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唐景阳

唐景阳



  唐景阳 笔名达秋、林珏、井羊、刘耳、菊爱、唐周等。1914年 4月28日,生于黑龙江省
安达县安达站的一个小商家庭。唐景阳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勉强读完小学,后来教育部门提供
贫寒补助,才得以进哈尔滨特别区第四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后在哈尔滨同记工厂当学徒,学做
西服。后来失业,返回安达,在教会当堂役。

  “九·一八”事变后,唐景阳出于爱国热情,毅然参加了霍刚领导的抗日队伍。

  1932年,唐景阳去哈尔滨,考入本省特别区立第二中学高中师范科。在学校,他生活节俭,
成绩优异,任校刊主编。他经常与当时在哈尔滨的左翼作家萧军、萧红等人交往,频繁出没在
左翼文化人士和地下党接头、集会地方“牵牛房”,被称为“牵牛房”的小弟弟。30年代,他
在白朗编的《国际协报》及《哈尔滨五日画报》、《大北新报画刊》、《哈尔滨公报》等报刊
上发表过《零絮集》、《夜》、《结算》、《在苦闷中》等许多思想进步的作品,在哈尔滨很
有影响,当时被称为哈尔滨第二诗人。

  唐景阳的革命生涯是同文学生涯同时开始的。地下党员从林和他来往密切,经常向唐景阳
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和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一些情况。唐景阳以小学教师的身份积极参加地下
抗日活动,发动有爱国思想的中小学生,散发传单,油印小报、小册子。1933年冬至1934年春,
他被党组织派到贫民区工作。

  1935年夏,唐景阳到上海后,继续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投身于在鲁迅关怀支持下的东北作
家群中。此期间他写了《失了的土地》、《神仙洞》等一些反映东北抗日救亡活动和揭露日本
侵略者罪行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发表在《中流》、《知识》、《新学识》等进步刊物上,并创
作了《山村》、《锄头》、《女犯》、《不屈的孩子》、《边城》等短篇小说,被作家巴金编
入烽火丛书中,书名《山村》。1938年 2月,上海中教联党组织负责人唐守愚接受唐景阳为中
共党员,并把唐景阳爱人周玉兰介绍到许广平家抄写鲁迅手稿,并叫唐到许广平家参加《鲁迅
全集》的校对工作。按照组织决定,唐景阳到神州夜中学任教员,白天在中学兼课,从事革命
活动。

  1940年4至5月间,唐景阳将周玉兰及其师生介绍到韩念龙在崇明岛组织的游击队。1941年
2 月,党派交通员把唐景阳、周玉兰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盐城。华中局组织部把唐景阳分
配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文学系任教授。同年秋,调到共产党办的苏北联立中学任教导主任。
1943年冬,唐景阳调苏北区党校一队学习,先后任小组长、支委、支部书记,直到抗日战争胜
利。

  1945年,唐景阳随苏北地区干部队赴东北,11月22日到达哈尔滨。当时,形势迫使中国共
产党的机关和军事机关撤出哈尔滨市。中共北满分局决定唐景阳留在市内接收原北满省委办的
《松江新报》,改用个人名义出版发行。同年12月初,他创办的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报《哈尔
滨日报》便同读者见面了。党组织决定,唐景阳任社长兼支部书记。此时,他以共产党员身份,
公开在哈市与国民党反动派周旋。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同年5月 3日哈尔滨市政府正式成立。唐景阳先后任哈尔滨
市教育局局长,哈尔滨市政府代理秘书长、秘书长。1950年 7月任松江省文教厅厅长,省人民
政府委员,1953年4月任省教育厅厅长。

  在哈尔滨工作期间,唐景阳先后被选为哈尔滨文艺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
北总分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除完成党务和行政工作外,他坚持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出版了
描写土改情况的小册子《铲趟机》。

  1954年5月,唐景阳调沈阳市,任沈阳师范学院副院长。1958年5月,任辽宁大学副校长。
1959年,在党内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他被错加“罪名”,清除出党,撤销辽宁大学副
校长、省政协委员职务,取消沈阳市作家协会会长资格,工资由九级降至十七级。

  1964年 1月,辽宁大学党委根据他的申诉,进行复查,经辽宁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否定
原结论中的反右倾中的问题,改后的处分决定:“开除党籍,撤销辽宁大学副校长、省政协委
员职务,工资由九级降为十三级,另行分配工作。”

  1971年5月25日,继他妻子周玉兰被斗致死不久,唐景阳在辽宁大学的一间小房中含冤而
死,时年57岁。

  1979年11月,辽宁大学党委对唐景阳的问题重新作了复查,经省委常委会议讨论决定:撤
销原处分决定,恢复党籍,恢复名誉。1980年5月10日,辽宁大学师生举行追悼大会,肯定“唐
景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无产阶级的好战士、好党员、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