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炳然
于炳然
于炳然 原名于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4月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县双榆树屯,后迁至
望奎县。1917年毕业于望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同年7月考入齐齐哈尔市黑龙江省第一电学。
年仅16岁的于炳然,在校学习期间联合 5所中等学校,组织了黑龙江省学生联合会,他被推选
为学联主席,先后领导了反对军阀吴俊升和贪官耿之光的两次学潮。
1923年暑假,于炳然中学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恰逢东京大地震,在生死线上挣扎了
15天,脱险归国。
1924年 9月,于炳然考入国立北平政法大学。在进步思想影响下,更加坚定了救国救民的
志向,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各大学为声援上海
学生的斗争,举行了示威游行,他是这次游行的组织者之一。
1927年暑假,于炳然回望奎看到伪县政腐败,县知事许桂恒横征暴敛,搜刮民财,百姓怨
声载道。各界人士得知于炳然回乡,求他领导开展斗争。于炳然召集由北平归乡的 4名大学生
研究,组成了清算许桂恒贪污委员会。发动民众组织声势浩大的队伍,冲进县公署,在众目睽
睽压力下,许桂恒承认了“官僚贪污,本人失于检查,不但应负责任,而且对不起地方人士”,
退出江帖140万吊。许桂恒的丑闻载上报纸,随离任垮台。
1928年冬,日本帝国主义要在东北三省强修 5条铁路。北平各大学东北籍学生,联合起来
组织了“东北旅平学生路权保持后援会”,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路运动。于炳然在学潮中是总
指挥,请愿时是总代表。
1930年夏,于炳然大学毕业。8月,黑龙江省招考留欧学生,他考试夺魁,于1931年4月,
由哈尔滨动身赴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研究国际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于炳然深感国难深重。为拯救祖国,他经常参加旅英华侨和留学生
的各种集会,与留英学生频繁接触,特别与海员工人来往更是密切。和共产党员何松亭等共同
组织了旅英“反帝大同盟”。 1932年5月,经蒲子政、何松亭介绍,他参加了英国共产党中国
语言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为正式党员,负责“反帝大同盟”和在伦敦的华侨与海员工
作。不久被选为英共中国语言组书记。
1933年4月,东北抗日名将马占山、李杜、苏炳文抵柏林。 于炳然与李杜等人先后在柏林
和罗马相处20多天,使他们的思想起了很大变化,接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
同年5月,张学良将军赴欧考察到达罗马,于炳然以一个普通东北人的名义。 写信询问张学良
东北之失的原因,以及他收复东北失地的打算。此后,他们通信探讨抗日救国问题,并在伦敦
进行了4次会面、2次长谈,张学良表示愿意帮助于炳然学费,希望他去苏联学习,为争取苏联
援助中国的抗日斗争作出贡献。
在此期间,在英共中国语言组领导下,除了组织“反帝大同盟”和“旅英学会”,又组织
了“旅英华侨工商学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留英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和“社会科学研究
会”。由于炳然任主编,出版了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刊物《解放》半月刊。共产国际曾通过英
国共产党对他的工作给予表扬。
1934年,于炳然等一行 6人,去莫斯科参加“五·一”节观礼。听取了季米特洛夫和加里
宁的报告,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和各大城市。按组织的指示,他在回伦敦途中,向德国、法国、
荷兰中国语言组传达了党的新决定。
回伦敦后,组织了“旅欧东北学生抗日救国总会”,并以总会的名义发表了由于炳然起草、
经共产国际同意的 3篇宣言:《反对通车通邮告全国同胞书》、《告东北同乡书》和《告海外
侨胞书》。宣言在欧美华侨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34年 8月,接到张学良将军的来信和寄来的去苏联留学的路费。他同年10月赴莫斯科学
习。1936年8月调任苏联外文出版社《救国时报》编辑。
1937年 3月回国,曾任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秘书处主任、李杜东北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
不久,经组织同意担任了国民党军委会第二处设计委员等职,以此为掩护,从事对国民党上层
人士的统战工作和党的工作。
于炳然在白区做情报工作,是在刀丛中生活,随时都有被捕和遇害的可能。他与国民党军
统特务头子戴笠,曾进行过多次交锋。戴笠既称赞于炳然的民族意识和才能品德,表示愿意向
蒋委员长推荐,委以重任,又引用别人的话威胁说:“于炳然恐系共产党员,此人能用则用之,
不能用则杀之。”于炳然对戴笠的威逼利诱,既无所惧,更无所动。凭借他的机智和勇敢,巧
与周旋,使戴笠奈何不得。
1938年秋,武汉撤守前夕,经党组织同意,于炳然任国民党军委会“党政战地委员会”设
计委员、少将参议和敌情研究组组长,他把当时军统、中统和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各种情报及时
地转送到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为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1年,于炳然奉命撤回延安。出发前,周恩来副主席指示说:“到西安后办一件事,高
崇民生活已没有办法,林老(林伯渠)几次给他钱他不接受,你要说服他,一定要他接受。”于
炳然到西安,完成了周副主席的嘱托。到延安后,以“党政战地委员会”少将视察员的身份,
去陕北榆林视察了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
1941年返回延安,入马列研究院学习,后分配到中央政治研究室任国际组组长,受任弼时
领导。此间,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单独接见。后调中央社会部任调查研究组组长兼代理第四室
(政治研究室)副主任。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康生诬陷 “于炳然准备好人,准备好枪,要暴动”(指于炳
然到延安时带了秘书和警卫员),“隔离审查”达3年之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46年结论后
恢复工作。
1948年底,于炳然作为先遣部队,随李克农进驻北平,进行接收工作。1949年南京解放,
任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1949年11月,重庆解放,率少数干部进城接管。后调任西南公安
部情报处处长。1952年春于重庆病逝,终年49岁。组织上给他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
对敌斗争隐蔽战线上杰出战士”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