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尊老爱幼

第二节  尊老爱幼




  一、三姓一家人,相处一条心

  肇东县跃进人民公社富裕生产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杨春义,全家8口人和睦相处,受到了
村邻的赞扬。

  杨春义20多岁时,爱人就因病去世了,自己带着1个小女孩生活,十分困难。1970年经人
介绍,他同程桂珍结婚,组成了新的家庭。程桂珍已结婚两次。有2男1女,和杨春义结婚时,
把这3个孩子全带来了。杨春义与程桂珍结婚后,他们又生了1男1女,这样一家8口人在一起和
睦相处过日子。程桂珍待杨春义前方的女儿象亲生闺女一样。几年来,母女俩从未红过脸,邻
人都说,她母女比亲娘俩还亲。杨春义对程桂珍带来的3个孩子也象亲儿子、亲闺女一样,他
把3个孩子都送到学校读书,生活上处处体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3个孩子都把杨春义当作
自己的亲爸爸。孩子们相处得也亲密无间,他们互谅互让,不争吃,不争穿,亲亲热热,和和
气气,日子过得火炭红,受到了远村近邻的称赞。

  二、精心照料婆母的好媳妇

  绥化县三井公社三村大队七队刘淑芳,全家12口人,四代同堂。

  1975年,80多岁的婆母一病3个多月没起床,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全靠刘淑芳侍候。不
但白天热心照顾,晚间婆母要大小便,她也耐心的伺候,从不嫌脏,每次总是把弄脏的衣服被
褥洗得干干净净。

  刘淑芳不但精心照料婆母的饮食起居,而且想法给老人消愁解闷。她常背着婆母去邻居家
串门、唠喀。村子放映电影,就让孩子们或自己背着婆母去看。

  刘淑芳还教育子女要孝敬老人、侍候奶奶。她的二言一行直接影响教育了儿孙们,儿子、
儿媳和孙子们也象刘淑芳一样对待有病的老奶奶,使重病的老人生活得舒适愉快。1978年夏天,
婆母想老姑娘李凤贤直哭,可李凤贤婆家住在绥化城里,脱不开身回娘家。刘淑芳就让孙子、
孙女用自行车把她奶奶送到车站,背着上、下火车、汽车,去和女儿见面,婆母见到老姑娘十
分高兴,可是住了7天,说啥也要回家,说她想儿媳淑芳了,于是李凤贤又捎信,让哥哥李万
奎把老人接了回来。

  刘淑芳不仅贤惠,而且治家有方。她常向子女进行伦理道德和勤俭持家的教育。在她的影
响教育下,家庭和睦,小日子过得腾腾火火,1981、1982连续两年被评为社、县的五好家庭,
刘淑芳也受到公社的表彰奖励。

  三、赡养了6位老人

  满明伦、辛淑云夫妻在孝敬老人方面出了名。多年来,他们相继赡养了6位老人,受到了
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满明伦是海伦县粮食局退休的老干部。1951年他与辛淑云结婚后,不久就把住在乡下的父
母接到了城里。那时虽然他们生活比较困难,可是辛淑云自己多方节俭,也不让老人在吃、穿
方面为难。

  1953年,满明伦的叔叔、婶子由农村来他家串门,非常羡慕这个幸福和睦的家庭。满明伦
孝敬老人的心被拨动了,他与爱人商量同意,把叔叔、婶子也接来住,一家7口人,4位老人生
活得十分愉快。

  满明伦与辛淑云结婚前,死了一房妻子,前妻家中只有岳父阎传文一人。1970年的一天,
阎传文来满明伦家串门,受到了热情地款待。此后,他常来串门,有时还住上三、五天。他觉
得满明伦夫妻心地善良,对老人孝敬,于是产生了常住的念头,可是又不好说出口,满明伦看
出了老人家的心事,就主动把他留了下来。

  满明伦家的东院,是雷炎街办事处,孤身老人陈景新给看房子。满明伦看到老人自己烧火
做饭吃很不方便,他就告诉爱人,以后做饭多下一碗米,别叫老人遭这个罪了。从1981年起,
陈景新老人每天三顿饭,都由满明伦家给端送。他的衣服、被褥由辛淑云给拆洗、缝做。逢年
过节还把老人接到家里喝上两盅。1986年冬,陈景新老人得了重感冒住了半个月院,满明伦夫
妇轮流守候在他的身边。同病房的一位病友偷着问:“陈大爷,他们是你的什么人?”陈景新
老人说:“是我的邻居,出了名的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