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枫

林枫



  林枫 原名郑永孝,又名郑柏樵、郑凌风、郑硕石。祖籍山东省海阳县。 1906年9月30日
(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海丰镇恭头二村郑长江屯。 1897年(光绪二
十三年), 林枫的曾祖父郑长江逃灾荒,由山东省海阳县携妻带子,挑着八股绳“闯关东”。
正值望奎一带招垦,出放井子荒。郑家即在呼兰河右岸落脚,安锅灶,拓荒承垦,从事农耕。
林枫8岁拜家叔郑元臣为师,入私塾读书。后于1918年(民国7年),林枫13岁时随父迁往望奎县
城。

  1919年春,林枫考入望奎县高等小学校读书。1920年冬,以优异成绩于该校毕业。1921年
(民国10年),林枫16岁的时候,到望奎县电报局充当电报见习生。因对官场的腐败风气深恶痛
绝,毅然辞职回家复习功课,准备继续求学。望奎地处边隅,由于南北客商往来,谈及一些国
事,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北平“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消息,虽然遭到军阀
政府的层层封锁和限制,但也常常传到望奎县城。林枫对关内学生的爱国运动,予以高度评价
和仰慕,追求真理的愿望更加迫切,读书救国的情绪难以按捺,多次向父亲提出,要到关内去,
但都被家父以生活困难为理由而拒绝了。

  1923年(民国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望奎德源木工厂要去天津办货,在林枫的坚
决要求下,其父同意他与德源木工厂经理孙玉堂一起去了天津,并委托孙玉堂在天津找个商户,
做为林枫寄宿之处。

  1924年(民国13年)春,林枫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改名郑柏樵,实现了读书救国的心愿,受
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经常阅读《响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
宣传进步思想,后被选为校刊编辑和学生会会长。1924年12月,他以学生会名义组织同学去天
津港欢迎孙中山北上和宣传《北上宣言》。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组织领导同学上街讲
演,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杀害中国工人、学生的罪行。在中共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
林枫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大力声援北伐革命。1927年 3月,经在南开中学任教的范文澜介
绍林枫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天津党组织被破坏,林枫一度失掉了,与组织的联系。在白色恐怖
下,他于1927年 5月中旬秘密返回望奎探亲。把带回的革命书籍,送到亲友和同学中秘密传阅,
宣传党的主张,在贫苦农民和知识界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二十几天以后重返天津。为寻找组织
关系,他独自赴江苏省东海县中学办学,领导学生进行反日反蒋活动。1929年夏考入了北平大
学工学院,改名郑凌风。1930年在赖若愚的帮助下,同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了组织关系,
不久担任中共北大工学院党支部书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林枫作为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中 5名领导成员之一,赴南京
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他们联合各地学生,在南京举行示威游行,捣毁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外交
部和《中央日报》社等处,要求蒋介石联合广大民众,出兵对日作战。他于1932年担任河北省
反帝大同盟中的负责人,领导爱国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同年 7月赴上海参加全国反帝大同盟代
表会筹备会。11月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不久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参加组
织为李大钊送葬的群众性活动,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北平市委遭到敌人破坏后,在群众掩
护下,他辗转到江苏、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12月他继任北平市委书记,
支持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向深广发展。同时,在组织学生南下宣传、建立民族解放
先锋队、决定北平学生复课等重大决策中,他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36年 3月调任中共天
津市委书记,亲自领导了天津爱国群众和学生反对日本侵略的“五·二八”反帝运动。 5月担
任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刘少奇的秘书。在刘少奇领导下,他在开展华北抗日群众运动,肃清王
明“左”倾错误的影响,保护党的有生力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工委副书记,改名林枫。10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不久他接
替彭真担任了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副书记。在形势复杂、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按组织
要求,吸收和调配了党内外大批干部,使这些干部在抗日斗争中,各尽所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1938年5月,林枫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书记。 同年冬,一一五师主力东进后,他兼一一五师晋
西南支队政委。1939年9月,林枫专程去延安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晋西政治形势。 同王若飞
以山西省委名义起草了题为《中共山西省委员会关于坚持山西抗战克服目前危险倾向宣言》,
经毛主席修改,发表在《解放半月刊》,号召全国人民密切注视山西投降派的活动。12月在阎
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处于形势危机之时,在林枫为首的区党委领导下,成立抗日讨逆指挥部,
林枫和陈士矩、黄骅率领晋西支队和晋西南的决死队及新军等部队堵击敌人,轮番出击,阻击
阎锡山的晋绥军,重创敌人。 1940年1月,晋西南、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林
枫任书记。 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关向应任书记,林枫任副书记,在关向应养
病期间他代理书记,并兼晋绥军区政委。在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林枫作出了突出
的贡献,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
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枫奉中央电令,率领中央干部团以及晋绥干部和部队千余人,
9月22日由晋绥边区兴县出发,10月 23日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沈阳。林枫到东北后,历任中共吉
辽省委书记,东满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常委、组织部长、副书记,东北行政
委员会主席等职。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下,经过他周密的组织,迅速将大批干部分配到东北
各省和有关部门,为建立东北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在东北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加强城市工作等
方面,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方针,深入调查研究,注意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当发现土改工作中出现了侵犯中农利益、侵犯城镇工商业的偏差时,亲自到牡丹江、安达、昂
昂溪、绥化、佳木斯等地调查研究,根据中央的土改政策,及时加以纠正。在整个东北解放战
争期间,对清除日伪残余,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团结各阶层人士,支援
全国解放战争等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全国解放后,林枫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局副书记。他主管东北人民政府工作,在
恢复和发展生产及文教、司法、民政等项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农业生产上,提出大
面积推广使用改良农具,重视国营农场的建设和示范作用;在教育工作上,重视正规化教育,
培养各种等级专门人才。

  1955年调中央工作,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文教办公室主任,国务院业余教
育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校长。当选为中
共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
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在各个领导岗位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深受党
和人民的赞誉。

  “文化大革命”中,林枫遭到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于1977年
9月29日在北京阜外医院逝世,终年71岁。