较为宏伟。
解放后,最笃寿寺被毁,寺内喇嘛大部还俗,仅有喇嘛孟和一人尚未还俗,以行医卖药为
生。孟曾于1956年当选为第二届肇东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孟和病故后,辖区境内喇嘛教的宗
教活动,因无人继承而自行终止。
三、天主教
天主教即基督旧教,信奉耶稣。较大的节日有“耶稣复活节”、“圣神降临节”、“圣母
升天节”、“耶稣圣诞节”等4个,称为4大瞻礼节,较大的教堂每逢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纪
念活动。
天主教最早是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左右传入本区境内余庆县(今庆安县)的,神甫曹洪
文,辖绥化、望奎县的教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现庆安县城北二道街建筑一公司东
200米处道北修建14间砖瓦结构的天主教堂1处,到伪满时期教徒发展到百余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教长郑广顺主持在兰西县榆林镇建立了天主教堂。清光绪二十
八年(1902年),由法国传教士陆平传入本区境内海伦县海北镇。继庆安、海伦、兰西之后,于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传人了肇州县内,当时在老城基(今肇州镇)北4里处建立天主教
祈祷所1处,并命此地为长发屯(今双发乡驻地),有教徒20余人。此祈祷所直辖于吉林苏家窝
堡屯天主教堂之高主教,后来教徒发展很多。此地成为北部天主教之领导核心。到清宣统元年
(1909年)以后,望奎、肇东、青冈、明水、绥化等县,也相继传入了天主教。到解放前,全区
共有教堂11处,信教群众发展到8000余人。其中规模最大、信教群众最多的是海伦县海北天
主教堂。该教堂于民国2年(1913年)正式动工修建,到民国6年(1917年)竣工。总建筑面积3600
平方米。耗资银元8万余元(此款来源于庚子赔款)。教堂为坐北朝南十字形建筑,建筑面积为
15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人。教堂门前有高达40余米的主钟楼,登上楼顶,目之所及可达
十几里。钟楼挂有大钟,早晚撞钟时。钟声可传20里之遥。教堂室内,屋顶为拱形建筑,地面
铺设地板。主祭台和左祭台有雕刻精细的浮雕。窗户为拱形,上有花纹玻璃。教堂四周砌有砖
围墙,围墙大门上砌有“平山王”3个大字。如此豪华之建筑,在当时的东北农村地区实属少
见。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此教堂被当成“四旧”拆毁。神职人员被揪斗下放。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全而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1981年重建了海北天主教堂,于同年12月16日正
式开堂。教徒由1985年的3035人发展到今天的4800多人。每逢四大瞻礼节,近起绥棱、通北、
北安、大庆,远到嫩江、黑河、逊克等地的教徒,都前来参加活动。现天主教神甫吕振华。到
1990年底全区共有天主教堂2处,信教群众7769人,其中仅海北镇就有3000多人。
四、基督教
基督教派很多,在本区内的教派主要有信义会、圣洁会、自立会、浸信会、安息日会、小
群会等,其中由丹麦人直接控制的信义会规模较大,人数最多,还有附属小学和医院等。教徒
信仰上帝创造世界,称耶稣为“基督”,即耶稣为“救世主”。教会的主持人为“牧师”,均
由神道大学毕业者充任,由总会派遣或任免。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基督教开始传人境内绥化县,由丹麦赖×为牧师。当时在绥化镇
内财主王乃生家,设立第一处福音堂,进行传教活动。民国11年(1922年)过后,又从丹麦来了
一个叫深基的牧师主持教务,并在北三道街(今绥化地区军分区家属住宅楼院内)新建教堂1处,
当时有教徒200余人。自民国5年(1916年)以后,基督教相继传入了望奎、绥棱、肇东、明水、
青冈、肇州、海伦等县,至解放前夕,全区有教堂9处,教徒700余人。
基督教的节日很多:4月19日为受苦节,全体信徒为耶稣祈祷唱诗、唪经。4月21日为复活
节。为主祝贺、祝愿,做洗礼,设圣宴,饮葡萄酒。5月30日为升天节。6月9日为降临节,12月
25日为圣诞节。白天集会,做洗礼,吃圣餐;晚间设圣诞老人或圣诞树,挂小篮、盛糖果、演
节目。除此以外,每逢星期日到礼拜堂做礼拜。另设有“会正”,也称督会。设正副会长各1
人,委员3~5人,皆义务职,由全体教徒选举产生。教徒须遵守“五要”、“十戒”等信条与
教规。入会者需经半年考核期,在此期间称为“望友”,以后如不违犯教规,遵守信条者,可
举行洗礼,始为“教友”。“洗礼”是吸收新教徒的一种简单仪式,牧师把圣水洒在新教徒头
上,抚摸头顶祈祷,答以“五要”、“十戒”内容。入教需缴纳教费,方式有两种:一种为
“认捐”,予先注册,定额捐款;另一种为自愿捐助。不拘时间与金额多少,以补充教会经费。
1945年解放后,在土地改革时,有些基督教牧师被斗争,教会自行解散,教徒的宗教活动
转入地下。1957年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一些地方的基督教得到恢复,
与此同时,一般县都成立了基督教爱国会。从而使基督教的活动有了新的内容。“文化大革命”
期间,各地基督教组织被解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协助他们恢复了活动,教
徒们又开始过宗教生活。到1990年底,全区尚有教堂3处,教徒2814名。
五、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传人绥化县。当时在绥化镇、四方台
镇分别修建了伊斯兰教寺院(清真寺)各1处。到民国3年(1914年)有教徒3967人,以后逐年减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继绥化之后,伊斯兰教又传入了绥棱县,当时教徒只有14人。自宣统
二年(1910年)以后.其他各县均先后传入了伊斯兰教。但有的县(如肇源)是随回民进入而进入,
随回民离去而离去,县内既无清真寺,也无主教阿訇。到解放前夕,全区有清真寺12处,教徒
1750余人。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信仰“安拉”(真主),认为他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信天使,俸《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宣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相信“死后
复活”、“末日审判”等。神职人员有阿訇、老师傅、乡老等。伊斯兰教的活动,除每周做礼
拜外,比较大型的活动,是一年一次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穆罕默德的生日)。
教规很严,宗教行事也很多,最突出的是禁食猪肉。教徒如食牛、羊肉时,也须经阿訇宰杀,
方可食用,婚丧嫁娶也都必须举行宗教仪式。
建国后,根据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对伊斯兰教的正常活动,均给予方便与支
持,教主阿訇多是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年节的物资
从优供应。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各地的清真寺,均被造反派视为“四旧”而捣毁,经文被抢走,
宗教活动停止。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经省委批准,由县自行拨
款,对原清真寺进行了维修,使宗教活动有所恢复。到1990年底,全区尚有伊斯兰教徒2632
人。其中阿訇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